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jīng jì tǐ zhìэконом ческая(хозяйственная)систéма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即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包括计划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建立健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必须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对原有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改善。经济体制一般有集权型和分权型。国家既掌握国民经济活动的决策,又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属于集权型;国家主要掌握整个国民经济的决策,而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的决策及其活动由企业自行掌握,属于分权型。分权型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和企业负责人要独立负责,在生产经营方面享有自主权,企业成为真正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 经济周期 经济规律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jīngjì tǐzh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的总称。 ❍ 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被突破,经济生活获得了勃勃生机。 ☚ 经济特区 经济外交 ☛ 经济体制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总和。包括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经济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机构等构成的整个体系,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物资、物价、劳动、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工业、农业、商业等部门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总和。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性质,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经济体制是不同的。每个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条件,确定能够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的简称。某一社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般是指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包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划分、管理机构设置等。经济体制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国家与企业、上级与下级、企业与职工、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的关系等许多问题。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化。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区别又有联系:基本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基本经济制度变化了,社会也就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经济体制则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改革和变化。经济体制有多种类型的划分,但是基本上可以分为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前者是国家既掌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决策,又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后者是国家主要掌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决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则由企业根据市场自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经济体制基本属于集权型的。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参见〔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又称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在某个时期所建立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各种具体管理制度的总和。包括两种含义: ❶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组织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划分、管理机构设置等;管理方法可概括分为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❷各个部门及其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方法。即具体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划分中央、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和责任,设置机构的整个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就是如何正确地处理中央、地方、企业和个人间的经济关系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jingji tizhi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亦称国民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体制的内涵包括了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过程的体制,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经济组织的各种体制和组织形式;以及它们的责、权、利的划分和管理方式等整个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依据的,它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 经济体制受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和制约,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而经济体制则因不同的国情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差异。经济体制科学与否,对经济制度的巩固、发展及其优越性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经济体制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巩固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三大差别 经济模式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简称。指对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它包括计划、财政、金融、价格、物资、劳动工资等的管理体制,以及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其企业的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既是具体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又涉及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的职责权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的具体表现形式,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❶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经济结构的状况。 ❷现有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状况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 ❸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及其社会地位。 ❹一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 ❺上层建筑的具体情况。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有三种类型: 一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二是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计划与市场调节不同程度结合的经济体制。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高度集中统一、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属于集权型模式。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片面强调行政干预,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极大压抑和挫伤。因此,我国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 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非公有制成分的比重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发展,所有制结构可能有相互交错、多种联合形式的变化,但是,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2) 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一切生产要素都商品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要求企业适应市场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决策,要求社会范围内资源的配置按照市场需求供给的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来实现,要求市场形成完整的包括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要求政府高效宏观调控。 (3) 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资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既主张劳动者的收入由市场机制调节,实现劳动差别上的收入差别,也主张政府通过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少数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收入分配政策和良好的收入分配机制。 (4)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从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国家主要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经济计划以及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对市场发挥作用。 ☚ 投资体制 财政体制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它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或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国民经济管理形式和管理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湖南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农村和全国农村一样,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冲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划小核算单位,搞包工包产包成本,实行联产责任制,有的地方大胆搞起包产到组、到户责任制。但是,湖南省受“两个凡是”的影响,不允许农民搞包产到户。一直到1981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湖南工作座谈会纪要》,要求湖南省委破除“两个凡是”,尊重农民的选择后,在中央的帮助下,湖南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才真正开展起来。 ☚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 ☛ 经济体制Economic Regime或称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指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中划分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和职责,处理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它包括计划、财政、物资、劳动、物价、基本建设等各方面管理体制。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方法为特征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忽视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分配领域中未能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其实质就在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使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发挥作用,从而窒息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正因如此,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都相继对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新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不同。前者作为经济管理制度的总和,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中各种经济部门、机关和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则主要反映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相互间的关系。当然,经济体制也在某些方面反映生产关系(即反映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协调各经济单位的运行,以保证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而经济制度的主要功能则在于确立某种生产关系,以规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 经济体制指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总和。其性质决定于它所表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如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商品流通体制、劳动工资体制、财政体制、财务体制、固定资产投资体制等。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国家必须对社会再生产内部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方面建立起一套规则和秩序,处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经济,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与非社会主义经济等关系,这就是经济体制。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对经济领导工作经验的积累,经济体制也处于发展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经济学家对“经济体制” 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如称之为 “经济机制”、“经济模式”、“经济制度”。由于经济学家们存在着历史观和经济分析方法上的差异,因而对于 “经济体制”所下的定义也不相同。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来认识“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可以描述为人们生产活动的社会运作形式,这种形式以社会生产力为依据,依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运用经济资源进行生产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是人们社会地利用资源,历史地实现发展目标的制度手段。它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点: (1)把社会生产力发展视为经济体制的初始条件。(2) 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做经济体制的根源之一。(3) 把既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影响下的人们对于经济资源的利用方式,作为经济体制的内涵。对当代经济体制进行分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所有制基础上区分不同经济制度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解释经济体制; 二是必须从协调决策机制上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特点。这样就可以从经济体制的根源以及体制本身两方面把握不同类型的经济模式。当代西方经济学者关于经济体制的定义,表现出两种倾向: 一种是结构主义的倾向,这一类定义忽视生产力影响,静态地而不是历史地考察经济体制。大多数经济学家就是这样来定义经济体制的,把经济体制理解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均衡组织形式。二是历史主义的倾向,这一类定义强调历史地、动态地把握经济体制,不是更关注构成一定经济体制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组织联系,而是更关注导致体制变化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发展。西方历史学派、制度学派把生产力和经济体制看成是历史变化的,并且把这种历史变化作为考察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上述这两种倾向都不能准确地把握作为比较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济体制的内涵。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如中国的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结构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体制、价格体制、劳动工资体制、商业体制、金融体制等。中国经济体制应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适时地改革和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对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起过积极的作用。主要弊端:在管理方面是权力过分集中,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在分配方面存在严重平均主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作用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范围,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与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按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划分,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参见“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一定生产关系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具体形式。它包括的内容有所有制结构、决策结构、调节结构、利益和动力结构、组织结构等。它既是具体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又体现了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互相交错、互相维系的多层次的经济运行体系。 经济体制的优劣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当经济体制能够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的时候,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起点不同,采用的经济体制的具体模式也必然不同,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是接受了国外的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为了加快现代化步伐,搞活经济,开发智力,必须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jingji tizhieconomic system国民经济运行方式和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及方法的总称。也称国民经济体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由于分工协作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协调一致的经济活动,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因此,社会化生产都程度不同地需要社会有组织、计划、指挥、调节和监督经济活动的功能和行为规范,以协调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社会功能和行为规范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形成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和原则。 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调节经济活动的功能必须通过正确处理和调节社会生产关系中各个环节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它本身也是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受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制约,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不同,社会生产目的不同,社会组织、计划、指挥、调节和监督经济活动的形式、手段及方式也不尽相同,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形成过程和实现方式也不尽相同。 经济体制同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区别。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地发展,只有在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才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而经济体制则是在一定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下,管理国民经济的各种具体制度和方式、方法的总和,这些制度、方式、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充实和完善。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它建立以来就已经有过多次的改革和变动。1956年形成的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曾有效地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对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市场物价稳定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也存在弊病,主要是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片面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大二公”,忽视商品经济,排斥市扬作用,有平均主义倾向等。这些弊病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联系广泛复杂而越来越突出,严重地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因而50年代后期起曾多次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但当时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的管理权限上,改革效果不大。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经济体制的新尝试,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1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经济模式 经济危机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即“经济管理体制”。 ☚ 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即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包括计划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等。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它包括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经济部门中上级与下级单位之间划分职责权限方面的制度、方法和形式。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建立健全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生产力进步的需要,不断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改善。经济体制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集权型,二是分权型。国家既掌握国民经济活动的决策,又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属于集权型;国家主要掌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决策,而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的决策及其活动由企业自行掌握,属于分权型。集权型经济体制容易把资金和物资集中使用于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但它的缺点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使企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分权型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和企业负责人要独立负责,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享有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真正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国家各级政府原则上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通过计划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 ☚ 经济杠杆 经济体制改革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 经济制度 经济机制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与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按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划分,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 经济结构 经济机制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是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和对其成员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这个经济机体可大可小,可以是国家、企业,也可以是某个经济部门或者某个经济领域,例如,国家的经济体制、企业体制、工业体制、金融体制,等等。经济学主要是在国民经济这个层次上研究体制,即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经济制度是泛指的、一般的和个别性的概念,经济体制是特指的、集合的和总体性的概念。这就如同交换和流通两个概念的关系一样。经济制度既可以指各种制度的总体,也可以指某项具体的制度安排,而经济体制只能指一个经济系统的制度总体。 经济体制的功能是解决经济机体所遇到的各种经济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和经济动力问题,其中动力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激励、约束以及保险等问题。因此,配置功能、激励功能、保险功能和约束功能可以说是经济体制的几种基本功能。 对于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瑞典的新左派经济学家林德贝克 (Lindbeck,A.) 从如下八个方面描述了经济体制的构造及其差别: (1) 在经济决策上,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 (2) 在信息传递、资源配置和协调机制上,是通过市场的还是通过行政的;(3) 在财产关系上,是私有的还是公有的;(4) 和 (5) 在动力机制上,个人和公司是通过经济刺激还是通过命令来推动自己的行为;(6) 和 (7) 在个人之间和公司之间的关系上,是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关系; (8) 在整个经济体制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是开放的和国际化的还是封闭的和自给自足的 (林德贝克,1981)。美国经济学家纽伯格 (E. Neuberger)等人认为,“经济体制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组成部分——决策 (D) 结构、信息 (I) 结构和动力 (M) 结构。” “正是DIM结构,决定了决策权在一定体制的参与者之间的分配,决定了他们交换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以及他们互相推动保证服从这种决策的方法” (纽伯格等,1984,P. 9)。美国经济学家格雷戈里 (Gregory,P.) 等人认为,经济体制具有四种 “一般属性” (即构成要素),即决策的组织、提供信息及调节的机制、财产所有权 (控制权与收入权)、激励机制,正是这四种要素的不同特征,区分出不同的经济体制 (格雷戈里,1988)。 最早将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作为对象加以系统研究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是在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概念下来研究社会的经济体制的。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体制的性质,从而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在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他科学地确立了评价经济体制的基本标准,这就是看它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究竟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他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着重对资本主义这种发达的商品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至灭亡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与设想中的未来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1920年至1930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战,是关于不同经济体制优劣比较的第一次学术大争论。争论围绕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能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这一主题展开。以米塞斯 (L. V. Mises)、哈耶克 (F. Hayek)、罗宾斯 (L. Robbins)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私有制和市场,从而缺乏经济计算的效率标准,因此不可能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他们实际上提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信息问题和动力问题。以兰格(O. Lange)、勒纳 (A. Lerner)、泰勒 (F.Taylor) 等人为代表的另一方,则提出了 “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认为计划经济可以用模拟市场的方法解决资源配置的难题。 经济体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范畴,是比较经济制度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共同作用的产物。早期的比较经济学以“主义” 作为划分不同经济制度类型的标准,注重不同经济制度差异的比较,但是并没有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两个概念作区分。60年代以来的比较经济学研究开始日益把经济体制从经济制度中分离出来,并使之成为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主要是为经济改革提供理论的需要而开展经济体制研究的。其中较早且最有影响的当代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 (W. Bruse)。他在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 一书中,首次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以及经济模式作了明确区分。他提出,经济制度是 “基本的生产关系”,而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组织的” 具体 “形式” 和 “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制度的 “变种” (布鲁斯,1984,P. 3)。由此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中非常流行的认识,即把经济体制看成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的观点。一方面,概念的区分和精确界定,是理论认识深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这种用表现形式和本质来区分体制和制度方法,又引起了新的混乱。因为,当把所有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归入经济体制范畴之后,经济制度就成了一个空洞抽象而没有实际内容的概念。改革初期,在当时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所限定的狭小范围内,为了回避可能引起的敏感政治问题,同时又能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这或许是一种有用的策略,但是其理论思维的逻辑却是不正确的。 经济体制的不同类型称为经济模式。一种划分体制模式的方法是以决策权为标准。例如,布鲁斯就以国家、企业和家庭三个层次上决策权状态为尺度,把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划分为军事共产主义、集权、分权和市场社会主义四种体制模式 (布鲁斯,1984)。前述纽伯格等人的DIM结构方法,也是以决策为中心对体制进行分类的。另一种划分方法是以协调机制为标准。这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J. Kornai)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运行中经常起作用的协调机制可分为行政协调(Ⅰ) 和市场协调(Ⅱ) 两类。每一类协调机制又有两种具体形态: 直接的行政协调 (ⅠA)、间接的行政协调(ⅠB) 以及无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ⅡA) 和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 (ⅡB)。(刘国光等,1985) 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结构和分类作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刘世锦提出的根据经济体制的组织形态划分体制模式的观点富有创建性。他认为,经济体制的组织形态可以抽象为等级组织和市场组织,以及各种中间性体制组织,而现实体制“总是表现为不同体制组织之间某种形式的结合。”体制组织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体制模式的决定因素则是“交易的技术结构”。所谓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就是某种交易技术结构与特定的体制组织“相容”,即达到了最佳匹配状态 (刘世锦,1993,P. 83、135)。 ☚ 经济制度 经济规律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亦称“经济管理体制” 。指中央、地方和生产经营单位经济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它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物价、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劳动工资以及工、农、商、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体制。它既是具体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又体现了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人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因此,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农村经济体制 ☛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亦称“国民经济体制”。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总和。有两种含义。 ❶亦称“经济管理体制”。指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机构和管理方法等构成的整个体系。包括计划体制、分配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外贸体制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管理体制等。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有关的机构设置等。这种体制主要有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在集权型体制下,国家既掌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决策,又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就属于这种类型。在分权型体制下,国家主要掌握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决策,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企业根据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自主决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❷指一定社会某个时期生产关系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的总和。包括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它存在于一种社会形态的整个历史阶段,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的总和,即社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形式的总和。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 ☚ 互持股份 国民经济体制 ☛ 经济体制jing ji ti zhieconomic structure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