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指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在池州城南。池州州治在今安徽贵池县。杜牧于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自长州刺史迁池州刺史。缪钺《杜牧年谱》称,诗人张祜会昌五年(845) “来池州,与杜牧唱和甚欢,九月九日,同游齐山,并赋诗”。即此诗。

九月重阳节,旧俗有登高饮酒的习惯。这一年杜牧43岁,已人到中年了。这首诗以看破红尘的旷达乃至颓废的情绪,来排遣世路艰难、愁多笑少、生死无常的悲哀,比较消极。不过,此诗并没有被悲伤所压倒,全篇的基调还是很潇洒、很飘逸的。

在“江涵秋影雁初飞”的季节,和好朋友一起带着美酒登上一片缥青苍翠的齐山,该是多么地心旷神怡啊!诗人用一“涵”字来描写江水之澄清,仿佛把整个秋色都包涵在自己的怀抱之中,而齐山又是那样的空灵秀美,“翠微”用在这里极好。“客”是张祜,中唐著名诗人。他的《宫词》曾使杜牧深为佩服,赋诗相赠,甚至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又云“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现在,这位自己最心折的朋友专诚到池州来相访了,又同在重阳佳节登高欣赏大自然的美好秋色。即使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花花“尘世”,今天也可以“开口”大“笑”,像《红楼梦》中入大观园的刘姥姥似的“插”着“满头”的“菊花”,欢欣鼓舞而“归”了。颔联用一个流水对,接得非常自然,非常轻快。

颈联用“但将”、“不用”两个虚词,进一步充分发挥颔联的不尽之意。重阳是个“佳节”,我们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谢它吧。“用” “不”着去“恨”那西下的夕阳,自寻烦恼了。

“古往今来只如此”,用意更加明显。“古往今来”什么“只如此”呢?一切都“如此”,穷通、祸福、生死,都不可能是尽如人意的。“牛山” “沾衣”用的是《晏子春秋》的典故: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 ‘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上据皆从而泣。”国君也不过“只如此”,我们又何必学他们的榜样“独沾衣”呢?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会昌四年(844)至会昌六年在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任刺史。在任时,于九月九日重阳节,与朋友张祜一起登上贵池县东南的齐山。他一半是因在朝被排挤,一半是因在京城俸不敷出,以致长期外放;看到社会弊端百出,但自己许多经国治世的谋策又不能见用,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此日登高望远,把酒临风,不禁感慨系之,写了这首登高抒情之作。

首联写登临时节的物候与友伴。九月九日正是深秋时节,这时秋高气爽,征鸿刚刚南去,江水清澈如镜,秋山、秋树、秋空、秋雁,空间中的一切属于秋天的物色,都在江水中留下了影象。在这明丽的秋色中,杜牧与好友张祜携酒登上了齐山的翠微亭。杜牧在开头一句中,即把此地的秋景写得十分强烈鲜明,虽然后七句中再无景色渲染,人们读来也并不感到缺少什么了。

第二、三两联是实写登山后遣愁的游乐,充满了自作旷达的意味: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尘世”句用了《庄子》里的典故,但是属于取意的活用,字面即可看懂,是说人生难有多少欢快之日。“菊花”句写的是满头插菊花,表示旷达。 “但将”二句是说,此日应该喝得大醉,才不辜负九日登高佳节;而登临高处则不必因见落日余光而怅恨人生迟暮。这四句诗从直接意义上来看,好象作者想得很开通,早已看破红尘,在多重矛盾阻难中早已能应付自如,不牵心神了。其实,后面却隐藏着更深沉的东西;只是这种深沉东西的表露,却是一种强颜欢笑的方式,屈抑的心意渗透在旷达的语言和行为中,因而只要有欢笑,有旷达的言行,就同时有深沉的愁苦表露。这比一般直写更有动情力。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束句,句中进行了广泛的概括。其中有对中间四句诗写的那些内容的意义揭示,即人应该达观地对待生活,在不利的处境中不能总是愁怀缱绻,郁郁寡欢,所以逢欢当笑,遇节当乐,不应让对往昔的怅恨,代替应有的旷达。此外,其中也有对于长期历史经验的概括。他从历史上许多人的经验中感受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想把自己的谋策变成皇帝的施政所本,那向来是很难的。二十多岁时他写感怀诗,以“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作结,这是志士忧国,无处寄达。而多年以后,他游蕲州的兰溪,由自已的遭遇而想到了屈原,写出“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的诗句,借以寄托感慨牢愁,吐露对于世路崎岖、朝政腐败的不满。使杜牧失望的是,自己不论怎样忧近虑远,都是空费苦心。此日齐山登高,他从古人遭遇到自己的经验,感到“动哀吟”于事无补,因此则不如看开一些,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其实人是受现实制约的,要建立一种超存在的意识是不可能的,杜牧这样旷达之语,终究也不过是说说以自慰而已。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题名 《九日齐山登高》,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九节,又称重阳节、茱萸节。《易》把“九”定为“阳数”,又是“极数”,根据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双阳相重,故名重阳。屈原在 《远游》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可知远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寝以成俗。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是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据南朝梁吴均 《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 ‘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 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 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说明东汉时已有重阳登山以祈长寿、取吉避灾的风俗。屈原在 《离骚》中提及饮菊之风:“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飧秋菊之落英。”另据 《晋书 ·孟嘉传》记载,桓温于九月九日登临荆州龙山大会宾僚,孟嘉风吹落帽而不自觉,传为千古佳话,“落帽台”遗迹至今犹存。西晋周处 《风土记》对这些民俗均有叙述:“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历代有关重阳节的题咏更是不绝如缕。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播在人口,孟浩然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名句( 《过故人庄》)。此诗中所说的齐山,地处安徽贵池县,据 《四库全书总目》: 齐山有十余峰,以其正相齐等,故曰齐山; 或曰: 唐刺史齐映有善政,尝好游,因而得名。这首律诗写于会昌五年(845),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是他与友人张祜于重阳节同游齐山时的登临之作。张祜律绝擅场,尤工乐府与宫词,颇负时名。曾被令狐楚表荐于朝,而为元稹所短沮,在杭州求白居易贡举,解元为徐凝所夺,抑郁不平,遂绝意仕进,以布衣终其身。《唐摭言》、《云溪友议》对此均有记述。杜牧曾写诗为其鸣不平:“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事见《唐才子传》)。张祜来池州访晤杜牧之前,先期驰书寄诗:“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野人未必如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 《江上旅泊呈杜员外》) 诗中以毛遂自况,把杜牧比为好客的孟尝君。按,此处的“孟尝”或可解为后汉的孟尝。据 《后汉书 ·孟尝传》:“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求珠,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诗中揄扬杜牧任内必有惠政于民,同时含有汲深引长之意。杜牧得此诗后亦作奉和之作,并致欢迎之意:“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因张祜有名篇 《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所以杜牧对张祜怀才不遇愤慨不平,后来郑谷有诗云“张生故国三千情相招,张祜从隐居的江苏丹阳曲阿乘舟溯江而上,专程赴会,二人远离车毂喧阗的都市,联袂同登齐山,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唱和之作,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有“池州齐山石壁有刺史杜牧、处士张祜题名。”

杜牧的这首七律一唱三叹,写得俊朗豪宕、意韵飞扬。首联应题,记登高雅事。上句写景,下句叙事。写景点明时令物候,将重阳佳节暗蕴其中,着化无迹; 叙事则托出与友人携酒登临,与山水赏会无间。“翠微”,《初学记》引旧注云,山气青缥色名翠微。这是说齐山一片缥青之色,秀媚可美。在金秋送爽的重阳佳节,诗人与友人结伴携带佳酿,褰裳涉水,举足登山,问奇于山川。俯视而观,南去的征鸿与葱郁的齐山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江水之中,蹻足远望,长空万里,一碧如洗,纤云无翳。诗中着一“涵”字,纳须弥于芥子,把秋山、秋江、秋雁、秋树、秋空诸般秋景包蕴其中,描摹出一幅生意盎然、表里澄澈的秋光图,足见诗人对文字的锤炼之功,收以少总多之妙。中间两联,叙议并用,虚实相生,互相借妙,关合诗题抒写登高的豪情胜概。“尘世”句引 《庄子》 中的典故,取意活用,《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矣。”由此感悟到人生欢悦日短,盛年不再,美景难驻,何不以菊花插头、颓然入醉的放浪形骸之举以不辜负重阳登高的雅兴。杜牧出身高门世族,少年英才,素怀忧国悯时之心,经邦济世之志,进士及第、制策登科,“两枝仙桂一时芳”,本应前途无量,然而为掌权者所忌,志不获伸,只能以空文自见。尽管他诗文兼擅,世有“人间唯有杜司勋”之誉,且有慷慨论天下事、谈政论兵的奇才,却一生侘傺不遇,宦海之中悒郁不得志。张祜也不得志于有司,二人际遭相似,惺惺相惜。所以,杜牧藉登山临水之乐,驱拂心中郁结,外示旷达,内含愤懑。这两句是自勉自励之词,也是劝慰友人宽解的金玉良言。所以,畅游之后面对落日余晖,大可不必陡生秋光易尽、人生迟暮的颓唐之想,不必为岁月蹉跎引以为憾。这是诗人故作豁达之观,旷达之语,貌似怡情山水超然俗外,实则感发牢骚,正所谓“抑郁之思而以旷达出之”。诗中以“酩酊”回应“携壶”,以“佳节”扣合诗题“九日”,写法上正反相济,运思堪称缜密。最后两句,用古往今来均是如此来宽慰自己,并拈出齐景公登临牛山触景感慨的典故,认为临风存想,不必涕洟沾襟。齐景公事见《列子·力命》:“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韩诗外传》中也有类似记载。全诗抑扬顿挫,音节浏亮,率真直赋与托物用典妙合无垠,体现了诗人驱遣陶熔、随意所适的娴熟功力、俊爽豪健的旷达使诗人虑澹物轻,超然方外; 不平之气随处辄发,不可控御,两者互相借妙,使这首诗渗溢出诗人悲凉凄清的心境,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愤激怨怼的不平之音。杜牧是晚唐大家,在《献诗启》中他曾自言:“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追求的是戛戛独造而不袭熟。前人评骘其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李调元诗话》)。薛雪称他为“晚唐翘楚”,盛誉其诗“直造老杜门墙”(《一瓢诗话》),观此诗或可一见。

杜牧此诗既作,张祜步韵奉和:“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净浦帆稀。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由于二人的唱和,齐山之名从此显扬于世,后代也多有题咏之作,梅尧臣、司马光、王安石、孔平仲、苏轼均有吟咏。其中苏轼的 《定风波·九日》意脉与杜牧此诗类似,实为隐括其诗:“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东坡创词中隐括体,曾把韩愈 《听颖师弹琴》诗改写为 《水调歌头》。后世多有效尤者,如朱熹也隐括杜牧齐山诗为 《水调歌头》,此外,宋人林正大有一首隐括范仲淹 《岳阳楼记》的 《水调歌头》传世。有关齐山更为著名的是岳飞的诗篇 《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后人取杜牧、岳飞诗意,在齐山之巅建有“翠微亭”,在其侧筑“得得亭”,山上又有包拯题字的“齐山”石刻,更为名山增添了胜概。宋代的吴仲复 《齐山》诗中说:“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明人喻璧则说:“江涵秋影携壶处,千载人犹说牧之”,杜牧与张祜的齐山登临揽胜已成为千秋韵事,密咏恬吟,令人玩味不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