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上海农村经济根本性变化的主要标志, 是农村经济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的纯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产业全面发展的经济结构。
如前所述, 1957年前, 上海农村乡镇以下几乎没有工业, 农村经济基本是纯农业经济形态。社办工业从1958年起步后, 几经曲折。直到1978年, 社队工业总产值占郊区工农业总产值的32.5%, 农业总产值占29.8%。在农村经济中, 社队工业产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比重。
80年代, 上海农村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得到空前发展。以郊区农村社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构成为例, 1990 年与1980年相比, 农业产值比重由33.6%减到16.6%, 下降17个百分点; 工业 (包括建筑业) 产值比重由61.7%增到79.1%, 上升17.4%个百分点; 运输饮食服务业 (包括商业) 产值比重由4.7%减到4.3%, 下降0.4个百分点。乡镇工业名副其实地成为郊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进入90年代, 以商业、房地产业、仓储业、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第三产业对农村增加值的贡献率迅速上升。1996年, 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2.64亿元, 占农村增加值的19.7%,比1990 年上升了 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增加值为62.55亿元, 占55.5%; 服务部门增加值为50.09亿元, 占44.5%。同期, 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农村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2.6%和67.7%, 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 “老二” 地位开始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