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鼻咽部感染或损伤后造成的一种疾病。多因吞服强酸强碱药物、切除扁桃体剥离过深损伤过大、切除腺样体损伤过大、意外损伤等,以及狼疮、梅毒、结核、麻风、硬结病等引起。临床表现:由于腭帆与咽后壁粘连,分隔鼻咽与口咽,故不能经鼻呼吸,由此嗅觉障碍、说话鼻音、分泌物堆积于鼻腔并擤鼻不能、吞咽与听力均可受影响。由损伤而致者行修补手术治疗,由疾病引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鼻咽闭锁
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软腭、咽腭弓和咽后壁之间的粘连、狭窄,致使鼻咽腔通道阻塞者称为鼻咽闭锁。根据阻塞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全性鼻咽闭锁。
传染病、炎症感染、创伤或化学灼伤等因素常为引起鼻咽闭锁的原因。猩红热等传染病或鼻硬结病等都可发生鼻咽闭锁。其他如梅毒和狼疮,表现为广泛的粘膜炎性浸润、溃疡和坏死,形成粘连、狭窄及闭锁。如各种创伤、手术外伤、电凝治疗时的灼伤或化学药物的腐蚀性伤亦可造成鼻咽闭锁。
其临床表现视鼻咽闭锁的程度不同而异。完全性闭锁可出现鼻阻塞和闭塞性鼻音。由于鼻腔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潴留于鼻腔,并可从鼻孔流出。当咽鼓管的通畅受到影响时,可引起鼓膜内陷、听力减退及卡他性或化脓性中耳炎等症状。患不完全闭锁者,吞咽液体食物时,可出现鼻腔反流现象。
检查可见鼻咽腔闭锁或缩小,有明显的纤维瘢痕组织,腭帆和咽后壁有不同程度的粘连。重者纤维瘢痕组织广泛,呈灰白色,触之发硬。患不完全性闭锁者,可见软腭的瘢痕组织中,有大小不一的孔道与鼻咽腔相通。
鼻咽闭锁的治疗方法当根据闭锁的程度、瘢痕的厚薄等因素而定,可采取瘢痕切除、造口、扩张术等,但效果均不理想,目前多采用不同形式的鼻咽成形术,以改善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常用的方法如下:
1. MacKenty法:在悬雍垂下方的软腭和咽后壁上作一“山”形切口,形成左右两个粘膜瓣,将其向鼻咽部翻转折叠缝合固定。多用于瘢痕薄而不坚硬的不完全闭锁。
2. Kazanjian法:将两侧软腭的粘膜和后部磨牙平面的颊粘膜作成两个相应的粘膜瓣,利用“Z”形皮瓣转移的原理,将颊粘膜瓣转位覆盖缝合于软腭的创面上,而将软腭的粘膜瓣覆盖缝合于咽后壁的创面上。此法多用于粘连广泛、瘢痕较厚的病例,手术时应注意粘膜瓣的设计,大小应适宜,粘膜瓣的长度不可超过其基底宽的2.5倍。
3. Hamacher法:在软腭和咽后壁每侧各作一相对的粘膜瓣,切口可呈“
”样,上部的粘膜瓣向前翻转折叠缝合固定,下部的粘膜瓣则缝合固定于咽后壁上。
4. Mükler法: 切口形状如图所示,将游离的两角1和2向上掀起并折叠缝合固定,咽后壁的粘膜瓣3游离后向上提起覆盖缝合于咽后壁的创面上。粘膜瓣3基底两侧的三角区为切除部分,目的是便于游离的粘膜瓣向上提起。
总之,各种成形手术力求简单方便,损伤组织少,复发机会少,也可根据不同病例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手术方法。

Mükler手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