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黑尾叶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黑尾叶蝉green rice leafhopper

刺吸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茎叶的害虫。学名Nephotettixcincticeps (Uhler)。同翅目,叶蝉科 。分布于亚洲各盛产水稻国家及东非、南非等地。中国东部各稻区均有发生,长江中上游和西南各省发生较多。除为害水稻外,并取食小麦、大麦、茭白、看麦娘、李氏禾、结缕草、稗草等。以取食和产卵方式刺伤茎叶,破坏输导组织,被害株外表呈现棕褐条斑,苗期和分蘖期可致全株发黄,枯死; 抽穗、乳熟期可致茎秆基部变黑,烂秆倒伏。并能传播水稻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近以种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马来亚黑尾叶蝉等。


黑尾叶蝉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6毫米,雄虫长约4.5毫米。体黄绿、头顶前缘弧形,有一黑色亚缘横带。雌虫前翅绿色,末端淡褐,腹部淡黄。雄虫前翅基部2/3为绿色,端部1/3黑色,腹部黑色。卵长约1~1.2毫米,长茄形,中间稍弯曲,一端略小。若虫共5龄。末龄体长3.5~4.0毫米,雄虫腹背黑褐,雌虫淡褐。头顶有数个褐斑,中、后胸背面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褐纹。前翅芽伸达第三腹节,覆盖后翅芽。(见图)
生物学特性 32°N以北,以年生4代为主;30°~32°N,以5代为主; 27°~30°N,以6代为主; 25°~27°N间,以7代为主。同一地区,由于年度间气温等条件不同,发生代数常有1~2代的差别。除1~2代发生较整齐外,其余各世代重叠,界限不明显。多以3~4龄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冬作物地、休闲田、田边、沟边、塘边等杂草上越冬,其中以看麦娘生长旺盛的绿肥田越冬虫口密度最大。南方稻区,无明显越冬休眠现象,冬季遇寒,即蛰伏于寄主的根际不动;天气晴朗,气温达10℃以上时仍能活动取食。越冬若虫在3月中下旬,当旬平均气温达11℃以上或连续4~5天气温达13℃以上时,开始羽化。各地羽化盛期因气温影响有明显差别,福州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南昌、长沙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成虫在日平均气温15℃以上时开始转移,大面积绿肥翻耕时,亦即越冬代成虫转移盛期。长江流域稻区,从6月下旬开始,田间虫口迅速上升,7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二、三代成虫出现时,田间虫口密度达一年中最高峰。此时水稻早、中熟品种相继成熟,营养条件恶化,成虫大量迁入迟熟早稻和双季晚稻秧田。7月中下旬早稻收获时,大量转入连作晚稻秧田和早栽本田为害。混栽稻区的单季中、晚稻田中,此时虫口密度也很大。9月中下旬后,虫量逐渐减少。但遇秋季高温干旱年份,迟熟晚稻亦可受害。
卵期在平均温度24~25℃时,为8~11天; 若虫期在26~28℃时为17~20天;成虫寿命在25~27℃时,平均为13~14天; 越冬成虫寿命可达120~170天。雌虫产卵前期一般5~8天,但温度过高反而延长。
成虫多在5~10时羽化。羽化后约经1小时开始取食,行动活泼,趋光性强。羽化后经7~8天开始产卵,第十至十三天产卵最盛。卵多数产于水稻叶鞘边缘内侧,少数产在茎秆组织中或叶片主脉内,以稻株下部第一、二叶鞘内侧最多。卵粒单行斜列成块,每块三四十粒不等。在相同食料条件下,平均温度21.6℃时,每雌虫产卵量为200粒左右; 平均温度28℃时,产卵50粒左右。带矮缩病毒叶蝉雌虫比无病毒雌虫个体产卵量可减少28~68%。卵多在5~11时孵化,若虫有群集性,多在稻丛基部活动,随着植株组织老化,逐渐向上移动。
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冬季气温偏高、雨雪较少,越冬死亡率低。早春气温回升早,越冬若虫羽化进度加快,羽化后成虫的成活率高,怀卵多,迁入田间的虫量相应加大。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8℃左右,相对湿度为70~90%之间。夏秋高温、少雨有利发生,尤其是6~7月温度偏高、降雨量少,相对湿度偏低,则早稻后期第二、三代虫口密度高,不但影响早稻产量,而且造成晚稻死苗。高温、干旱能缩短黄矮病和矮缩病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的循回期和在水稻上的潜育期,有利病害流行。
双季稻面积扩大,黑尾叶蝉食料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早稻早播、早栽有利于第一、二代生活繁殖; 双季晚稻和稻田绿肥种植面积的扩大,为4、5代和越冬代成、若虫提供了大面积繁殖基地与丰富食料,有利于发生和为害。多肥、生长茂盛和早播、早栽、密植的稻田,虫口密度比一般田高; 糯稻田比粳稻田高,粳稻田又比籼稻田高。同属籼稻型,矮秆品种稻田又比高秆品种稻田虫口密度高。在水稻抗虫品种上,若虫存活率和每雌虫产卵数比感性品种显著降低。
卵期寄生性天敌以褐腰赤眼蜂为主,并有少数叶蝉赤眼蜂、叶蝉缨小蜂、叶蝉大角啮小蜂和叶蝉柄翅小蜂。成虫、 若虫期寄生性天敌有二点栉𧎥, 趋稻头蝇、线虫、螯蜂等。此外,还有蜘蛛、隐翅虫、宽黾蝽、猎蝽、步行虫、蚂蚁类捕食性天敌,其中草间小黑蛛,拟环纹豹蛛和拟水狼蛛等,能大量捕食叶蝉,是黑尾叶蝉的自然控制因素,应大力保护。选用抗性品种,是防治黑尾叶蝉及其所传播的病毒的重要措施。合理调整水稻布局,有利于控制叶蝉蔓延。水稻前期防止猛发过嫩,后期防止贪青晚熟,均可恶化叶蝉生活环境。掌握越冬代成虫从绿肥田迁移到早稻秧田和早栽早稻本田初期,以及第二、三代成虫从早稻本田迁到晚稻秧田和早栽晚稻本田初期,当2~3龄若虫盛发期时,及时施用倍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异丙威、杀螟丹、氧乐果、或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以控制蔓延传毒为害。化学防治既要针对黑尾叶蝉,也要兼顾病毒病害。

黑尾叶蝉rice leafhopper

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昆虫纲,同翅目,叶蝉科。中国分布于大部分稻区;日本、朝鲜、韩国也有分布。寄主为稻、稗、游草等禾本科植物。成虫体长4.5~6.0 mm,黄绿色,头冠端部有亚缘黑带,前翅淡蓝绿色,翅端 1/3雄性黑色,雌性淡褐,腹部雄虫为黑色,雌虫为淡褐或灰褐。末龄若虫体长3.5~4.0mm,头大尾尖,黄绿色,腹背雄虫黑色,雌虫淡褐,列生刚毛和小褐点。中国一年发生4~7代,中部地区以若虫和少量成虫越冬,南部冬季可见各虫态。成虫趋光性强,卵产于叶鞘边缘内侧。喜栖息于稻茎基部吸食为害,使叶片发黄乃至枯死,并传播水稻矮缩病、黄矮病等病毒病害。宜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其传毒之前适时进行化学防治,有利于控制叶蝉蔓延。

雌成虫

雄成虫

若虫

黑尾叶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