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帝内经太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帝内经太素医经类著作。隋杨上善撰。三十卷,存二十三卷。约四十一万字。杨氏生卒不详。学识渊博,擅长训诂,精于医,大业年间(605—616) 任太医侍御,为整理注释 《内经》最早医家之一。将《素问》和《灵枢》 合纂为一书,重加编次注释,分为摄生、阴阳、人合 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和杂病等类。分类系统,注释精当,并对《内经》 中部分文字进行诠释和校勘。所引医籍多佚,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 《内经》原貌。有光绪 二十三年 (1897)通隐堂刻本,一九二四年兰陵堂刊本,一九八一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黄帝内经太素书名。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经》)两部分的内容。原书在隋唐之际经杨上善重加编次和注释,共30卷,今已残缺。国内刊本只有23卷。本书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形态,同时杨上善加了注文,全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读《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黄帝内经太素书名。隋·杨上善编注。这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原书为30卷后散佚。现国内仅存23卷。国外,近年在日本发现一部唐代手抄本,虽也有散失,但大部分保存了下来。和国内本互相参补校订,将会有更完善的本子出现。本书更接近于《内经》的原始形态,并有注文考校字义和注释原文,并引有古医籍的佚文,对《内经》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今有排印本。 黄帝内经太素医书名。《黄帝内经》的古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两部分的内容。原书在隋唐之际经杨上善重加编次和注释,共30卷,现存23卷。本书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形态,同时又以杨氏的注文多所阐发,并引录不少古典医著的佚文,对研究《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隋杨上善 (生卒年不详)撰。杨上善,约生于隋唐之际,通经史,尤擅老、庄之学,并精医学,曾于隋大业间任太医侍御,名望素著。杨上善将《素问》、《灵枢》全部拆散,再按性质重行分类编次,撰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书宋代之后即已散佚,日本抄本存二十三卷,即今所见通行本。书中现存十九类内容,分别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每一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分类系统,纲目清楚,注释精当。作者在此书中首次提出了“一分为二”这一术语。此书较客观地保留了《内经》、《灵枢》许多原貌,为后世研究、校注这两部医经提供了宝贵资料。有日本抄本,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通隐堂刻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黄帝内经太素huánɡdìnèijīnɡtàisù医书。该书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原书经隋唐之际杨上善重予编注, 共30 卷, 今已残缺。国内刊本只有23 卷。此书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形态, 并有注文考校字义、注释原文。此外, 杨氏还引录一些古典医著的佚文, 对研读《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