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史研究
1924年,金陵大学农经系成立农史组,先后辑录了各类农史资料3 000多万字。20年代末,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的农科开设《中国农业史》课程。
1955年4月,成立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后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与江苏省农科院合署办公,又与南京农业大学合署办公。
在清理农学遗产方面,农业遗产研究室从1956—1959年先后赴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查访了100多个公私藏书单位,从4 000多部历代笔记杂考中收集了1 50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为 《中国农史资料》157册,连同前金陵大学遗留下来的456册,计613册4 200万字。此外,还从现存8 000多部地方志汇集摘抄了3 600万字的农史资料,经分类整理,分别装订成《方志综合资料》120册,《方志分类资料》120册,《方志物产》449册,共计689册。
对江苏古代农业的发掘考证和整理,为研究江苏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提供了依据。淮安青莲岗、吴县草鞋山等地考古发现的碳化谷物,证实早在6 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种植旱谷和水稻,饲养家畜。1950年在睢宁县双沟乡发现《农耕图》汉代石刻,证实徐州地区在东汉时期已普遍使用耕牛,用犁耕作,大车和扁担已为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农耕图》还反映出秋收秋种场面,有粟、黍、高粱等作物,秋播无疑是麦子。据近年考古发掘,太湖地区早在4 000年前已有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农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广泛收集整理江苏农史资料的同时,面向全国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现已出版了 《稻》、《麦》、《杂粮》、《棉》、《麻》、《豆类》、《油料作物》、《柑桔》、《茶》、《古兽医方集锦》等10个专辑,约计198万字。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论述农学发展规律的学术专著 《中国农学史》。研究总结了传统农业的历史经验,为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和借鉴。10多年来,还先后发行了《中国农史》、《农业考古》、《农史研究》、《古今农业》等4个专业学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