(一)图书馆(室)建设
民国时期,市郊几乎没有像样的图书设施,仅崇明、松江等县有一些私立图书馆或藏书楼。各县民众教育馆内有少量藏书的图书室、阅览室,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都毁于战火。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在吴淞、高桥、大场、江湾、龙华等区首建图书阅览室,1953年在文化馆内设图书室,开展送书下乡活动。1954年,市图书馆设图书流动车下乡巡回服务。到1959年,市郊10个县图书馆全部建成,大多数公社也建图书馆。“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一度停止开放。
进入80年代,各县投资建设宽敞新颖的新馆舍,并提高服务质量,使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至1990年,市郊有县级图书馆10个,工作人员302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71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55人,总藏书265万余册(均不含分馆、乡镇图书馆),阅览座位6 400多个,馆舍总面积18 417平方米;90年代初,每年接待读者约340万余人次,流动书刊达500余万册,藏书利用率达33.3%。同时,还建起县属儿童图书馆等分馆19个,其馆舍在80年代后期大都经过修缮、扩建或新建,藏书都有相当大的规模。市郊共建起乡(镇)图书馆298所;有图书工作人员418人,并不断增加图书经费的投入,强化图书流通网络。
图书馆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科学素质与水平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县图书馆配合县科协、科技站、广播站等举办各种系列知识讲座、报告会,并为农村提供各类致富信息,内部不定期编印发行各种科技资料,如《科技简报》、《信息参考资料》、《信息摘报》、《农工副信息》、《技术市场信息》以及《水产养殖》等受广大农民欢迎的读物。同时,还开展读书会、书评、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图书馆已成为知识喷射的窗口,农民致富的知音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