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牧·赤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牧·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在今之湖北嘉鱼县境内,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曾于此爆发过一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命运,形成天下鼎立的格局。登临如此壮观的古战场,历代诗人无不感慨万端,挥毫泼墨,留下大量怀古咏史的诗作,其中杜牧的《赤壁》尤具情韵,被视为神品,至今脍炙人口。 诗的开首不同寻常,作者既未把眼光投向陡峭的岸壁、汹涌的江水,也未去追忆、展示横戈跃马的杀气、流血漂橹的残酷,而是经过对景物、意象的反复筛选,择取了一支断戟来表现古战场的遗址。这支“折戟”沉没沙中六百余年,并未销蚀掉,在江水冲击下露出沙层,经过磨洗被确认为当年大战之遗物。“折戟”虽残,却浓缩着整个战争的刀光剑影;它至今犹存,又将数百年时间、空间的跨度缩短在咫尺眼前。此处,不难想见诗人确认“折戟”时的复杂感受和慨叹。全诗借此旧物为发端,引发以下“怀古之幽情”,吐露积淀胸中的思绪,不仅前后过渡自然流畅,而且显现出一种点“铁”成金的艺术魅力。 三、四句更为绝妙,在十四个字的有限天地内,作者别具匠心地熔铸出四个抒情形象:一是“周郎”,即周瑜,孙吴大军的统帅,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以出奇制胜的攻击,置数十万曹军于死地,赢得战争的胜利;二是“东风”,周瑜以少胜多的诀窍在于火攻,而火攻的关键时刻,天空旋起强劲东风,风助火势,胜利迅即倒向孙吴军队;三是“铜雀”,即战争另一方首领曹操在都城所建的歌舞楼台,专供饮酒赋诗,与美女玩乐;四是“二乔”,二人皆是东吴著名美女,其中大乔为孙策夫人,东吴国主孙权的兄嫂,小乔便是周瑜夫人,姐妹均为东吴统治集团中最显贵的皇亲。作者之所以从大量史实中提炼、熔铸这样四个形象,其目的全在从反面落笔,独出机杼地咏叹这场历史大战:假使东风不给周郎火攻以方便,那么战争胜负就可能相反,如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大军顺江而下,直取东吴都城,则社稷倾复、生灵涂炭,大小二乔也将沦为战俘,关在铜雀台内,供曹操享用。作者以假想的情事和结局,评论历史,融赞美与慨叹为一体,意在反衬和突出这场战争的胜负对东吴、周瑜命运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咏史诗中,杜牧曾不止一次地运用过这种“反说其事”艺术手段,如《题乌江亭》评论项羽时,不正面写其失败,反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历史和战争胜负是客观的,不容歪曲,但想像的夜空,群星灿烂,浩渺无垠,只要抓得准,必然给人一唱三叹的审美感受。 《赤壁》这首诗在历史上曾引起争论,如宋人许凯就认为,杜牧写诗不顾“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知好恶”。这种所谓“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批评,显然失之浅薄,二乔不是普通美女,而是东吴皇家贵妇,作为艺术形象出现诗中象征和代表着国家尊严,“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以“毛”无所附,人无所依,逆说“皮”之不存,国之败亡,真可谓以小见大,妙不可言。另外,古今均有诗评家认为,此诗将战争胜利归结于东风之力,削弱了周瑜指挥之高明果决。此论从表层看,不无道理,但实则未得诗之真味。杜牧一生沉浮宦海,26岁中进士,但因秉性耿直,两度排挤出京,生活颇不得意,而他精于兵法,通晓晚唐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有治国佐政之才,却始终未得良机一显身手,故胸中积郁不平之气。本诗强调东风作用,意谓象周瑜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也需要借助东风之力,离不开客观条件的便利,而自己虽有周瑜之抱负、才学,却从无“东风”之便,如果“东风”有助,境遇较好,我杜牧又何尝不能如同周郎一般,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自比周瑜,又以“东风不与杜郎便”的境遇差异来感叹自己的抑郁之怨,便是作者创作本诗的思想契机。镏绩《霏雪录》中说:“唐人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必心领神会始得……”用它来说明《赤壁》的深层意蕴,当是再适合不过了。 《杜牧·赤壁》《杜牧·赤壁》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兵抑郁不平之气,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察》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像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