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夏门:洛阳的一个城门。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沧海:大海。海水为苍青色,所以称沧海。澹澹(dàndàn):水波摇荡的样子。竦峙(sǒngzhì):挺立。竦,通“耸”。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星河:银河。幸甚至哉:高兴至极。 【大意】登上高高的碣石山,眺望东方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树木长得茂盛,各种各样的花草长得茂密。秋风吹过,草木萧瑟,水中涌起巨大的波浪。太阳与月亮,仿佛从这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仿佛出自这水中。高兴至极,就用这首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情感。 字数:373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4页.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消灭北方军阀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率军北征,大获全胜。在凯旋回师的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以观沧海,写下了这首气势壮阔的诗。“沧”,通“苍”;沧海,指深绿色的海。曹操所登临观海的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北十五里。主峰娘娘顶海拔695米,距海约15公里,天晴时登临观海,海面景色可看清楚,是理想的眺海之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一开始就交代了作者观沧海的方位,是在距海数十里的高山,而不是海边,这是审美观赏的最好视角与距离,在山顶上居高临下看海,大海的全貌尽收眼底,同时由于俯瞰远眺,主体产生了吞吐万象、豪情充溢的崇高感。这两句诗由于视角选得好,一开始就造成了先声夺人、气概不凡的效果。 诗接下去写登临碣石所见到的大海景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澹(dao)澹,水波流动的形状;竦峙(songzhi),高高耸起。这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写了诗人俯瞰所见的静态图景:水波在缓缓地流荡,山岛耸立在海面上,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多么恬静美丽呵!接着诗中又笔势一转,展开了另一幅动态的图景:秋风萧瑟,劲疾凄厉,在秋风掀拂下,海水涌起巨浪,冲破了平静和谐,从而真正展示了它的豪放疾迅、浩瀚不羁的性格美与阳刚美。很显然,曹操欣赏的是这后一种美。 所以诗的后面四句用吞吐宇宙的气概赞颂了大海的形象与魅力:日月的运行好象就在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也仿佛出自大海的胸膛。这四句诗不直言大海之大,而是以日月星辰运行其中来比喻,写出其辽阔无垠。这种比喻非曹操这样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所不能为,表现了他渴望统一全国的心胸抱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为全诗配合音乐演唱时所用的,乐歌的每一章后面都要加、与诗的内容关系不大。 曹操的这首诗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描写山水田园一类诗的开端之作,它开始将山水自然进行独立地品赏,在其中溶进自己的人格理想与政治抱负,从而改变了先秦两汉把山水当作政治教化比附之物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当时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