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步出夏门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

乐府歌曲名。《瑟调曲》之一。古辞今存,写游仙者经历之事。后世多有拟作,以曹操所作最为著名。其辞共分五部分,最前是“艳”,以下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观沧海”首句为“东临碣石”,故又名《碣石篇》。或谓《步出夏门行》即《陇西行》,然二者内容并不相同,疑误。参见“陇西行”条。

☚ 陇西行   西门行 ☛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

❶汉乐府篇名。《乐府诗集》辑入卷三七《相和歌辞·瑟调曲》。大曲之一。写一独居空室的修行者,终于得道升仙,赴泰山拜谒神仙东王父、西王母,并与仙人赤松子为伍,上天同游,受到了白榆、桂树、青龙等星宿的夹路相迎。陈祚明评曰:“东父、西母,乃在太山,荒唐可笑。天何可里计? 乃言四五里,见极近。最荒唐语,写若最真确,故佳。”(《采菽堂古诗选》)以荒唐语写游仙,自有一种谐趣。《乐府诗集》“解题”说,《陇西行》一曰《步出夏门行》。其实《陇西行》另有古辞,虽首四句与《步出夏门行》末四句同,实乃不同诗篇。
❷魏诗篇名。曹操作,见《曹操集》。此为借乐府旧题以写时事的一组诗作,共五章。序诗“艳”一章,正诗四章:《观沧海》(又名《碣石篇》)、《冬十月》、《土不同》(又称《河朔寒》)、《龟虽寿》。《乐府诗集》收入卷三七《相和歌辞·瑟调曲》。诗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之时,描叙了征途所经之处的天时物候、民风士气,气势磅礴地抒发了作者忧念时政、统一天下的胸怀壮志。诗歌笔调雄浑,感情热烈,比喻形象,议论深刻,充溢着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其中尤以《观沧海》、《龟虽寿》著称。《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写出了大海的宽阔雄伟,为我国诗史上描写自然景象的名句。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世说新语·豪爽》篇载,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此四句,“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 陇西行   西门行 ☛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诗虽写景之作,其实可以见出作者非凡的抱负和志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一样,表现了作者的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雄心壮怀,所谓“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诗品·豪放》)也。
☚ 短歌行   燕歌行 ☛

步出夏门行

 邪径过空庐,好人常独居。卒得神仙道,上与天相扶。过谒王父母,乃在太山隅。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揽辔为我御,将吾上天游。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趺。
 这首乐府古辞描写了一位独居修仙之人及其游仙经历。
 诗篇开始从仙人独居写起。“邪径过空庐,好人常独居。”穿过邪径的空庐,是这位修仙之人独居的地方。邪径,指抄近斜行之路。空庐,空屋。那人迹罕至的“空庐”,恰好是独居修仙之处。这位独居者不知经过多长时间的修炼,最后终于寻找到了仙道。接着就描写他得道升天的过程。“卒得神仙道,上与天相扶。”扶,沿,即与天相沿。这里是说终于找到了神仙所走的路,来到了与天相挨的地方。既然是与天相挨,就可以直接上天,但作者却转笔写道:“过谒王父母,乃在太山隅。”原来这位修仙之人是要去拜谒在泰山的东王父和东王母。王父母,即东王父和东王母,本为《山海经》里的神怪,后来演变为传说里的仙人。太山,即东岳泰山。“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泰山离天四五里,在途中又遇到了赤松子。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是赤松子赶车,把他送上了天界。从邪径、空庐,到“得神仙道”,到拜谒王父母,遇赤松,最后终于升天,游仙界,有力地突现了独居者修仙的过程。
 最后四句,描写了于天界所见: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趺。”天上有的是鲜明可数的白榆,夹道而生的桂树,还有那相对伏俯的青龙。这里宁静、肃雅,是 “独居”者向往已久的仙境。
 修仙之事在汉代已成为一种风气,汉武帝曾经痴迷地寻求不死之药、长生之术。之后,相信羽化登仙者大有人在。此诗所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一种风气。也许在于反映社会风气的缘故,诗人不是以端庄之笔描写游仙过程,正如余冠英先生所云:他“并非认真庄重地写怪异,而时时用诙谐笔调,如说神仙道与天相扶,王父母往在太山,太山离天四五里,都是荒唐捏造,使人发笑的话。” ( 《乐府诗选》) 也许是以此表明求仙之事荒唐可笑吧!

《步出夏门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葑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乐府歌曲名,又称《陇西行》。夏门,是汉代洛阳西北城门的名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夏历七月到达渤海地区。时正降大雨,洪水阻断了道路。他到碣石山一带察看水情,以决定是继续进军还是撤退。人们对进、退问题意见不一,最后曹操采纳了当地人田畴的建议,佯装撤退,暗中由田畴引导绕道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县北),出卢龙塞(今喜峰口),在山中行军九百多里,最后在白狼山(今河北凌源县南),奇袭乌桓主力,进而直下乌桓大本营柳城(今辽宁朝阳县)。9月,从柳城班师南返,第二年正月回到邺城。为此,曹操特上表汉帝,论述田畴的功劳,表中说: “王旅出塞,途由山中九百余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并封田畴为亭侯,食邑五百户,但田坚持不受。

北征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部乌桓的胜利,使曹操实现了统一北方的愿望,他怀着非常兴奋的心情写下了这组出色的诗篇,为他这次历史性胜利留下了一个光辉的永久的纪念。

全诗共五首,第一首“艳”,即序曲,写进军遇阻时诗人的惆怅心绪,这里我们将其略去。

第二首《观沧海》,同第一首一样,为诗人领军到达渤海地区时所作。诗人登临碣石山,放眼眺望渤海那磅薄雄伟的景色。海水汹涌澎湃,山岛高耸于海中,草木繁茂,秋风卷起滔天巨浪;大海无边无际,连普照大地的日月星辰也好象是从里面走出来的。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景。全诗共十四句,有十二句不离写景,所写景物均以浩淼无际的沧海为背景,力强势大,气魄恢宏,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象海一般壮阔、豪迈的激越情怀,可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首完整的写景佳作。

这组诗的后三首,均写于凯旋回师的途中。《冬十月》和《土不同》两诗,都是描写隆冬中的北方景物、气象的,而写法却不一样。前者从空中写起:从不停息的北风,冷冽肃穆的天气,浓厚的霜,鹍鸡长鸣,鸿雁南飞,伏巢的鹰,写到蛰卧洞里的熊罴,搁置的农具(钱、镈),堆积在场上的庄稼,开张迎接商贾的客店。而后者则是从地面落笔:隆冬的朔北土地,河上浮漂着冰块,船只难行,地封冻得连锥子也扎不进去,菜蔬都储存在窖里,枯竭的河,坚冰上可以行人。未出仕的读书人受着贫穷,勇武好斗者易于违禁犯法,诗人因此深感烦怨悲戚。不过,无论从什么角度写起,所写的一切都受着北方寒冬这一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同主题扣得很紧。 “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所描写的事物,不管呈什么状态,都含蓄着或洋溢着饱满的活力和生机,他们按照自已的本性和方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而在袁绍父子统治下的北方,土地荒芜,老百姓贫困的情况,却令诗人产生了不绝的“怨”和“悲”,这种“怨”和“悲”也正是当时北方人民所共有的。

《龟虽寿》是曹操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中最突出的地方,是反映了曹操“不信天命”,认为人力可以回天,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诗的头四句,写传说中的“神龟”、 “腾蛇”也要死亡,毫不含糊地表示,不相信世上有永生的东西,人也不可能长生不老。接着的四句,将“骥”和“烈士”相比拟;骥和烈士当然也是会老、会死的,但骥和烈士与常马、普通人不一样,他们即使到了晚年仍然怀着雄心壮志,而雄心壮志是不会老的,这表现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观,他似乎意识到在有限里面当有一种“无限”存在。由于诗句中包含了这种积极的人生哲理,这两句诗便成为广为传诵和引用的名言和警句。诗人并进一步认为,连人寿命的长短也不仅决定于天,只要注意调养,即可延年益寿。

这一组诗和前面的《短歌行》,都是用四言写成的。四言诗,在《诗经》以后就很少好作品,曹操继承、发展了“风”、 “雅”的抒情传统,创作了这样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重新放出光采,对以后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典文学作品《步出夏门行》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2〕
 东临碣石〔3〕,以观沧海。水何澹澹〔4〕,山岛竦峙〔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6〕,洪波涌起〔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8〕。幸甚至哉,歌以咏志〔9〕

 〔1〕《步出夏门行》(一名《陇西行》)是乐府旧题。曹操是借用旧题叙写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感受。本篇共分五部分,开头是“艳”辞(即序曲),下分四解,每解都能独立成篇。这里选的是第一解和第四解。两解的题目都是后人加的。
 〔2〕本诗是曹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北征乌桓(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途经碣石山时作的。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沧,形容水深绿色。
 〔3〕碣(jie)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
 〔4〕澹(dan)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5〕竦峙(song zhi):高高直立。竦,同“耸”。
 〔6〕萧瑟(se):风声。
 〔7〕洪波:大的波涛。
 〔8〕“日月”四句:意思是日月星辰光辉灿烂,都像是从大海里出来一样。行:运行。其:代指大海。星汉:银河,常用作星辰的总称。
 〔9〕“幸甚”二句:乐府本是用来配乐歌唱的,这两句是配乐时所加的,不属正文。意思是好极了,让我用诗歌来咏唱自己的志趣。幸:吉庆的意思。
 这是一首山水诗。全诗写景和想象自然融合,境界壮观,气吞宇宙。清人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八评此诗说:“写沧海,正自写也。”
 

龟虽寿

〔1〕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2〕。腾蛇乘雾,终为土灰〔3〕。老骥伏枥〔4〕,志在千里。烈士暮年〔5〕,壮心不已。盈缩之期〔6〕,不但在天〔7〕;养怡之福〔8〕,可得永年〔9〕。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也是建安十二年写的。当时曹操五十三岁。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有神灵的龟,据说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尽,完。
 〔3〕“腾蛇”二句:意思是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腾蛇,传说中和龙一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4〕骥(ji):千里马。枥(li):马槽。
 〔5〕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
 〔6〕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缩,亏损。
 〔7〕但:只,仅。
 〔8〕养怡:指保养身心安适愉快。
 〔9〕永:长久。
 这首诗把有关生命的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为魏武帝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 于北征乌桓途中所写。这是一组联诗,共四首。第四首即是 “神龟虽寿”,写得最为出色,全诗十四句。篇末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句,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魏武在许多诗篇中,都表现了不信天命、重视人为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如 《精烈》、《度关山》等;这样的思想表现得最突出、最充分的就是 “神龟虽寿” 这一首。作者在此诗中,融哲理与诗情于一炉,运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免不了一死,然而生命的短长,并不完全决定于自然规律,人的主观努力也能起作用; 如能善自保养,也同样可以延年益寿(“盈缩之期,不仅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中 “老骥” 与 “烈士” 无疑是魏武自我形象的化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诗,反映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与英雄襟怀,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成为后代无数仁人志士时时激励自身积极进取的座右铭。

☚ 短歌行   魏文帝诗 ☛

步出夏门行

以乐府旧题写成的组诗。曹操作。《步出夏门行》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此组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彼时,曹操擒吕布,除张绣,灭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幹,北征乌桓,又一举胜利,统一了中国北方。他铠甲未除,征尘未洗,奋而挥毫,写下了气吞宇宙的《步出夏门行》组诗。诗有四解,首段曰“艳”是乐章的序曲,曹操乐府诗讲究入乐,节奏感强,是为明证。序曲回顾进军之初众议纷纷诗人亦心怀犹豫,不知何从:“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叙述归途中因遇山阻水隔而产生的惆怅:“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引出正曲。一解曰《观沧海》。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平静、白描的笔法入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大海微波荡漾,山岛竦立远处,草木繁茂,郁郁葱葱,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人徒生多少感动。所以诗人笔峰一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自然造化神奇,当秋风鼓荡,浩淼无垠的大海就会汹涌澎湃,吞吐日月星辰。最后,“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是为和乐而设的。此解看似写景,实则述志;以海自比,抒写其吞吐万象、统一中国的伟大胸襟。此诗沉郁质朴,气雄力坚;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音韵和谐,音乐节奏性很强,难怪千余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佳篇。二解曰《冬十月》,为写景之作。前四句写孟冬十月,凛冽的北风刮起来了,这时候“天气肃清,繁霜霏霏”,以飞来之势写大自然一派萧杀。接下来,各种鸟兽或飞或藏,显示着造化主宰的有序和威力:“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再次四句写人的活动。人们经过多半年的辛勤劳动,“农收积场”,在这农闲之际,正好“逆旅整设,以通贾商”。最后两句是为和乐设的,与题无关。作者以政治家吞吐宇宙的胸襟和诗人广博丰富的敏感描绘了一幅秋日风景图,表达了诗人对造化神奇统治有序的大自然深深的赞美,气象不同凡响。三解曰《河朔寒》,此为写景抒怀之作。诗以“隆寒”入题,下极写寒,以至于江河冻流,舟船行难。地冻锥不入,蓼蔌深奥。水竭流断,冰坚得可以在上行走。这可能是诗人在行军途中看到的景象。由天寒流断路南走,联想到做人的难:“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欢怨,戚戚多悲。”作者有文治武功的雄才大略,亦有才气超绝的诗家浪漫。在南伐北征、削平群雄的战斗缝隙,他比一般人对社会人生有更多的感受,因此“横槊赋诗”,“登高必赋”必有感而发。此解“心常欢怨,戚戚多悲”未必不是诗人面对严寒塞道的自然景象所发生的人生感慨。则其意义远矣。四解曰《龟虽寿》与第一解同为千古名篇。抒写其老当益壮不信天命的进取精神和高昂斗志。诗人识见超群,他清醒地认识到万物皆有兴衰,同有穷尽,就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两个比喻气势夺人而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接着诗人又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比兴,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莽莽茫茫,如落风云,如挟惊雷,韵律之沉雄,笔力之劲健,横槊鞍马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英气流注笔端。这位自强不息老而益壮的诗人相信人生在世,“不但在天”,通过个人的努力,也可以得“永年”。他唱出了建安时代最为高亢激越的生命之歌和奋斗之歌。魏晋是个重视个体生命的时代,有的为了生命长存,求仙访道;有的认为应该及时享乐;但曹操却以建功立业,老而不已作出了不同凡响的回答。《步出夏门行》组诗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首先艺术构思别具特色。首有“艳”,每解末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合乐,在结构上四解一艳组成一曲完整的乐曲。在内容上,四解虽无多大关系,但在感情和气势上却有某些相关之处。《观沧海》大自然生机勃勃,诗人激情满怀——诗人和自然一样充满活力;《冬十月》秋风萧杀,万物掩藏,诗人的感情也较沉静;《河朔寒》天寒地冻,生命枯竭,甚至河水断流,诗人的心情很低落;《龟虽寿》非写实景,以神龟、神龙这些非现实的东西表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诗人的感情转而激扬高亢。四解正是以诗人的情绪波动为主弦律的生命乐章,它恢弘扩张,波澜壮阔,是诗人胸襟和怀抱的真实流露,故读来感人至深。其次,他使四言诗在终衰之际又㶷出一缕奇辉。 《诗经》以后,四言诗逐渐退出诗歌园地,而曹操于五言诗兴起、繁盛的建安时代,独辟四言声调,自开奇响,遂成绝唱。而且,其四言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全新的意境,在句法、语言、表现手法上也多有创造,具有新的时代风貌,对后世嵇康、陶渊明等人四言诗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