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学说,深刻说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邓小平指出: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
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减少行政部门对经济的干预,将指令性计划转化为指导性计划,实行政企分开,从而 “消除官僚主义”,“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在政治体制中实行 “党政要分开”,“权力要下放”,要 “精减机构”,从而 “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179页)“推动改革的稳步发展。” 邓小平明确指出: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
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为经济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 “最主要的内容”。而 “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2页)因为只有给生产者更多的自主权,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在此基础上,人民的政治民主权力才能逐步显示出来。然而,对政治体制改革来说,“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
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各有三条总体目标。对经济体制改革,一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三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对政治体制改革,“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
总之,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也有相应的关系。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保证推动经济建设全面发展,这样,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巩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