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说 马说宋代寓言。北宋王令著。《广陵先生文集》: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 子翏慎妃耦 马嘉 ☛ 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⑦;是马也⑧,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⑩,安求其能千里也(11)! 策之不以其道(12),食之不能尽其材(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执策而临之曰(15): “天下无马(16)”!呜呼!其真无马耶(17)?其真不知马也! (《韩昌黎全集》)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着称。②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骏马。③辱——屈辱,埋没。奴隶人——这里指平庸的牧马或驾驭马匹的人。④“骈(pian)死”句——与一般的马同死在马厩里。骈:并、同;槽:盛饲料的器具;枥:马厩。⑤“不以”句——不能作为千里马被人称呼。⑥“一食”句——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小米。这是极言千里马的食量大。⑦食马者——喂马的人。食(si):作动词用,同“饲”。下文“食之”的“食”用法与此相同。⑧是——这。⑨“才美”句——才能和长处无法表现出来。⑩且欲——将要。等——同,一样。(11)安求——怎能责求。(12)策之——鞭打、驾驭它。道——此指千里马与众不同的特性。(13)尽——满足。材——本能,指千里马的食量。(14)“鸣之”句——惹得它发怒嘶叫却又不通晓它的心意。鸣之:使它叫。而:却。(15)执策——拿着鞭子。临——靠近。(16)无马——没有好马。(17)其——岂,难道。下句的“其”字表示强调语气。 赏析 《马说》是韩愈《杂说》四篇中最为传诵的一篇。《战国策·燕策》里有两个着名的典故,或者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的艺术构思。 其一是“千金买骨”的故事。据说,燕昭王为了治理燕国,渴求人才。臣下郭隗对他说,古代有个国君想买千里马,派近侍持千金去访求,三月,得知某地有一千里马,但当他到那里时,马已死,他便花五百金买回马骨。国君怒。近侍说,只要把此事宣传出去,自会有人把活的千里马送来。果然不到一年,国君买到好几匹千里马。郭隗接着对燕昭王说,如果您果真要求贤,就请从我开始做起吧!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筑黄金台,待以师礼。不久,乐毅、邹衍、剧辛等贤人都分别从魏、齐、赵等国投奔燕昭王。 其二是“伯乐一顾”的故事。有人上集市出卖骏马,但连续三天无人赏识。他便去见善于相马的伯乐,请伯乐去看看他的马,并且“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做出很喜爱的样子。伯乐满足了他的请求,结果人们争相购买这匹骏马,一天之间,涨价十倍。 于是,后代作家常分别用千里马喻贤人,“伯乐一顾”比喻贤人得到知音。《后汉书·隗嚣传》: “数蒙伯乐一顾之价”。宋人黄庭坚诗: “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韩愈自己也曾在《送温处士序》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马群遂空。”而在本文中,作者更巧妙地将这两个典故熔为一炉,形成通篇用比喻的整体构思。在这里,虽然从字面看来,句句是“说马”,诉说千里马如何辱于“奴隶人”之手。但这些字面深深唤起了读者的联想——不论是有文学修养的读者联想到有关典故,还是一般的读者仅因千里马不遇伯乐与贤人不遇知音的相似属性产生联想,总之,这样的艺术构思使读者不难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 慨叹贤才难遇知音,并揭示其生活的困顿和内心的苦闷。文章的这种构思,不但较仅诉诸逻辑推理的议论文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而且比通常先打一个比喻,然后着几句议论的写法,也更加寄慨遥深,委婉而有情致。 马说【题 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的《杂说》。《杂说》共四篇,这是第四篇。“说”是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一问题的看法,写法十分灵活,不拘一格,篇幅不长,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本文大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后期。当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作者以千里马的不幸遭遇作比喻,借题发挥,批评了当时人才被埋没、受压抑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寓意颇为深刻。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虽说文章发泄的是韩愈个人落寞不遇的怨愤,但由于压抑人才、埋没志士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文章起到了为所有怀才不遇者鸣不平的作用,对整个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现实是一个深刻的揭露。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文中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韩愈用十分简洁的文字,把识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道理讲得如此透彻。全文文气畅达而波澜回转,脉络清晰而中心突出。 《马说》[原 文] 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 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 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④而:但。⑤故:所以。⑥虽:即使。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13一)食:吃一顿。(14)或:也许,有时。(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18)食(sì):通“饲”,喂养。(19)而:连词。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部,在外表上。(21)见:通“现”,显露。(22)且:即使,连词,表让步。(23)等:相等,同。(24)得:能,可能。(25)安:怎么,哪里。(26)策:名词用如动词,指用马鞭子抽,这里有“驱使”、“驾驭”的意思。(27)以:用,采用。(28)道:道路,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规律、学说等。这里指正确的方法。尽其材:即“使其材尽”,意为“充分发挥它的才能”。(29)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意为“充分发挥”。(30)材,通“才”。(31)鸣:嘶鸣。(32)之:凑足音节,不译。(33)而:却。(34)通:通晓,理解。(35)策:名词,马鞭子。而:连词,可不译出。(36)临:面对着。(37)之:指千里马。(38)马:这里指千里马。以通称代特称,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借代方式。(39)其:同“岂”,难道。(40)邪:语气词,通“耶”,吗。(41)其:表揣测的副词,大概,恐怕。(42)不知:不识货。知,识别。 [译 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是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奴隶的手里受欺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并)不因为有千里马的才能,而被世人称道。 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了解它能(日行)千里因而不能按它所需的食量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呀,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显现不出来,即使想让它能同普通的马一样跑都不可能,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能按照那(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让它吃饱(从而)充分发挥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又不能通晓它的心思,却手持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根本不认识千里马吧。 [鉴 赏] 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把千里马比做人才,把伯乐比做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的统治者,然后扣住“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论述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就在于世无伯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满腔愤懑和对埋没、糟蹋人才的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劈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立意奇崛,发论深刻。随即指出,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命运:一“辱”一“死”,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为什么“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食马者”不了解它的杰出才能,不能满足它的特殊需求。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由于不能正确饲养和使用千里马,以致身在千里马旁却硬说“天下无马”。文章辛辣讽刺了这种怪现象,直接点明其要害在于“不识马”,与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遥相呼应。 全文围绕“识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证,虽然总计不到二百字,却写得波澜起伏,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论述的本是识别人才的问题,却通篇没有一句提到人才。文章抒发的本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却通篇没有一处提到自己,是一篇意在言外、文字含蓄而情感蕴藉的佳作。 文章的句式随着作者感情的抑扬回荡而变化,有陈述,有论断;有反诘,有感叹,十分精采。 字数:2059 [作者及作品简介] 韩愈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昌黎先生集》) 在韩愈自鸣不平的散文中,《马说》是较著名的一篇。它短小精悍,言简意深,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下人才备受摧残的社会现实。尽管左思、陶潜等不少人已从悲士不遇的个人角度抒写了不平心情,但象作者这样集中而全面地抨击不合理的用人现象,并不多见。 文章的思辩力量来自缜密雄辩的科学论证。在开头作者用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的充分条件句,从正面鲜明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中心论点后,文章又用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的必要条件推理,从反面阐明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道理,这一正一反,突出了两者共存共亡的关系,强调了知人善任的极端重要性。接着,文章从“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批评了用人上的不合理现象,为中心论点提供论据。整个论证一波三折,逻辑严密,又辅之以雄健的笔力、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因而具有难以阻遏的雄辩气势和很强的说服力。 运用形象生动的文学笔法,贯注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使此文在哲理表述中同样也充溢着强烈的情感力量。作者饱含怀才不遇的亲身感慨,连类没喻,穷情尽变,以伯乐喻知人善任者,以千里马借喻优秀人才,并在具体描述中始终紧扣马的活动方式及特征,形象地表现出被压抑人才所受的不公正待遇。文中“千里”二字七次反复,犹如声声呼唤,其痛惜之情、嗟叹之声,催人泪下,只有有亲身体验的人才能写得如此动情,如此深切。其“执策而临”一语,栩栩如生地刻划了某些执政者的昏愦庸碌,绝似小人情状,而结末一发问,一感叹,理胜情浓,既警拨动闻,又耐人寻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