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济作物生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济作物生产

经济作物生产

安徽省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油料(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烤烟、桑蚕茧、茶叶、水果。除糖料外,全国主要经济作物在安徽均有较大规模的种植面积,棉花、油料、茶叶产量已位居全国各省市的前列;商品化程度逐年提高,为保障人民生活的需求,促进轻纺工业的发展和农业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棉花 安徽种植棉花历史悠久,区域广泛,几乎县县种棉。1949年棉花总产为1.74万吨,平均亩产只有7公斤。全省各地棉花单产高低悬殊很大,发展很不平衡,总产量波动较大。1978年全省棉花总产量为11.49万吨,平均亩产23.5公斤。此后,安徽对全省棉田布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扩大高产棉区,压缩低产棉区和零星分散棉区,将棉花种植范围逐步向沿江、淮北、江淮丘陵间的部分宜棉地区集中。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由于调整棉花价格,推广科学植棉技术,给予棉农以经济和物资方面的扶持,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棉花单产连续上升,总产逐步提高。1984年全省棉花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23.39万吨,平均亩产达47公斤,均比1978年增长了1倍。1984年以后,由于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有所下降,但单产仍继续提高。进入90年代,全省棉花总产量又开始回升,1990年全省棉花总产量达23.6万吨,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的1984年,单产上升到54公斤。1990年与1980年相比,全省棉田面积减少了近10%,但棉花单产提高了1倍以上,使棉花总产量不但没有减少,还增长了90%以上。1991年安徽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棉花仍然获得好收成,总产量达27.1万吨,创下新的最高水平。
油料 安徽主要油料作物为油菜籽、花生以及芝麻。1990年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为1499万亩,平均亩产86公斤,总产量为129.13万吨;1992年达139.9万吨。
1.油菜籽。安徽从清代起便成为我国油菜主要产区,主要集中在沿江两岸及淮南地区。1949年后,逐步扩大到全省各地。70年代初开始,安徽通过改沤水田种油菜和淮北利用空闲田种油菜等措施,使全省油菜生产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以后,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油菜籽商品量、调出量已跃居全国首位。1949年全省油菜籽总产量为10.6万吨,单产仅有35.5公斤;1978年总产量也只有17.6万吨,单产仅提高到51公斤;1990年油菜籽总产量达95.4万吨,单产上升到82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8倍和1.3倍;比1978年分别增长4.42倍和59%。目前,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
2.花生。安徽省花生产区主要集中在滁州市、合肥市和宿县地区。定远县、肥东县为著名的花生产区县。1949年全省花生总产量为8.31万吨,平均亩产为76.5公斤。从60年代初起,花生生产跌入低谷期,1978年全省花生总产量仍只有8.38万吨,与1949年产量大体持平。此后,花生生产有较大发展,1981年花生总产量曾达24.83万吨。80年代期间,全省花生播种面积虽有较大幅度减少,但由于在花生栽培技术上采用了地膜覆盖,引进优良品种,单产提高较快。1990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为174.72万亩,单产达150公斤,总产量上升至26.22万吨。
3.芝麻。安徽省芝麻产区集中在淮北平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省80%以上。1990年全省芝麻种植面积为157.7万亩,单产46公斤,总产量为7.28万吨。
黄红麻 安徽省黄红麻主产区集中在沿淮两岸。沿淮各县市的黄红麻生产在面积、单产、总产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一直具有明显的优势。1949年全省黄红麻产量只有86万公斤。70年代初始,黄红麻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74年全省黄红麻产量已达5.95万吨,1981年全省黄红麻种植面积扩大到76.22万亩,总产量达23.16万吨,成为全国黄红麻生产主要省份之一。1985年全省黄红麻播种面积扩大到340万亩,总产量达97.63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因产品积压,1986年后,黄红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1990年,全省黄红麻种植面积为109.7万亩,单产148公斤,总产量为16.25万吨。
烤烟 安徽省现有凤阳、阜阳、宿州、宣州四大烟叶产区。1949年全省烤烟产量为0.15万公斤。1967年曾达到5.47万吨,以后产量曾下降多年;到1977年产量再次突破5万吨,接近1967年的水平,此后烤烟产量又出现较大幅度下降,1979年只有2.14万吨。80年代初,全省烤烟生产发展较快,1982年全省烤烟产量达11万吨。经过调整,1988年烤烟产量近8.6万吨,烤烟种植面积约56.8万亩。1992年全省烤烟产量为8.7万吨。
蚕桑 安徽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曾经是全国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民国初年,淮河南北几乎是“家家栽桑、村村养蚕”。后因战乱频仍,蚕桑业受到严重破坏,1949年全省桑园面积仅3.35万亩,年产茧325吨。1949年后蚕桑业得到重视,国家通过发放蚕桑贷款,预付蚕茧定金,新辟桑园免缴农业税,推广先进养蚕技术,提高蚕茧收购价格等政策措施,促进了蚕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省桑园面积已达14万亩,蚕茧产量上升到1701吨。1958年至1962年期间,蚕桑生产受到极大影响。1962年桑蚕茧产量只有435吨。此后,蚕桑生产逐步上升,1978年全省桑园面积增至23.15万亩,蚕茧产量为2983吨。1979年后,蚕茧产量持续10年增长。1985年蚕茧产量开始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水平,达到9023吨,1988年上升至1.3万吨。1990年全省桑园面积达57.39万亩,桑蚕茧总产量达1.8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8倍和5.32倍。1992年全省蚕茧产量进一步增至2.85万吨。安徽蚕茧生产现集中在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其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已形成较明显的区域生产优势。
茶叶 安徽是全国商品茶的重要基地。现有茶园近180万亩,其中采摘面积近150万亩。淮河以南各县、市多有栽种,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皖南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一半左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名优茶品种繁多。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宣州地区便出产贡茶,以后历代不衰。明清时期,在徽商扩大茶叶经销的推动下,茶叶生产有较大发展,民国以后逐渐衰落。1949年全省产茶为7110吨。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57年茶叶产量达1.95万吨,平均每年递增13.4%,茶叶质量也较为稳定。1958年开始连续3年对茶园进行强制性超采,茶叶年产量曾一度陡增至3万吨以上,但茶叶质量大大下降,尤其是严重摧残了茶树,使茶园衰退,甚至成片枯死,致使茶叶产量连续多年下降,直至1969年才回升到1957年的正常水平。此后,茶叶生产进入比较正常的发展,1978年全省产茶近3万吨。进入80年代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82年全省茶叶产量已突破4万吨。1990年全省产茶为5.36万吨。在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全省扩大了优质茶生产的比重,已建有名优茶基地1个,名优茶产量已达茶叶总产的10%以上。安徽名茶较多,如“祁红”、“屯绿”、“黄山毛峰”、“涌溪火青”、“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均久负盛名,“休宁松萝”茶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1985年“祁门红茶”和珍眉“屯绿”茶分别获国家优质产品金、银质奖;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特级“黄山毛峰”居全国名茶之首。通过发掘传统技艺和研究试制,一批新的名优茶相继问世,1985年“岳西翠兰”、“天柱剑毫”、“黄花云尖”被农牧渔业部评为新名茶,“泾县特尖”被评为优质茶。
水果 安徽果树栽培的种类繁多,产有40多种暖温带和亚热带水果。全省种植的大宗水果有梨、苹果、柑桔、葡萄、桃等。果树栽培面积较大的为宿县地区,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名特产品有砀山酥梨、徽州雪梨、萧县葡萄、怀远石榴、歙县三潭枇杷、太和樱桃、来安花红、濉溪笆斗杏等。1949年全省水果总产量约2.3万多吨,在此后的正常年景中,产量逐渐增加。1990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达117.63万亩,水果总产量为28.53万吨。其中梨、葡萄、桃的增长幅度较大。砀山酥梨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量约5万吨;苹果种植面积30多万亩,年产量5.5万吨,引种的红富士苹果已达16万亩,为该品种的主要栽培省份之一。目前,全省水果种植面积常年在12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28万吨上下。全省已建立了水果项目基地县6个,促进了名优水果的生产。
其他作物 安徽种植的其他作物主要有蔬菜和西瓜。安徽省蔬菜在50年代的面积为100万亩至200万亩之间,以自产自销为主。80年代后期实施“菜篮子工程”以后,兴建了30多个蔬菜生产基地,建成省辖9市专业菜地10.4万亩,二、三线菜地36.5万亩;名优蔬菜生产也开始起步,新建优质菜基地1个。199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47.8万亩,比1980年增加了200余万亩。安徽西瓜等瓜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得到迅速扩大。“七五”期间推广的杂交优势利用技术中,推广杂交西瓜536万亩次,形成繁育、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体系,种子销往全国,商品瓜销往上海、南京等地。合肥市已成为全国西瓜良种繁育和商品瓜重要生产基地。1990年全省瓜类种植面积已达96.17万亩,比1980年增长了2.8倍。

☚ 粮食生产   三 林业 ☛
000015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