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jīng jì tǐ zhì gǎi géрефóрма эконом ческой систéмы(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систéмы)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模式,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和便于其发展的具体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可以使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压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技术进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严重的浪费和损失。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必须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从根本上革除其中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从而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推翻旧制度的社会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经过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充分地显示出来。
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生产力关系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对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善和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体现和反映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民主管理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能够保证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集中到重点建设上,有助于国家有计划地分配资源,促进落后地区和部门的发展。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中国建成了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种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其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8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出了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改革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城市改革也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此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大会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恩格斯曾经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443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立足于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为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介绍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情况的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16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社址在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1983年创刊。主要栏目有企业改革、县级经济改革、经济学家、改革思想介绍、政府职能转换、价格、金融、财税改革等。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jingji tizhi gaige指改革旧的经济体制中的不切实际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机构和经济管理方式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实质是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内,由于各自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历史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即使在同一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时期不同,所采取的经济体制模式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不可能一经选定就凝固不变,它应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人们往往把某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唯一可采取的模式,照搬套用,结果是阻碍了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正是这样形成的。它的缺陷和弊端主要表现为: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在所有制上片面追求高度公有化。与此相联系,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上存在着严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这种经济体制中不合理的成分成为历史必然。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改革的任务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围绕着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了十年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其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明确,我们的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保证我们的改革和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 ☚ 经济模式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综合改革试点县/包干到户/农村商品经济/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合作经营/股份合作/双层经营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粗放经营/农业集约经营/农业规模经营/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农产品合同定购制/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经济责任制/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信托经营责任制/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股份制/利改税/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经济结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通货膨胀/三项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企业集团/国有小企业改革/对外开放/三资企业/三来一补/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改革试点/跨国公司/价格管理体制 ☚ 两参一改三结合 经济制度 ☛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变革。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湖南在“一五”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以条条管理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一五”末期,这种条条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的弊病就暴露出来了,抑制了地方的积极性。于是在“大跃进”时期,进行了以扩大地方权限为中心的改革,中央把在湘厂矿下放给省管理,同时,相应地下放了计划管理权限、基建审批权限、财政和税收以及劳动管理权限,这使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高涨,推动了“大跃进”。这个时期,湖南省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办交通。地方工业虽有发展,但基建战线过长,劳民伤财,浪费增大。在60年代初,根据中央精神,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认真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方案。这次调整。中央重新强调了统一领导,中央集权,实行以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凡是产品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配的重点企业,由条条直接管理。这样,在“大跃进”中下放的中央在湘企业,又纷纷上收中央各主管部门。这次体制改革,以条条收权为主。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又开始了第三次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和1980年开始了湖南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1984年秋拉开了湖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 经济体制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 ☛ 经济体制改革Economic System Reform社会主义国家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的调整和改造。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全面展开,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 ❶所有制结构的改革,通过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❷在农村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 ❸国有企业开展以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机制的转换,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❹培育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市场体系,推进价格改革,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❺推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❻实行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全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国家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使之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即以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它包括两个方面: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是从过去实行的单一公有制改革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具体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所采取的一些具体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这些方面的改革包括农村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计划、价格、投资、财政、金融、流通等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取代原有的行政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我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伟大战略部署。据此,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还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一国经济体制模式的变革。当今对中国来说,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现存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改革。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期间伴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渐形成的,其弊端在于计划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政企不分,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即全面推行了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在城市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以后,又对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价格体系、劳动工资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展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决定》同时提出,要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进一步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和对内的经济技术交流。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在更深层次上进行。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地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economic restructuring一国经济体制模式的变革。当今对中国来说,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现存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改革。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期间伴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渐形成的,其弊端在于计划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政企不分,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即全面推行了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在城市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以后,又对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价格体系、劳动工资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展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决定》同时提出,要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和对内的经济技术交流。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在更深层次上进行。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地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规章和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善于使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调动企业及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率,增强生产的实际效益,彻底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和内容,根据各类企业、各个单位、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状况的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地说,它应当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发展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发行债券、股票;逐步缩小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国家机构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建立健全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质量的重大措施,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经济体制 经济周期 ☛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变原来不切实际的经济组织形式、机构和管理方式,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改革经济体制不是要改变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对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进行的调整和改造。在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其核心是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参照苏联的作法,在全国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特点是: 在所有制结构上趋于单一化,生产资料基本上实行公有,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 管理上中央集权过多,地方缺乏应有的权力和活力; 采用行政办法按照行政系统管理生产经营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了出来;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压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条块分割,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等等。从而说明,必须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除旧布新,兴利去弊,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起,我国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改变了统一分配和过分集中的体制。此后,又在城市普遍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 (1)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2)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正确关系; (3) 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 (4) 改革财政、金融、价格体制,综合运用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的宏观调节; (5)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权、责、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6)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合作经济、个体经济以及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形式。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使经济生活充满生机。但从总体上说,还没有完成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 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应有的活力,未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自我约束机制; (2)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不完善,体系不健全;(3)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管理制度尚待确立; 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产生的种种摩擦、矛盾、留下了管理上的真空和漏洞,从而给“官倒”、“私倒”,收受贿赂等腐财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改革的不彻底,改革措施的不协调、不配套,使竞争机会不均等和社会分配不公一时难以避免; 改革使利益多元化带来了地方主义、分散主义的扩张,致使国民经济宏观失控。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1988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在1989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的 《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并明确指出,深化和完善改革的重点主要是: 根据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稳定充实、调整和改善改革措施; 适当加强在发挥地方、企业正当积极性基础上的适度集中; 在继续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逐步建立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 国民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 经济体制改革jing ji ti zhi gai gereform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经济体制改革restructuring the economy;reforming the economic setup;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economy
经济体制改革reform in economic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