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熲等“诽谤朝政”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熲等“诽谤朝政”案 高熲等“诽谤朝政”案高熲为隋初功臣之一,隋代制度“多出于熲”。文帝时就受到猜忌,多次遭受贬黜。炀帝即位后,复拜为太常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突厥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将入朝,炀帝为粉饰太平,夸富天下,颁诏征集天下周、齐、梁、陈之故乐人及散乐。太常少卿裴蕴顺承炀帝旨意,奏将天下“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乐者,皆直太常”。炀帝批准。于是将天下乐人及散乐,全部征集于东都洛阳。太常卿高熲认为炀帝的所为过于“侈靡”,劝炀帝。炀帝不听,高熲退下后,私下对太常李懿说,北周天元皇帝(即周宣帝)“以好乐而亡,殷鉴不远,安可复尔!”炀帝又征发丁男百余万劳力修筑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并亲往榆林会见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炀帝为此命宇文恺造“观风行殿”、“千人大帐”,对启民可汗及其部落酋长大肆颁赏。高熲认为这样对启民可汗“恩礼过厚”,于是对太府卿何稠说:“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殊无纲纪。”礼部尚书宇文弼也对高熲说:“昔周天元好声色而国亡,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认为,此时兴长城之役,并非急务,没必要这么劳民伤财。贺若弼随炀帝驾至榆林,见其行宫千人大帐,其下可坐数千人,招待突厥可汗酋长的宴会也“太侈”。几人私下讨论朝政之得失,却被人举报炀帝,炀帝认为三人罪名为“诽谤朝政”,下令将高熲、宇文弼、贺若弼“诛之”;高熲诸子“徒边”,高盛道徙柳城,高弘德、高表仁徙蜀郡;贺若弼之妻子“没官为奴婢”,其群徒亦“徙边”。苏威也因兴长城之役时加以劝谏而受牵连,被“免官”。天下皆以此为冤案,为之哀伤。炀帝利用此案翦灭先朝重臣,“诽谤朝政”是最有利的罪名。 ☚ 李圆通判宇文述田还民案 宇文化及兄弟与突厥交市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