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齐白石篆书字典︱前言 前言 齐白石(一八六三—一九五七),名璜,字白石,号濒生、阿芝、寄萍老人、借山吟馆主人、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青少年时做过木工。二十七岁开始读书、写字、学画。三十四岁始学篆刻。经过长期不懈、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在七十岁前后,终于大器晚成,在书、画、篆刻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大师。他的篆刻相对他的书画,起步最晚而成熟最早,但其成就决不在书画之下。“老人以刻印而精篆法,霹雳一声,开始了中国篆刻史上的新页。”〔一〕傅抱石先生的这个评价极高,但也是恰如其分的。齐白石对自己的篆刻艺术评价是:“我的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据他的学生于非闇先生的回忆是“印第一”。〔二〕印总是排在书画之前。 他在篆刻这块方寸之地内辛苦耕耘,锲而不舍,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几千方印章,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印章既不同于吴昌硕的浑厚古拙、赵之谦的面目多样,又不同于邓石如的婀娜多姿、黄牧甫的平正方直。风格之强烈,面目之独特,实开千古未有之奇。他与吴昌硕二人,为近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篆刻家,有“南吴北齐”之称。有论者对他们二人作了这样很有意思的比较:“如果我们把吴昌硕的篆刻比喻为古典诗词,精练、含蓄、情景结合、意境深邃、内涵丰富的话,那么齐白石的篆刻可以比喻为白话诗,语言明快、真率抒情、畅快淋漓。”〔三〕齐白石最大特点是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而又善于创新。“如无新变,不能代雄”,“与世相违我辈能”,“扫除凡格总难能”,“不喜平庸”。在他的题画诗、印评和对弟子的谈话中谆谆告诫我们:艺术不能平庸,要扫除凡格,大胆创新。这与他的实践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创新单凭胆量和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善于创新,遵循创新规律。简单地说,首先必须深入传统,一步一个脚印,在传统中不断吸取新的养料,开阔视野,得到新的启示。“我的刻印,最早是走的丁龙泓、黄小松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撝叔的笔意。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又为之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四〕这一出入于传统的过程至少花去他三四十年光阴,自称“辛苦半生”,然后才开始他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齐白石的勇于创新、善于创新集中体现在对秦汉印章的态度上。秦汉印章,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传统之精华,篆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受到启益。齐白石也不例外,但他的眼光较一般篆刻家要来得独到、深刻。“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昔人绳墨,而时人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佩。”〔五〕但他又说:“余刻印窃恐似秦汉印”,“刻印有秦汉人者,吾侪耻之”,“深耻临摹夸世人”,“删去临摹手一双”〔六〕云云。可见,他学秦汉印章主要不在印章的形迹之间,而在秦汉人“胆敢独创”的精神和魄力。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他在篆刻上创新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篆法、刀法、章法等都有成功的创新,但最了不起的创新当是他那锋芒毕露的单刀法。单刀法古已有之,但以单刀法为刀法的主旋律,单而能浑厚,单而能不觉其单调,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石破天惊。这可能与他年轻时做过较长时间的雕花木匠的特殊经历有关,刻印又是超乎常人的勤奋,使他具有惊人的腕力,故能截玉如泥、一挥成之。没有这样的腕力,单刀法是不可能成功的,故也是任何篆刻家都无法模仿的。 篆法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书家为了求变,同一个汉字,通过笔画的长短、方圆、宽窄、斜正、粗细、疏密等不同手法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汉字形象。相对而言,篆体字是所有书体中变化最多、可塑性最强、受方格限制最小的书体。当然变得美不美,成功不成功,还得看作者个人的水平和才能。这种书体恰好为齐白石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仔细研究,几乎每一个篆字,他都会有几个不同的结构形式,或故作异,或自然异。他取法的范围非常之广,不只是他偏爱的“以天趣胜人”的秦汉印章,还有商周金文,甚至包括甲骨文,这由他的“西”、“孙”、“山”、“九”、“张”等字的结构可证。当然许多是属于他个人的灵变,如他的“白”字,把上面写成倒枝状,这是古今都没有的。高度夸张、大胆变形等一些现代美术的手法,在他篆字中亦时有所见。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他的个性、匠心、才能和创造性。在整理资料过程中编者发现,书于不同时期的九个“水”字居然有八种不同形式的结构,简直令人称绝!“自谓涂鸦者,其画当中得心源而出之无法而有道……,余刻印亦如此。”〔七〕此言等于为他多变的篆法作了注脚。物神者善变。正如明代杨士修《印母》所言:“变者使人不测也。可测者,如作书作画,虽至名家,稍有面目便能定曰:此某笔,此仿某笔,辄为所料。大家则不然,随手拈就,变相迭出,乃至百印、千印、万印同时罗列,便如其人具百手、千手、万手,若海中珍,若山中树,令人但知海阔山高耳,岂容其料哉?”能变善变方能成大家,齐白石就属于这样的篆刻大家。看他的印章,我们确实能感到“随手拈就,变相迭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巧妙者令人拍案叫绝。 印从书出,书法是篆刻的灵魂。没有不重视篆书的篆刻大家,不重视书法的篆刻家不可能成为大家。他们不但善于篆书,而且总是在篆书上先创一格,然后再变化、影响其篆刻的风格。对于欣赏者、学篆书者、学篆刻者而言,二者实是二而一、一而二之事,因此本字典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样既可以看到二者的联系,又可以扩充单个篆字的数量。今年适逢齐白石大师诞生一五○周年,这部字典的出版当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吧!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倾倒了几多知音,如朱屺瞻先生,生前曾请他刻了六十多方印章,自称“六十白石印富翁”,可见其偏爱之深。编者也是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偏爱者之一。然编者偏爱的不仅仅是他的篆刻和书画艺术,还有他在艺术上十分的定力和自信心:“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八〕这不正是一切从事于艺术和做学问者最需要学习的吗?编者 大江 二○一三年六月 注释 〔一〕《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傅抱石《齐白石作品集·印谱》序,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 〔二〕〔六〕〔八〕《齐白石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版。 〔三〕叶一苇著《中国篆刻史》第一四八页,西泠印社出版社二○○○年四月版。 〔四〕《白石老人自传》,《齐白石谈艺录》第三三、三四页,河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版。 〔五〕一九二一年《题陈曼生印拓》,《齐白石谈艺录》第二五页,河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版。 〔七〕王文甫编《白石遗朱》边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版。 |
☚ 齐白石篆书字典︱凡例 齐鲁文化大辞典 ☛ 00013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