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连

〈隐〉清末以来丝经业指穷。黄连味苦,借喻“穷苦”。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黄連
黄連  huánglián

亦稱“王連”、“支連”。毛茛科植物黄連的乾燥根莖。因其形如連珠而色黄,故名。據產地及原植物之别,又有川連、宣連、雅連、雲連等稱。形如鷄爪,外表黄褐色,斷面紅黄色,質堅。主治熱盛心煩,痞滿嘔逆,痢疾,口瘡。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上經·黄連》:“一名王連。生川谷。”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草部·黄連》引《藥性論》云:“黄連,一名支連,惡白殭蠶。”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黄連》:“黄連,漢末李當之《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堅者爲善。唐時以澧州者爲勝。今雖吳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爲良。”參閲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上品·黄連》、明·陳嘉謨《本草蒙筌·草部·黄連》。

黄連

黄连huáng lián

旧时丝经业谓穷苦。《切口·丝经业》:“黄连: 穷也。”黄连味苦,转指穷苦。

黄连【同义】总目录


黄连王连

黄连rhizoma coptidis

清热燥湿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称川连、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雅连、云连、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Cheng et Hsiao、峨嵋野连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云南黄连Coptis teetoides C.Y.Cheng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 晒干或烘干, 撞去粗皮。生用或炙用。主产四川、贵州、湖北、陕西、云南等地。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功能泻火、燥湿、解毒、杀虫。主治: ❶马心热鼻衄, 与黄柏、黄芩、大黄、款冬花、白药子等配伍, 如四黄散 (《蕃牧纂验方》)。
❷牛心热吐舌, 与生地黄、淡竹叶、枯黄芩、车前仁、淮木通、台乌药等配伍 (《抱犊集》)。
❸牛心黄, 与金银花、黄柏、黄芩、知母、当归、生地黄、石膏等配伍 (《活兽慈舟校注》)。
❹湿热泻痢, 与郁金、诃子、黄芩等配伍。牛、马18~30克; 猪、羊6~9克。为末或煎汤灌服。凡阴虚烦热, 胃虚呕噁,脾虚泄泻慎用。本品含小檗碱(berberine)7~9%、黄连碱 (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等生物碱, 尚含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黄连具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 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对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阿米巴原虫、致病性皮肤真菌、锥虫亦有抑制作用。能增强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小檗碱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利胆及抗肿瘤作用。

黄连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王连、支连、川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 C.Y.Cheng etHsiao或云连C.teetoides C.Y.Cheng的根茎。黄连、三角叶黄连主产四川,前者习称味连,后者习称雅连; 云连主产云南。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❶治热病烦躁,神昏谵语。
❷治湿热内蕴的痞满,呕逆,泻痢。
❸治心火亢盛的心烦失眠,吐血,衄血,胃热消渴; 痈疖疮毒。内服: 煎汤,1.5~6g; 研末服,每次0.9~1.5g,日服二至三次。
❹浸乳汁点眼治目赤; 煎汤含漱治咽喉肿痛; 研末涂治口疮,湿疹,烫伤,黄水疮; 和硼酸溶液滴耳治中耳炎。本品含小檗碱、黄连碱 (Cop-tisine)、甲基黄连碱 (Worenine)、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阿魏酸、黄柏酮、黄柏内酯等。粗提取物与小檗碱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结核菌疗效差。体外能抑制某些病毒、真菌、钩端螺旋体、滴虫、草履虫等。黄连复方较单方用时产生抗药性的机会少;静脉注射有降低血压、增加冠脉流量、抗心律失常、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等作用。对肠胃道、支气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小檗碱有轻度利胆、降血清胆甾醇、消炎等作用;还报告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及轻度抗癌、抗放射等作用。黄连煎剂和小檗碱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脑损伤亦有一定保护作用。口服后血浓度不易维持。毒性很轻。黄连生药受热愈高,则小檗碱含量降低愈多。

黄连Chinese goldthread

Coptis chinens is Franch.,又称川连,鸡爪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野生于山地林内或山谷阴湿处,或栽培。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和陕西南部。根状茎常分枝,密生须根,内部黄色。叶近革质,有长的叶柄,基生,3全裂;中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基部下延呈柄状,边缘有细的锐锯齿;侧裂片斜卵形,2深裂。花葶有花3~8朵,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萼片5枚,黄绿色;花瓣中部具蜜槽;雄蕊约20枚;心皮8~12枚,离生。聚合蓇葖果。花期2~3月,果期4~6月。根状茎和叶供药用,味苦,为健胃及清热燥湿剂,多用于消化不良、痢疾、肠炎、痛肿、疔疮以及化脓性炎症等。

黄连

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又称川连。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性寒,味苦,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等功效。四川黄连商品分味连、雅连、峨眉野连3种。味连为植物黄连根茎,习称鸡爪连,主产于石柱 (习称南岸连)、巫溪、城口、开县 (习称北岸连)、南川、巫山,以体肥质坚、断面深红者为佳。雅连为三角叶黄连根茎,习称单枝连,又称峨眉连、嘉定连、刺盖连,主产于峨眉、洪雅、乐山、雷波等地,以根粗实心、断面菊纹、味苦回甜者为佳。峨眉野连以遍体鳞甲、节紧如珠者为佳。四川从明洪武年间 (1368年~1398年) 在石柱开始种植黄连,产量占全国1/3,以味连为主,尤以石柱产量最大,野连产量很少。1950年全省产99吨,由于推广科学种植,现年产达1000吨以上。主要药用成分为各种生物碱,尤以小檗碱为主。

黄连

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30 cm。根状茎。复叶基生。叶具长柄,叶薄革质,卵状五角形,基部心形,全裂片具柄,中裂片菱状卵形,羽状深裂,侧裂片斜卵形,不等2深裂,小齿裂具细刺尖。叶3~5片全裂。花3~8朵,聚成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黄绿色,披针形,长0.9~1.2 cm,花瓣5~7线状披针形。花期2~3月,蓇葖果,果期4~5月。产湖北、陕西南部、贵州、四川、湖南,野生或栽培。根药用。黄连属15种,分布东亚和北美。中国产6种。除本种外,还有峨眉黄连,产四川峨眉山一带海拔1000~1700 m的山地悬岩或崖缝阴湿处。主产区一般在1200~1800 m的山区。生长期荫蔽度保持在70%以上。栽培5年后采收。中国四川省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

黄连

黄连

中国西传之药物。北宋时波斯人阿布·曼苏尔《药物学大纲》中有记载。后人注释说为中国所产根茎。依宾拔都他有中国黄连运出口至西国的记载。哈吉·摩哈美德记,甘肃肃州附近山岭,产大黄,又产小根一种,其人称曰万白龙尼秦尼(Mambroni cini),“至为其地土人所宝贵,可治各种疾病,治眼尤妙。土人取而混以玫瑰水,以石捣和之。傅之眼上,结果极佳。”

☚ 大黄   生姜 ☛
黄连

黄连

产于突泉。其味苦,性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治高热烦躁、胸满呕吐、泄泻痢疾、目赤、口疮、痈肿等症。

☚ 党参   内蒙古麦饭石 ☛
黄连

黄连Huanglian

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黄色。叶基生,具长柄,叶片3全裂,裂片有据齿和浅裂。花3—8朵生花葶上,花小;萼片5,黄绿色,长9—12.5毫米;花瓣5,长5—7毫米,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心皮8—12,离生。蓇葖果。原产我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由于长期利用和大量被采挖,野生的已极稀少,市场所售药材,几乎全为栽培根状茎为苦味健胃药,有清热泻火、解毒和消肿功效。其变种短萼黄连 (Var. brevisepala W.T.Wang etHsiao)和黄连区别在于萼片长约6.5毫米。分布和生境和黄连一样。现列为国家三级渐危种保护植物。

☚ 牡丹   玉兰 ☛
黄连

黄连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主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泻痢、呕吐。对湿热阻滞中焦,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常与木香等相配;若泻痢兼见身热者,可配伍葛根、黄芩;若下痢而有脓血者,可配当归、白芍、木香等。
❷高热烦躁。三焦火盛,高热烦。躁者,常与黄芩、黄柏、栀子同用;若热盛而阴液已伤,出现心烦不眠,可配黄芩,白芍、阿胶。
❸痈肿疔毒,湿疮湿疹,耳肿流脓。痈肿疔毒,多与黄芩、栀子、连翘同用;湿疮湿疹,可用黄连煎水外洗,或用黄连研粉,制成软膏外涂;耳道红肿,或流脓流水,可用黄连水外涂,或配枯矾、冰片研粉外涂。本品大苦大寒,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者慎用。

☚ 黄芩   黄柏 ☛

黄连huáng lián

《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黄连(596)。药名。
【基原】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i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 Chenget. Hsiao、峨嵋野连Coptis omeiensis(Chen)C.Y. Cheng或云南黄连Coptis teetoides C.Y. Cheng的根茎。
【别名】王连(《本经》),支连(《药性论》)。
【性味】苦,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吴普本草》:“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
【归经】入心、肝、胃、大肠经。
❶《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❷《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❸《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核,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❶《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位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❷《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❸《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❹《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❺《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❻《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❼《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❽《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❾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❿《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⓫《本草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⓬《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⓭《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五分至一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未调敷、煎水洗或浸汁点眼。
【成分】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黄连素,Berberin)含量5%~8%。另含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巴马汀(Palmatine)等,由于它们有相似结构,统称为黄连生物碱。尚含木兰花碱(Mognoflorine)及酚性成分,如阿魏酸(Ferulic acid)、氯原酸等。
【药理】
❶抗病原微生物:黄连最主要成分为小檗碱,有广谱抗菌作用。体外试验本品对多型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炎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枯草杆菌、白色念珠菌、鼠疫杆菌、破伤风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试管法对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黄连或小檗碱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及S6-S8株、亚甲型流感病毒FM1株、乙型流感病毒Lec株、丙型流感病毒1233株以及新城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对阿米巴原虫、锥虫、黑热病原虫等均有抑制作用。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还可抗滴虫。
❷抗炎:小檗碱动物实验有显著抗炎作用。
❸镇痛:小鼠醋酸性扭体实验、热板法均证实小檗碱有镇痛作用。
❹抗心律失常:小檗碱能防治因氯化钙、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电刺激以及冠状动脉结扎所诱发的动物室性心律失常,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对氯化钙-乙酰胆碱诱发的房颤(扑)亦有良好的对抗作用。小檗碱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减慢心律,使舒张期延长,有利于心脏休息,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并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将成为一个独特的抗心律失常药。同时小檗碱还有一定的抗心衰作用。
❺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连制剂或小檗碱在体外对多种诱导剂引起的兔血小板聚集和ADP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❻对平滑肌的作用:小檗碱对体外豚鼠、猫的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除对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外,尚对其他平滑肌(子宫、膀胱、胃肠道、支气管)都具有兴奋作用。
❼其他:黄连有降血压作用,尤以舒张压降低更为显著。还可降血糖、抗氧化、增强免疫、抗应激性溃疡及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此外还有抗癌、升白细胞、解热、利胆、镇静、镇吐作用。
❽毒性:黄连浸出物、小檗碱型生物碱部分及非生物碱部分,分别给大鼠作亚急性毒性试验,未发现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但给家兔静脉滴注大剂量,可致降压及呼吸抑制等急性反应,小檗碱肌注或口服有发生皮肤过敏的报告,个别患者肌注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小檗碱静滴可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甚至死亡。

黄连huánɡlián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川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 Franch. 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茎。主产于四川。苦, 寒。入心、脾、肝、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治热病烦躁, 神昏谵语; 湿热内蕴, 痞满, 呕逆,泻痢; 心火亢盛的心烦、失眠, 吐血, 衄血, 痈疖疮毒。内服: 煎汤, 2 ~ 5 克; 研末服, 每次0. 9 ~ 1. 5 克, 日服二三次。研末涂, 治湿疹及烫伤。本品含小檗碱、甲基黄连碱等。黄连生药受热愈高, 则小檗碱含量愈低。体外试验: 黄连或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史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对志贺及福氏痢疾杆菌、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等亦有效; 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则作用较差; 对宋内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则几无作用。对病毒、真菌、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滴虫等也有抑制作用。单用易产生抗药性, 宜入复方用。小檗碱口服后血浓度不易维持。毒性很小。

黄连

黄连

黄连

黄连,又名王连、支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 Y.Cheng et Hsiao及云连C. teetoid-es C. Y. Cheng的根茎。秋末冬初采挖,除去地上部分、须根、泥土,晒干或烘干,再撞去残留的须根。
黄连(味连)根茎多分枝,常3~5支成束,亦有十几个集聚成簇,形如鸡爪,习称“鸡爪黄连”。分枝稍弯曲,长3~7cm,直径3~8mm,节密生,有不规则的结节状隆起,有多数坚硬弯曲的须根或须根痕,形如连珠。根茎中部有细瘦光滑的节间,习称“过桥”,上部具有棕色鳞叶残基。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具有光泽,外皮脱落处呈红棕色或黄棕色。质坚实,断面不整齐,木部金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皮部及髓红黄色,偶有空心。气微,味极苦。主产于四川省; 此外,湖北、贵州、陕西等省亦产。
三角叶黄连(雅连)根茎多单枝,略呈圆柱形,稍弯曲,粗壮,长4~8cm,直径0.5~1cm。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膨大结节处粗糙,有多数坚硬的须根痕、叶柄残基及鳞片叶,光滑的节间(过桥)长1~3cm。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髓部多裂隙。气微,味极苦。主产于四川省。
云连根茎细小,略呈连珠状的圆柱形,分枝少,弯曲成钩状,节间密,长约2~5cm,直径1.5~4mm。表面绿黄色,有少数细根痕,上端偶有芽痕,断面木部黄色。气微,味极苦。主产于云南省。
本品味大苦,性大寒。归心、肝、胆、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泄泻、痢疾、湿温、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目赤肿痈、牙龈肿痛、消渴、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等证。
黄连苦以燥湿,寒能清热,故临床用为治疗湿热诸证的要药。如湿热壅滞肠腑,泄泻、下痢,可用黄连随证配伍。如泄泻、痢疾初起兼有发热者,与葛根、黄芩、甘草配用以解表清里,如葛根芩连汤;若痢疾气滞腹痛后重者,可与木香同用以清湿热行气滞,如香连丸; 若热毒赤痢,与白头翁、秦皮、黄柏同用,以清热解毒,如白头翁汤; 若噤口痢疾,正虚热盛,下痢呕逆,不能进食者,则宜配人参、石莲子、石菖蒲、陈皮、陈米等,以扶正气、解热毒,如开噤散; 若久痢伤阴,口干、心烦、舌红,则仍用黄连以清未尽之湿热,更佐以当归、阿胶等以和血养阴,如《千金要方》驻车丸。用治湿温病湿热阻于肠胃,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或霍乱吐泻,常与厚朴、山栀等同用,以增强泄热燥湿之功,如王氏连朴饮。黄连大苦大寒,能直折亢盛之火,清热泻火之功甚著。对于火热炽盛,邪陷心包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及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可与大黄、黄芩、栀子等配用,方如《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张仲景治邪热结于心下所致的痞证,即以黄连为君药,清泄胃中邪热。若兼恶寒汗出的,更加附子 合泄热消痞、扶阳固表之药于一方,如附子泻心汤; 若邪在肠胃,寒热互结,心下痞满,肠鸣下痢或腹痛欲呕,多与黄芩、干姜、半夏同用,以苦降辛开,寒热兼治,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至于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的小结胸证,也可用黄连与半夏、瓜蒌实配伍,以清热化痰,宽胸开结,如小陷胸汤。黄连尤能泻心火,故心火亢盛不寐诸证每多用之。如《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以本品配朱砂之镇心安神, 治心烦懊𢙐, 心悸怔忡;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以本品配阿胶、鸡子黄、芍药等以滋阴降火,治热病邪入少阴,阴虚火旺,心烦、不得安卧; 而《韩氏医通》交泰丸,则用黄连清心泻上亢之火,配肉桂温肾以引火归元,治疗心肾不交的夜不安寐。黄连亦善清肝,治肝经郁火,横逆犯胃所致之脘胁疼痛,嘈杂吞酸,常与吴萸同同,如《丹溪心法》左金丸。本品能清肝明目,治肝火上亢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等,内服可与山栀、夏枯草、决明子配伍,外用可切碎后以人乳浸汁滴眼或黄连煎水洗眼。如血虚肝旺而视物不清,畏光羞明,胬肉攀睛,可配羊肝、密蒙花、木贼、草决明、茺蔚子等以补肝泻火,如黄连羊肝丸。此外,本品亦治脏毒便血,痔疮出血,常用本品研末,纳入猪大肠内,酒煮干,再捣烂为丸服,此亦清肠道热毒之功,如《外科正宗》脏连丸。黄连清热解毒,为外科要药。李东恒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故治痈疽肿毒,黄连是常用之品,内服可配当归、赤芍、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 外用不论已溃未溃皆可研末调涂,可使局部红肿消退,促使脓液吸收及疮面愈合,如《简易方论》即用黄连、槟榔研末,鸡子清调搽。已溃者还可用黄连纱布作脓腔引流。本品与黄柏、当归、姜黄研末调涂治痄腮、丹毒,鼻疔、唇疔有效。治皮肤赤肿热痒,糜烂多水,则用黄连前液涂搽,或研末用蓖麻油调涂,也可与松香、海螵蛸、黄蜡、麻油炼成软膏涂敷。治湿疹流黄水,皮肤瘙痒,则与蛇床子、赤小豆、胡粉研末油调搽; 面部风癣,则配白芷、黄柏、黄丹研末调搽; 治水火烫伤,可与寒水石、冰片研细,油调搽。本品还可用治耳内流脓,与硼砂配成溶液滴入耳中。《斗门方》治鸡冠痔,用黄连研末敷; 或加赤小豆同研,功效尤良。黄连虽清热之品,但治蛔厥证,为必用之药。成无己曰: 蛔得苦则安,黄连之苦,以安蛔也。常与乌梅、川椒等酸、辛之药合用,可以安蛔止痛,如乌梅丸。入药一般生用,亦可随证炮制而用。如治上焦火宜酒炒,下焦火宜盐水炒,中焦火宜姜汁炒,不仅能起引导作用,且姜、酒辛热可制其苦寒,盐水咸寒能润其燥性。煎服,1.5~4.5g。黄连大苦大寒,易伤阳败胃,用之不可过量,当中病即止。凡脾胃虚寒者忌用。
实验研究: 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连的根茎均含小檗碱,为有效成分。还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木兰碱。
黄连和小檗碱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宋内氏株无效)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对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如枯草、肺炎、百日咳、鼠疫、布氏等) 及白喉杆菌、结核杆菌也有抗菌作用; 对大肠、变形、伤寒等杆菌作用较弱,而对副伤寒、绿脓杆菌则无效。与其他抗生素未发现有交叉抗药性。单用可产生抗药性,但入复方应用时则耐药性较少出现。黄连或小檗碱对鸡胚中培养的各型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毒、对体外及鼠体内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锥虫及蓝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狗小孢子菌、星状奴卡氏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小檗碱可能是一种细菌细胞膜毒性物质。小檗碱有中枢抑制作用,对小鼠有降温、镇静作用,四氢小檗碱还有安定作用。小檗碱对乙酰胆碱具有剂量依赖性双相作用。小剂量能抑制胆碱酯酶,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大剂量则可与乙酰胆碱发生竞争性拮抗。对离体动物心房有兴奋作用 (β2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剂量增加,则对离体心脏表现抑制作用。静脉注射有肯定的降压作用。对离体平滑肌,低浓度有致痉作用,高浓度有解痉作用。小檗碱在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中,可增强钙离子的作用。小檗碱能抑制组织代谢,降低组织耗氧,这与组织(心)中电子传递颗粒中的NADH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受抑制有关。小檗碱还能增加胆汁形成,有利胆作用。黄连和小檗碱在动物实验中还有抗炎、抗利尿、止泻和抗应激性胃溃疡的用作。口服后血浓度很低,静脉注射 血浓度也不易维持,而组织中如心、肾、肺及肠中则含量较高。人口服后,尿中排泄很少,粪中排泄也少。口服过量,可见肠胃道症状。曾报告成人每日口服12g,连用3周,或连用100g,未见副作用,又曾报告静注有引起过敏者。静脉滴注曾引起数例发生循环呼吸骤停,以伴有低血钾的女性患者较易出现,应严加注意。

☚ 地白草   黄芩 ☛

黄连

黄连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oides C. Y. cheng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干燥。
根茎多弯曲,有分枝,形如鸡爪,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附有细须根。质坚可折断,断面不整齐,呈红黄色;外层色深,有红点;内层色浅,有菊花纹;中间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
黄连为少阳人药。功能醒肾气之真阴,泻火燥湿,清热解毒。主要用于少阳人痢疾,下消证及亡阴体热、谵语、烦躁等证。如《东医寿世保元》黄连清肠汤,用本品5g、生地16g、木通、茯苓、泽泻各5g、猪苓、车前、羌活、防风4g以泻肠湿热,滋阴利水,治疗少阳人痢疾。又如《东医四象新编》地黄文武汤,用本品12.5g、熟地黄50g、石膏30g、赤茯苓、生地、柴胡、山茱萸、知母各10g、防风、泽泻、覆盆子、独活各12.5g,以清热泻火、滋阴除烦,治疗少阳人亡阴体热、谵语、烦躁等急证。如《东医四象新编》黄连猪肚汤,用本品200g、雄猪肚一筒、小麦、天花粉各200g、白茯苓160g,以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治疗少阳人下消证。[用法]诸药研末,放入猪肚里,封口,蒸烂乱捣,梧桐子大作丸,每日服70~80丸。常用量5~15g。

☚ 防风   忍冬藤 ☛

黄连

黄连

蒙古名希拉—洪连、宁则—巴日、洪连—斯日布,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u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 (Co-ptis teetoides C.Y.Cheng.)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黄连依次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本品味苦,涩;性凉、钝,淡。主治热病,疫热,排脓,愈创等。用于
❶传染性热症、白喉、炭疽、猩红热、肠刺痛等粘性病,可与丹参,船盔乌头,角茴香,龙胆花等配伍用。
❷刀伤疮疡,溃烂,可与报春花、丹参,耧斗菜等配伍用。
❸目赤肿痛,流泪,可与红花,熊胆,鱼胆,雁胆,兔胆等配伍,制成六味黄连眼药水滴眼外用。

☚ 角茴香   独活 ☛

黄连

黄连宁孜寨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或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味苦、涩,性凉。功能清热解毒,愈疮。主要用于瘟热病,泻痢,毒热,疮痈,黄水病。本品与红花、诃子、岩精膏等配伍,制成五味黄连丸,主治胃肠炎,泻痢。本品与双花千里光、麻花艽、兔耳草等配伍,制成七味双花千里光丸,主治黄水病,四肢关节疼痛。

☚ 绵参   雪莲花 ☛

黄连

黄连

黄连,维吾尔药物名马米然 其尼,别名马米拉、马米然。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根茎。我国分布于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等地,野生或栽培。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量的栽培。
本品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片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
本品性三级干热,味极苦。功能生干生热,消炎明目,消肿止痛,止泻止痢,祛风止痒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各种眼疾,如眼炎目糊、目肿疼痛、眼内白障,腹痛腹泻、痢疾及皮肤瘙痒等各种皮肤疾病等。
❶黄连汁配蜂蜜滴鼻可清脑;搽眼可除白内障、明目;咀嚼镇牙痛。
❷根配酒适量服用治阻塞性黄疸病、散风、止痢、止肚脐痛、利尿。
❸研末外敷妇女膀胱部可使子宫复位,外用消痔炎。
❹粉末配蜂蜜、醋外搽治指甲发白和除皮肤黑斑、雀斑、疥癣和伤痕。
内服1—2 g,外用适量。本品对肾有害,矫正药为蜂蜜。若本品缺货,可代用等量姜黄、半量没药。本品可入汤剂、小丸、片剂、软膏、散剂等制剂。
实验研究:含生物碱多种,以小檗碱(berberine)为主,含量3.5%—8%,此外,尚含有掌叶防己碱(pal-mat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等。本品具有:
❶黄连煎剂及小檗碱对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流感病毒、原虫及真菌类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黄连碱的作用最强,其次顺序为: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微生物的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小檗碱由于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尚有止泻作用。
❷小檗碱型季铵碱(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及巴马汀等)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❸黄连与小檗碱对小鼠应激性溃疡均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并能抑制胃液分泌。
❹对实验动物有显著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降压作用可能与抑制胆碱酯酶和直接抑制心脏有关。此外,黄连还有利胆及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 喀什粉   菊花 ☛

黄连huang lian

【医学】rhizome of Chinese goldthread

黄连

Chinese goldthread (Coptis chinensis)


黄连

Chinese goldthread (rhizom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