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鱗飾 > 杜父魚 杜父魚 dùfùyú 亦稱“渡父魚”、“黄䱂魚”、“船矴魚”、“伏念魚”。狀如吹沙而短,尾岐、頭大、口闊,色黄黑有斑,脊背上有鬐刺,螫人,生淡水溪澗中,長二、三寸,棲息於淺水巖石間。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杜父魚》:“[釋名]渡父魚、黄䱂魚、船矴魚、伏念魚。時珍曰:‘杜父當作渡父。溪澗小魚,渡父所食也。見人則以喙插入泥中,如船矴也。”參見本類“土附魚”。 
杜父魚 杜父鱼sculpins硬骨鱼纲,鲉形目,杜父鱼科,杜父鱼属(Cottus)鱼类的通称。体中等长,前部粗圆或稍平扁,后部侧扁。头宽扁。口宽大。牙细小。前鳃盖骨隅角处及下鳃盖骨常有1个或数个棘突。第二眶下骨后延为一骨突,与前鳃盖骨连接。常无鳞。侧线1行,有时不完全。背鳍2个。胸鳍宽大。尾鳍圆形或截形。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的淡水小型鱼类。主食水生昆虫和小鱼。种类有阿尔泰杜父鱼(C.sibiricus altaicus),见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的河内;图们杜父鱼(C.hangionensis)和克氏杜父鱼(C.czerskii)均见于图们江;杂色杜父鱼(C.poecilopus),见于黑龙江及其支流。可供食用。 杜父鱼dù fù yú《本草纲目》鳞部第44卷杜父鱼(4)。药名。鱼科,杜父鱼科的鱼类的总称。 【性味】甘,温,无毒。 【功用主治】小儿差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