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杜牧803—约852

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杜佑孙。大和二年(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左武卫兵曹参军。不久出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一度内擢监察御史,复又供职宣歙观察使府。开成三年(838年)为左补阙,史馆撰修,转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初,受李德裕排斥,出为黄州刺史。其后转池州、睦州。宣宗大中初,擢考功郎中,知制诰,转中书舍人。不久病逝。他有政治抱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穷奢极欲,有不少指陈、讽刺时政和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作。诗风豪健。近体诗清丽、爽朗,自成风格;抒情写景的绝句意境深远,最为著名。与同时之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其《阿房宫赋》为历代传诵之名篇。有《樊川文集》。

1

(词)唐·杜牧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沈沈。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扃。

辇路苔侵,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

蕣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

何时綵仗重临,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杜牧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之孙。少时即博读经史。大和年间举进士第,又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离京,先后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僚,后历官监察御史、左补阙及黄、池二州刺史、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人称“杜司勋”。素怀大志,尝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答庄充书》),注重文学的思想意义。多有感时伤世之作,如《河湟》对河湟沦于吐蕃深深致慨,《早雁》忧念受回纥侵扰流落他乡的边地人民等。咏史诗如《过华清宫三绝句》、《泊秦淮》等善于刻画典型事件与场景,不多作议论而引人深思。诗风爽朗俊逸,风调独高,语言亦清丽自然。七绝尤为著名,佳作很多。《阿房宫赋》一文脍炙人口,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

☚ 段成式   雍陶 ☛
杜牧

杜牧

杜牧 (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官终中书舍人。其诗情思俊爽,词采清丽,自成一家。《全唐诗》存其诗520余首。

☚ 闻释子栖玄欲奉道因寄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
杜牧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杜佑孙。大和二年(828)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历黄、池、睦诸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大中六年卒,年五十,临终自撰墓志。《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均有传;《唐诗纪事》卷五六亦有有关记载。今人缪钺撰有《杜牧年谱》。杜牧为唐代著名诗人,诗情豪迈,语率惊人,后人称之为“小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词有《八六子》一首,双叠九十字,是现存文人词中以长调作词的第一人。或谓其风格不类唐人,疑为后人伪托。按,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三云:“余家旧有建本《兰畹曲会》载杜牧之一词,但记其末句云:‘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宋人作《八六子》始于秦观,句法与此异。同时的晁补之亦有一首,句法又不相同。可知当时此曲所传不一,故词家写之有出入耳。

☚ 白居易   皇甫松 ☛
杜牧

杜牧803—853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于长安南下杜樊乡(樊川)有别墅,世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辟为团练府巡官。后随沈转至宣歙观察使幕。大和七年,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为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大和九年,入朝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837)应宣歙观察使崔郸辟任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历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历池州、睦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内擢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人因称“杜司勋”。大中四年,转吏部员外郎。自求出为湖州刺史。大中五年,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大中六年,迁中书舍人。人因称“杜舍人”、“杜紫微”(开元中曾称中书省为紫微省)。是年十一月之后(已入853年)病卒。杜牧为晚唐大家,工于诗、赋、古文。亦精于书法。于诗造诣尤为突出。其赋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他论诗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认为“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冬日寄小侄阿宜诗》)。贬抑元稹、白居易之作为“纤艳不逞”、“淫言媟语”(《李府君(戡)墓志铭》)。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生前与许浑、张祜、韦楚若、李郢等人友善,多有酬唱往还。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牧才甚富,胡应麟称“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其才则许不如李,李不如温,温不如杜”(《诗薮》)。其诗兼擅众体,风格多样,“风调高华,片言不俗”(蔡絛《蔡百衲诗话》),于晚唐诗坛别标高格。《陈氏书录》称“杜紫微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徐献忠《唐诗品》称“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然持情亦巧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引)。李调元评为“轻倩秀艳”(《雨村诗话》),刘熙载目作“雄姿英发”(《艺概·诗概》)。尤精律绝。杨慎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之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升庵诗话》卷五)。贺裳论其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馀诗则不能耳”(《载酒园诗话·又编》)。其名作佳篇如《山行》、《杜秋娘》、《赤壁》、《过华清宫绝句》、《清明》等广为传诵。身后所遗诗文由其甥裴延翰编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有《四部备要》本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四卷。《全唐诗》存诗八卷,而混有许浑等人诗作;《全唐诗补逸》补诗一首,《全唐诗续补逸》补诗一首,《全唐诗续拾》补诗六首。《旧唐书》卷一四七、《新唐书》卷一六六《杜佑传》有其附传。事又见其《自撰墓志铭》、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唐诗纪事》卷五六、《唐才子传》卷六等。有年谱多种,以今人缪钺《杜牧年谱》较为通行。

☚ 周贺   陈陶 ☛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文学家。杜佑之孙。因别于盛唐杜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大和二年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授弘文馆校书郎。做过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僚,前后十年。后迁监察御史,因受宰相李德裕排斥,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德裕失势后,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迁吏部员外郎。后升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八卷。
索引:杜牧,牧之,樊川,小杜;碧澜堂。

杜牧

某苦心为诗,惟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全唐文》卷七五二杜牧《献诗启》)

窃观仲舅 (按指杜牧) 之文,高骋夐厉,旁绍曲摭,絜简浑圆,劲出横贯,涤濯滓窳,支立欹倚。呵摩郓瘃,如火煦焉; 爬梳痛痒,如水洗焉。其抉剔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衡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聒蛰爆聋,迅发不慄,若大吕劲鸣,洪钟横撞,撑裂噎喑,戞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 栽培教化, 翻正治乱, 变醨养瘠, 尧舜薰, 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杜牧好用故事,仍于事中复使事,若“虞卿双璧截肪鲜”是也。亦有趁韵撰造非事实者,若“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麇”是也。(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许𫗱《彦周诗话》)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弟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蔡絛 《蔡伯衲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敖陶孙 《臞翁诗评》)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 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朱弁 《风月堂诗话》)

牧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八)

牧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

不遇元和得献谟,望山东北每长嘘。独赓唐律雅风后,更注孙篇俎豆余。霅水胜游成怅望,杜川归事竟踌躇。中年遽使山根折,尽写雄襟在此书。(张方平《乐全集》卷二《读樊川集》

杜牧罪元、白诗歌传播,使子父女母交口诲淫,且曰:“恨吾无位,不得以法绳之。“余谓此论合是元鲁山、阳道州辈人口中语。牧风情不浅,如《杜秋娘》、《张好好》诸篇,青楼薄倖之句,街吏平安之报,未知去元、白几何。以燕伐燕,元、白岂肯心服? (刘克庄《后村诗话》 后集)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方回 《瀛奎律髓》卷四杜牧《长安杂题》批语)

“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锁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寺语双双。”此杜牧《燕子》诗也。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杨慎《升庵诗话》卷五)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同上)

杜牧尝讥元、白云:“淫词媟语,入人肌肤,吾恨不在位,不得以法治之。“而牧之诗淫媟者,与元、白等耳。岂所谓睫在眼前,犹不见乎? (同上书卷九)

主才,气俊思活。(周履靖《骚坛秘语》卷中)

牧之鄠杜遗风,名家远绍。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于中声者乎? 初唐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徐献忠 《唐诗品》)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二五)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三○)

杜牧五言律可采者少,七言《早雁》一篇声气甚胜,馀尚有二三篇可采,其它怪恶僻涩,遂为变中之变。(同上)

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其机趣无不灵活; 杜牧七言律僻涩怪恶,其机趣实死,人称“小杜”,愧甚。(同上)

七言律王建尚奇而昧于正,尚意而略于辞。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宋人之法多出于此。(同上)

杜牧七言律用意虽深,而造语实僻。(同上)

杨用修深贬许浑,而谓晚唐律诗,义山而下,惟牧之为最。其说本于宋人,此不识正变而徒论深浅也。(同上)

杜牧之作《杜秋娘》 五言长篇,当时脍炙人口,李义山所谓“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是也。余谓牧之自有佳处,此诗借秋娘以叹贵贱盛衰之倚伏,虽亦感慨淋漓,然终嫌其语意太尽。层层引喻,层层议论,仍是作 《阿房宫赋》本色,遂使汉魏浑涵之意,渐至澌灭。是亦五言古之一变,有知者不以余言为河汉也。(贺贻孙 《诗筏》)

杜牧之作《赤壁》诗……许彦周曰:“牧之意谓赤壁不能纵火,即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孙氏霸业在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付不问,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此语,足供挥麈一噱,但于作诗之旨,尚未梦见。牧之此诗,盖嘲赤壁之功,出于侥倖,若非天与东风之便,则周郎不能纵火,城亡家破,二乔且将为俘,安能据有江东哉? 牧之诗意,即彦周伯业不成意,却隐然不露,令彦周辈一班浅人读之,只从怕捉二乔上猜去,所以为妙。诗家最忌直叙,若竟将彦周所谓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孙氏霸业不成等意,在诗中道破,抑何浅而无味也!惟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政是风人巧于立言处。彦周盖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同上)

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昔人多称其 《杜秋诗》,今观之,真如暴涨奔川,略少渟泓澄澈。如叙秋入宫,漳王自少及壮,以至得罪废削,如“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语亦可观。但至“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诗意已足,后却引夏姬、西子、薄后、唐儿、吕、管、孔、孟,滔滔不绝,如此作诗,十纸难竟。至后“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所为雅人深致安在? 此诗不敢攀 《琵琶行》之踵。或曰以备诗史,不可以篇章论,则前半吾无敢言,后终不能不病其衍。(贺裳 《载酒园诗话》又编)

紫微尝有句曰“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此正一生所得力处,故其诗文俱带豪健。“天我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虽隐然目负,未之敢许也。(同上)

牧之《息妫》诗云:“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赤壁》云“析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息妫庙,唐时称为桃花夫人庙,故诗用“露挑”。《赤壁》,谓天意三分也。许彦周乃曰:“此战系社稷存亡,只恐捉了二乔,措大不识好恶。”宋人之不足与言诗如此。(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樊川 (绝句) 鬓丝禅榻,翩翩才致。(田雯 《古欢堂杂著》)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沈德潜 《唐诗别裁》)

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 《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同上)

樊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妙绝千古。言公谨军功止籍东风之力,苟非乘风力之便,以破曹兵,则二乔亦将被虏,贮之铜雀台上。“春深”二字,下得无赖,正是诗人调笑妙语。许彦周谓:“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此老专一说梦,不禁齿冷。(薛雪 《一瓢诗话》)

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同上)

彦周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何文焕 《历代诗话考索》)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观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四皓庙》云:“南军不袒北军袒,四老安刘是灭刘”。《题乌江亭》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此皆不度时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其实非确论也。惟《桃花夫人庙》云:“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 而词语蕴藉,不显露讥讪,尤得风人之旨耳。(赵翼《瓯北诗话》卷一一)

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 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洪亮吉 《北江诗话》 卷一)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同上书卷二)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小杜诗“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亦在南唐“吹皱一池春色”语之前,可证杜 《黑白鹰》 语。(翁方纲 《石洲诗话》卷二)

小杜之才,自王右丞以后,未见其比。其笔力回斡处,亦与王龙标、李东川相视而笑。“少陵无人谪仙死”,竟不意又见此人。只如“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自说江湖不归事,阻风中酒过年年”,直自开,宝以后百余年无人能道,而五代、南北宋以后,亦更不能道矣。此真悟彻汉魏六朝之底蕴者也。(同上)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李调元 《雨村诗话》卷下)

平心而论,牧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骨则实出元白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 《集部·别集类四》)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胡寿芝《东目馆诗见》 卷一)

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同上)

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亦谓其味耐寻也。(同上)

唐喻凫以诗谒杜牧之不遇,曰:“我诗无绮罗铅粉,安得售?”然牧之非徒以“绮罗铅粉”擅长者,史称其刚直有大节。余观其诗,亦伉爽有逸气,实出李义山、温飞卿、许丁卯诸公上。……乌可以“玉箸凝时红粉和”、“满街含笑绮罗春”等句,尽其生平耶?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小杜“看取汉家何事业? 五陵无树起秋风”,是加一倍写法。陵树秋风,已觉凄惨,况无树耶? 用意用笔甚曲。(施补华 《岘佣说诗》)

温柔敦厚,诗教也。……杜牧之“东风不假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亦如吴门市上恶少年语,此等诗不作可也。(秦朝《消寒诗话》)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舂容。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束括温、李。(宋育仁《三唐诗品》)

其诗情致豪迈,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惟古诗声调未化耳。(丁仪《诗学渊源》卷八)

晚唐惟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遣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只响矣。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如《杜秋诗》不过咏一欢场失意之儿女子,以自寄慨而已。诗中杂引多少妇人,已是费事,乃复援用李斯、魏齐、范睢、周勃之徒,甚云“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尤觉不伦不类。此种诗使乐天为之,必无此失。(沈其光 《瓶粟斋诗话》 卷七)


杜牧 - 可可诗词网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杰出诗人、古文辞赋家。世居万年县南樊川,故世称杜樊川。宰相杜佑的孙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曾官司勋员外郎,故也称杜司勋。官终中书舍人。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但一生不得意,未能施展抱负。工诗善文。以诗的成就最高。文学上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坚持为事而作,不作无病呻吟。《阿房宫赋》为其传诵名篇。其诗或指陈时政,或咏史怀古,或纪行写景。描写自然风光,无不呈现出清丽俊逸的情调,独具一格。诗风豪迈俊爽,绰约含蓄,为人称道,时称“小杜”(有别于杜甫而言)。兼擅古体和近体律绝,尤以七言绝句最佳。擅在短小的篇幅中构成优美的画面,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含蓄的情思,令人玩味无穷,艺术性很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区别于“大李杜”:李白、杜甫)。

《全唐诗》存其诗520余首,编为8卷。有《樊川诗集》行世。


《杜牧》全文和鉴赏 - 古代微型小说 - 可可诗词网

杜牧

 

·尤袤·


 牧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愿罢镇闲居,声妓豪侈,洛中名士咸谒之。李高会朝客,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邀之。杜独坐南行,瞪目注视,引满三卮,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二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气意闲逸,旁若无人。
 牧不拘细行,故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德青楼薄幸名。”
 吴武陵以《阿房宫赋》荐于崔郾,遂登第。郾东都放榜,西都过堂,牧诗曰:“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学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选自《全唐诗话》〕

●●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德宗贞元15年(803),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他出身于“一门朱紫,世代公卿”的世家望族,处身于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晚唐时期,一生忧国忧民,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深刻的思想见解,却因受“牛李党争”的牵涉,经历坎坷,颇不得志。他的诗成就很高,大多是“有为而作”,感时抚事,寄兴遥深,风格清雄俊逸;后人常把他和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为晚唐诗坛上的双璧。然而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杜牧却是个“风流才子”,甚至是有才无行的“浪子”,实在是冤枉了他。无庸讳言,杜牧确有他喜好声色的“清狂”一面,但这也是当时一般文人的通病,何杜牧独以之闻名于世?这主要是由于宋人的笔记、野史记载了许多关于他不拘绳检的逸事,才使他不明不白地成了中国历史上无行才子的典型。
 尤袤在《全唐诗话》中,也想刻画出杜牧清狂的性格特征,而不欲顾其全貌。但只是说他“不拘细行”,用语还算比较有节制。一则诗话的篇幅有限,有关杜牧清狂的逸事又很多,不可能详细地逐一介绍,作者主要是抓住杜牧赴李愿宴会这一件小事,用小说笔法描写杜牧在宴会上几个动作神态的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其性格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件事最早见于唐孟棨的《本事诗》,记述了杜牧33岁在洛阳东都留台任“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官职时发生的事,尤袤据以发挥。杜牧在筵席上即兴咏成的这首诗题作《兵部尚书席上作》,兵部尚书是指罢职闲居的李愿。李愿在家中高会宾客,因恐怕于杜牧的职司有碍;不便邀请他赴会,杜牧却执意要来;来了之后,本应以不引人注目为宜,他偏偏又不安于席。先是“独坐南行”,(当时礼貌,堂上饮燕以南向而坐为尊,故人皆不坐南向以示谦逊),“瞪目注视”,痛饮三杯,继而又发言无状,指名要主人赠妓,引起满堂哗笑。杜牧在哗笑声中神态自若,“气意闲逸”,反而又“朗吟而起”,的确是“旁若无人”,狂态可掬。作者不但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杜牧的清狂神态,而且也反映出他那不拘世俗礼仪,率性而行的处世态度,使人感到魏晋风度之遗响余韵。杜牧的“狂”,不仅在于他的言语神采,更在于他全不以官职俸禄为意,赴宴之事不久,他就因离职过百日不归而丢了御史的官职。
 杜牧“不拘细行”,离职逸游习以为常。《诗话》所引《遣怀》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并非随意所置的闲笔。
 杜牧的“清狂”,不以官职公务为意,缘于他的自负以及后来在政治生涯中的失意。《诗话》用《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一诗揭示出他少年得志时的踌躇志满,更使人理解了他“清狂”,“不拘细行”的性格渊源。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的杜牧应进士考试。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据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太学博士吴武陵把杜牧的《阿房宫赋》推荐给崔郾,杜牧以第五人及第。这次考中进士的一共有33人。按当时的科举制度,进士考试后,还要过关试,又称过堂,才算成进士,不过这主要是象征性的了。那一年的进士考试改在洛阳举行,考中后又要到长安参加过关试。所以说“东都放榜,西都过堂”。由洛阳赴长安的路上,杜牧咏成这首诗,其中“却将春色入关来”句的“春色”一词,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的景色,又是酒名,更喻进士及第后的一团喜色。可以感到杜牧当时神采飞扬,意兴豪迈的自负心理。
杜牧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人。太和二年(828)进士,又举贤良方正科,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后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善诗,豪爽高朗,与李商隐齐名,合称李杜;又以其类杜甫,别之以称小杜。《尊前集》载其〔八六子〕词。

☚ 白居易   皇甫松 ☛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多清丽生动,俊爽峭健而又风华绮靡,气势豪荡而又情致婉约,从而形成“雄姿英发”(刘熙载《艺概》)的独特风格。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杜牧

杜牧标举“以意为主”的创作原则,论诗提倡力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献诗启》)。推崇李杜诗、韩柳文:“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冬至日寄小侄阿宣诗》)。对于由受白居易、元稹唱和诗、艳情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晚唐庸俗浮靡诗风深恶痛绝,曾借李戡之口痛斥元白“纤艳”之作:“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欲使后代知有发愤者。”对于元白压制张祜,亦深表不满。对于李贺诗歌的评价,表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能力:“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侈殿,埂莽丘陇,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鼋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其情文并茂的精彩评述,成为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千古定论。

杜牧

杜牧803—852

唐代著名诗人和重要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大和二年(828)第进士,又举贤良方正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为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后入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大中二年(848)复入为奇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牧通古博今,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有经世志,留心“治乱兴亡之道、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少负盛名,尤工于诗,律绝俱佳,与李商隐齐名,人号为“小李杜”。诗风雄姿英发,为晚唐诗坛独标一帜者。牧赋作不多,今仅存赋3篇,即《阿房宫赋》、《晚晴赋》、《望故园赋》,《全唐文》见载,在唐赋史中颇具地位。《阿房宫赋》为及第前之作,以散文为赋,融事、情、理于一炉,借古讽今,有感而发,文采飞扬,气体遒劲。《唐摭言》称:牧之将试,崔郾主试,吴武陵与郾以《阿房宫赋》,称“此人真王佐才也”,遂以第五人中。《望故园赋》、《晚晴赋》为抒情小赋。前者有向往田园、厌倦仕途而归故里之意,写仕途寥寥数语,颇为精辟,写故园着墨不多而境界鲜明;后者通体用比,以人喻物,为赋中新创。著有《樊川文集》20卷,《别集》1卷,《外集》1卷。

☚ 杜甫   杜頠 ☛

杜牧【同义】总目录


杜牧樊川
杜牧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父杜祐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文宗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判官等职。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在地方官任上,他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定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但由于他为人刚直,不喜奉迎,因而仕宦不很得意。这使他对社会政治保持了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而以诗歌创作为最特出。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其诗多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感时伤事之作。杜牧还写了一些著名的咏史诗,就历史上有关兴亡成败的关键事件,或表明自己的独创见解,带有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乌江》等;或寄寓自己的深沉感叹,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如《过华清宫三绝》,借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讽刺晚唐帝王的荒淫生活。此外,其写景抒情小诗也很出色,充满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其古诗笔力豪健,意境深远;近体简炼浑括,情思俊爽;词采清丽,富有情韵。在晚唐诗坛,确能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当然,由于他贵族的出身和仕途的坎坷,也使他的诗带有较浓厚的伤感情调。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与刘司徒书》、《送薛处士序》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尤其是《罪言》一篇,为宋祁写《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并得到欧阳修的赞许,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
杜牧有赋3篇:《望故园赋》、《晚晴赋》和《阿房宫赋》。这三篇赋从内容到艺术,质量都是比较高的。前两篇都是抒情短制。《阿房宫赋》是杜牧赋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作品借古讽今,鞭笞封建统治者的侈靡,为统治者提供鉴戒。它既采用赋的传统表现方法,又出以流动自然的散文笔调,无论是写宫殿之气势,还是写宫内的生活,都铺陈排比,极尽夸张形容之能事,从而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而且辞采也瑰奇壮丽。气势遒劲奔放。本篇被目为文赋之始。从行文看,确已有散文化的趋向,几乎是一篇有韵的议论文。

☚ 元稹   李商隐 ☛

杜牧803—852

唐朝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系德宋时名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黄(今湖北新州)、池(今安徽贵池)、睦(今浙江建德东) 诸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所作《罪言》,主张削平藩镇,增强兵力,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又注《孙子兵法》。诗歌以近体诗见长,七言绝句尤为后人推崇。为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有《樊川文集》传世。

杜牧

杜牧803—852

唐文学家。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居长安城南樊川,世称“杜樊川”。为宰相、《通典》作者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 ),进士及第。又应制举,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任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团练巡官。七年,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后历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先后出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大中二年(848 ),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其甥裴延翰编有《樊川文集》20卷。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最完备。杜牧诗文俱足名家。洪亮吉《北江诗话》:“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唐才子传·杜牧》: “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 ‘大杜’ 、‘小杜’ 以别之。”杜牧诗歌最突出,与李商隐齐名。刘熙载《艺概·诗概》: “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出两人诗各具特色。其文亦自成一家,以《阿房宫赋》最为人传诵。两《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

☚ 李廓   杨发 ☛
杜牧

杜牧803—852

唐文学家。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居长安城南樊川,世称“杜樊川”。为宰相、《通典》作者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 ),进士及第。又应制举,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任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团练巡官。七年,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后历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先后出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大中二年(848 ),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其甥裴延翰编有《樊川文集》20卷。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最完备。杜牧诗文俱足名家。洪亮吉《北江诗话》:“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唐才子传·杜牧》: “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 ‘大杜’ 、‘小杜’ 以别之。”杜牧诗歌最突出,与李商隐齐名。刘熙载《艺概·诗概》: “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出两人诗各具特色。其文亦自成一家,以《阿房宫赋》最为人传诵。两《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

☚ 李廓   杨发 ☛
杜牧

079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世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参加沈传师江西观察使、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崔郸宣歙观察使幕府。历任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之为杜樊川、杜紫薇、杜司勋。他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杜牧关心国家治乱,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抱负难以施展,便纵情声色,放任风流。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也有流连声色之作。尤长七绝和七律,骨气豪宕,情致俊爽,风调明丽,神采艳逸,拗折峭健之中,见风华掩映之美。散文也不乏佳作。《阿房宫赋》骈散兼用,脍炙人口。《罪言》针砭时弊,颇具现实意义。撰有《樊川集》,清人冯集梧 《樊川诗集注》 最为通行。

☚ 薛涛   温庭筠 ☛
杜牧

杜牧803—852Du Mu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宰相杜佑孙。大和进士,曾任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生活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晚唐时代,他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曾想有所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得失长短”(《上李中丞书》),23岁时就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在地方官任上,尽力改革弊政、减少苛捐杂税,在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息藩镇叛乱的活动中,他曾上书陈述用兵方略,表现出相当的政治才干。但他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壮志难酬的苦闷又使他转向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方式。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蔚然成大家。其文“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所写《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针砭时事的作品。文章语言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多用散体,并将散文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象《阿房宫赋》那样的新体散赋,对赋体发展有重要影响。杜牧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不少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感怀诗》反映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边患频仍,民生憔悴的动乱历史,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郡斋独酌》更直接表示自己拯物济世的理想和抱负。另外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里妇女的悲惨命运;《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这些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叙事抒情委曲尽致,明显地受到了杜甫、韩愈创作的影响。他的近体诗境美情俊,婉曲跌宕,《七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表达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民的怀念。他的咏史绝句,如《赤壁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叙议结合,即小见大,融入较多的史论成分,为后代许多文人所仿效。还有一些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等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久为人们称诵。他还写了一些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和描写声色享乐、流于颓唐轻薄的作品,如《遣怀》、《赠别》、《叹花》等,属于诗歌中消极的部分。
杜牧的诗歌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但这种倾向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他自己豪健跌宕而又情致婉约、风华流丽而又骨气遒劲的艺术特色。胡应麟《诗薮》用“俊爽”来概括杜诗的基本风貌,是较中肯的。著有《樊川文集》。

☚ 张祜   李商隐 ☛
杜牧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其为“杜紫微”、“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蔚然成大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不少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感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边患频仍,民生憔悴的动乱历史;《郡斋独酌》表示了自己拯物济世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叙事抒情委曲尽致,明显地受到杜甫、韩愈创作的影响。他的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赤壁四皓庙》等,叙议结合,即小见大,融入较多的史论成分,为后代许多文人所仿效。他的《阿房宫赋》,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给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成为千古名篇。他的文“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代表作《罪言》、《原十六卫》、《燕将录》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针砭时事的作品。杜牧的创作,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豪健跌宕而又情致婉约、风华流丽而又骨气遒劲的艺术特色。有 《樊川文集》 二十卷,《外集》、《别集》各一卷。

☚ 陆龟蒙   李益 ☛
杜牧

杜牧803—853Dumu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26岁中进士后,曾担任过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他有较进步的政治理想,曾注释过兵书《孙子》,还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探讨财赋、战争、治乱等问题,希望有所作为。但他的一生并不得意,未能施展抱负,到了晚年就纵情声色,过着疏狂放荡的生活。有《樊川文集》。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主张文章应 “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基本上实践了这一主张。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聩苟安,反对藩镇割据等等。这类诗作都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在艺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 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 处于中间”(《献诗启》)。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当然,杜牧也有 一些以华丽的词藻描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而与他“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自相矛盾。杜牧的古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近体诗则情致俊爽,风格轻利。有些抒情写景的绝句能够创造出富有情韵的深远意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咏史绝句,或再现历史事件的某些情景,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评价,或以咏叹的语调,融入较多的史论成分。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 杜牧是很有代表性的。

☚ 李商隐   元稹 ☛
杜牧

杜牧803~852

字牧之,唐代京兆府万年县(陕西省西安市)人,著名诗人,世称“小杜”。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的高门世族,因此杜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杜牧少年时便怀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唐敬宗贪好嬉游,大修宫室,杜牧作《阿房宫赋》借秦事以讽喻。公元828年,杜牧26岁时中进士及第。此后至36岁的11年中,除一度入京为监察御史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各方镇做幕僚。公元839年入长安,后任比部员外郎,此后又先后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公元848年又被召回朝廷,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公元850年外调任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回长安,次年任中书舍人。
杜牧才华出众,诗文兼长,而以诗歌的造诣尤高,在晚唐独树一帜,后人称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的诗歌以俊爽豪宕自成一格,构象宏伟,意境壮阔,情致豪迈旷放,议论慷慨纵横。杜牧长于七言,以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词采清丽。杜牧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有“小李杜”之称。《江南春》、《泊秦泊》、《山行》、《赤壁》、《杜秋娘》、《遣怀》等都是杜牧诗歌的代表作。
杜牧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好,情辞盈溢,议论精辟,笔力雄健,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阿房宫赋》、《罪言》等。

☚ 杜甫   李白 ☛

杜牧803—852

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德宗时名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诗多“伤春伤别”及纪游之作,俊爽清丽。亦有一些揭露时弊的作品。又注《孙子兵法》,见济世之志。有《樊川文集》。

杜牧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后为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晚年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卒于长安。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目睹了唐帝国的内忧外患,很想有所作为,曾作《阿房宫赋》以讽喻当世。具经邦济世之志,好言兵,曾注释《孙子兵法》。文学上,诗、赋、古文俱佳,其中尤以诗的成就最高。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创作上推崇李白、杜甫和韩、柳,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其诗题材广泛,笔力雄健。代表作《河湟》、《早雁》、《过华清宫》等。还有语言质朴、简洁,勾画出优美的意境,让人读来清新俊爽,脍炙人口的抒情写景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等。古体诗古朴遒劲,自成一家。散文如《罪言》、《燕将录》等,从多方面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今传《樊川文集》20卷,《全唐诗》编录其诗8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杜牧文集》。

☚ 元稹   李商隐 ☛

樊川文集/樊川文集/杜牧诗文选注

☚ 文泉子   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太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京,为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及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僚。后三进二出长安,放外为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紫微、杜樊川。杜牧文学创作颇丰,诗、赋、古文均足称名家,今存《樊川文集》20卷,《外集》、《别集》各1卷。他主张“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重视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形式,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杜牧文章独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的作品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意义,其文笔锋犀利,明白晓畅,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传统,在晚唐盛行四六骈文的风气中独树一帜。新体散赋《阿房宫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 舒元与   段成式 ☛

佳赋驰誉

☚ 作诏称意   佳赋驰誉 ☛
杜牧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和淮南节度使的幕僚。后任监察御史,出为黄、池、睦诸州刺史,入朝任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并注《孙子兵法》。他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他主张诗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其作品中的优秀篇章实践了这一理论。其诗有不少感世伤怀的力作,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或直写胸臆,或托物寄意,或代民抒情,表现了他对政局的忧愤和对人民的同情。其咏史诗如《过华清宫三绝句》、《过骊山作》、《赤壁》、《乌江亭》等,颇有特色,往往择取典型的历史事件,以饱含个人感慨和评价的妙笔,构成富于哲理诗情的形象化的史论。其写景抒情的绝句艺术成就尤高,它们大都画面清丽,情致含蓄,具有深长悠远的意境,《江南春》、《山行》、《泊秦淮》、《秋夕》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名句。他苦心作诗,追求“高绝”,形成了一种豪健遒劲、流利俊爽的诗风。但其生活有些放荡不羁,《遣怀》、《赠别》等便是他沉湎酒色、留连青楼生活的写照。另有文《阿房宫赋》,揭露与谴责了封建帝王荒淫无度的生活,是一篇极富文采而见解独到的出色短赋。

☚ 李贺   温庭筠 ☛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年间进士。曾先后在江西、宣歙及淮南诸幕府做过幕僚。后又历任黄、湖等州刺史,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他生逢唐代后期多事之秋,素怀大志,然国势日蹙,抱负不能实现; 又因秉性刚直而遭人排挤,颇感怀才不遇。他在文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解,主张文章应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注重文学的思想意义。他在赋、诗上皆有成就。赋以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对统治者荒淫享乐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诗以 《感怀》 、《郡斋独酌》等而闻名,表达了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咏史诗如 《过华清池》 三绝句等和一些抒情短诗如 《山行》 、《泊秦淮》也颇为人们称道。风格豪迈俊逸,情思含蓄,精炼而流畅,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史称 “小杜” ,以别于杜甫。著有 《樊川文集》 。

杜牧803~852Du Mu

famous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Works: Poem of Feelings and Thoughts,Writing My Thoughts in the Snow,River Huang,Spring of Jiangnan,Staying at Harbor of Qinhuai River,Words of Sin,etc.

杜牧803—825

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德宗时名相杜佑孙。文宗时进士,官历监察御史,黄(今湖北黄冈)、池(今安徽贵池)、睦(今浙江建德)诸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所作《罪言》,主张削平藩镇,增强国力,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又注《孙子兵法》。诗歌以近体诗著称,七言绝句尤为后人推崇,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有《樊川文集》传世。

杜牧803—852

唐著名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曾任江西、宣歙观察使、淮南节度使幕府。历监察御史、湖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后人称为“小杜”。以济世之才自负,放达自任,不拘小节。著文有:《罪言》、《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原十六卫》等,论治乱守战之理。并注曹操所定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感于藩镇跋扈和边疆多事,故诗文中伤世感时,指陈时政之作居多。《阿房宫赋》及艳诗《泊秦淮》等,借古讽今,寓意深远。写景抒情的小诗,也多清丽生动。有《樊川集》。

杜牧803—853

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长安)人,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及淮南使府之幕,历官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少时贫困,胸怀大志,所写《罪言》、 《论战》等,旨在探讨治乱守战的道理,曾注过《孙子兵法》。针对藩镇跋扈、吐蕃侵扰,强调战备的重要。在文学上,他主张形式要从属于内容。名著《阿房宫赋》,就是为了讽刺唐敬宗大起宫室而写的。诗文以明媚流转,生动自然,富有色泽著称,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颇具豪爽英俊之气,在当时诗坛上可谓别树一帜。生活上放达自任、不拘小节,也写过一些轻薄颓废的作品。散文精炼流畅。诗歌以近体诗见长,七言绝句尤为后人推崇。为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有《樊川文集》。(参考图363)

杜牧

(唐·貞元十九年——大中六年 803~852) 京兆萬年(今西安) 人。字牧之,號樊川。善屬文,大和二年 (828)進士,復舉賢良方正,會昌 (841—846) 中累遷中書舍人。性豪邁有奇節,時有“狂杜牧”之目。于詩情致豪邁,無晚唐柔靡之風,直逼杜甫,世號為 “小杜”。工書畫,穎州公庫顧愷之 〈維摩百補〉,宋時尚在,精彩照人。米芾以為是牧所摹,或可上之御府,乞國工摹賜世間,又所繪 〈文皇蘭亭〉,洵為一代具美云。書法尤長于行草。《宣和書譜》 曰:“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云: “牧之書 〈張好好詩〉,深得六朝人風韵。余所見顔(真卿)、柳(公權) 以後,若温飛卿 (温庭筠) 與牧之,亦名家也。”〈張好好詩〉 屬牧之代表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