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步出城东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步出城东门
【译文】 信步漫游,不觉走出了东城门。这城外的大道,就通向那江南故里。翘首遥望,乡情牵动思绪:那日送别友人,天寒雪猛风急,正是沿着这条大道,他毅然径直归去。如今我却欲归不得,滞留此地;就如想渡河吧,却桥断水深浪激。真想化为高飞的黄鹄,追随着朋友的步履,振翅千里,返我旧居! 【集评】明·胡应麟:“‘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虽旨趣深婉,音节鲜明特甚。作唐绝,则千古妙唱;为汉体,乃六代先驱。”(《诗薮·内编》卷二) 明·陆时雍:“‘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言之可思。”(《古诗镜》卷二) 清·陈祚明:“怀人者见其所去之路,而如将见之,盖无时无地不有一故人在心目中也。此情真切,但调稍轻。沈休文每似此,去唐不远。”(《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方东树:“‘前日’二句,万古清警,似是客中送客作。悲故人已去而己不得还,恐即衍《九辩》之旨也。‘我欲渡河水’,言涉世险艰,故愿还故乡。故乡者,本性同原之善也。经疢疾忧患危惧而后知悔,古人无不从此过而能成德者也。”(《昭昧詹言》卷二) 清·张玉谷:“此思归之诗,前后明顺易解。得三、四语空中形激,便觉局拓意深。”(《古诗赏析》卷四) 【总案】 此诗平白如口语,然含蓄蕴藉,自然、情深。尤其“前日”二句,以“风雪”渲染故人那毅然归去的情形,用“从此”描写故人那越去越远的身影,从而映衬那地处江南的故乡所具有的温暖与亲情,也愈见出诗人此时“步出”、“遥望”的深长情思。此四句的格调,可与唐代绝句之佳者媲美。 《步出城东门》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这是一首游子思归诗,东汉文人作。 诗人欲写久客思归,先写送客还乡;送客还乡又是通过回忆来表现的。所以,诗的首句“步出城东门”,既不是兴之所至,也不是信步而行,而是形为心役,受着意向的驱使,欲罢不止的。诗人出得城来,不望东,不望北,单向通往江南的大路遥望,这是为什么呢?“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原来,诗人在思念着日前分手的故人,来这里重温送别时的情景。那天,故人从此地出发,沿这条大路到江南去,临别时风萧萧、雨凄凄的情景,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两句描写天气,点染气氛,烘托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而且又是诗人头脑中的图景,从而使读者如临其境,与诗人作感同身受的回味。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赞美说: “‘前日’二句,万古清警,似是客中送客作。” 说是“客中送客”,依据在后四句。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梁,桥梁;鹄,天鹅一类的大鸟。关于这四句,方东树认为“言涉世险艰,故愿还故乡”。这样象征性的理解,自有其深刻性,但从具体情境出发,似不如把“河水深无梁”看作眼前景物:水深无桥,还乡路断,故人已行,我独滞留此地,于是生出下面“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的幻想。至此,对于诗人“步出城东门”的意向,我们又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愿为双黄鹄”,与谁为双?无疑是已去江南的故人。诗人站在深不可渡的河水岸边,遥望通向江南故乡的茫茫大路,油然生出这样的想象:要是能和故人化作一双黄鹄,展翅高飞,同还故乡,那多好啊!因此,如下的推想应该是合理的:诗人和故人都是从江南来的游子,故人的离去,在诗人不仅是客中送客,而且是送同乡还故乡,自己的心早随同故人一道归去了。别情更兼乡情,联合起来,不断袭击着诗人,使他无法平静,怅惘,寂寥,孑然一身,百无聊赖,这才踽踽而行,步出城东门外,来向通往江南的茫茫大路遥望的。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类似的开头在东汉五言诗中还有。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梁甫吟》),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古诗十九首》之十三),它们谁先谁后,谁模仿谁,殊难论定。 “我欲渡河水”四句,更是汉诗中的常见语。 《楚辞·哀时命》“江河广而无梁”,《乌孙公主歌》“愿为黄鹄兮还故乡”,可能出现最早;乐府舞曲歌辞《淮南王篇》的“我欲渡河河无梁,愿为双黄鹄还故乡”,与这四句五言诗不过几字之差。从立意修辞来看,本诗独出机杼之处,只在“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二句。这两句景中含情,有意境,有特色,乃是全诗的核心。而且,它通过追叙的方式把前后两组常见语连接起来,将它们纳入一个自然完整的叙事抒情过程,在结构上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这首五言古诗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风格,与流传民间的乐府歌辞迥异其趣;它的袭用套语,缺乏独特个性,则显现着初期文人五言之作的不够真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