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饮食不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即饮食失宜而无节制。因此,饮食不节而致病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为暴饮暴食,大饥大饱,饮食过寒过热及酗酒之类; 一为饮食偏嗜或过食厚味。关于饮食不节导致疾病,《内经》亦有论述,如《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这是饥饿引起的反应。如果过食,则会引起消化不良症。《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饥饿不得饮食者,胃气空虚,以为不足; 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中兼有余。饥饱失时,饮食不节可使脾胃升降失调而发病。”此外,过食油腻,亦能损伤脾胃,而致诸种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这是因多食肥甘厚味,令人血热,以致引起痈疽疮毒。又《通评虚实论》说:“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李梴说:“善食厚味者,生痰。”由此可见,多食肥甘,可以生火、生风、生痰而导致多种疾病。《内经》认为:饮食入胃,其气由经脉上肺,所以饮食过寒过热,亦能伤肺。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形寒寒饮则伤肺”。《师传》又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古人认为生冷瓜果也常为酿病之媒。因为此等生冷最易伤脾胃之阳,使之虚冷,而致运化失司,滞积于中,则可发为下痢等病。关于偏食的危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偏嗜则影响脏腑正常功能,脏腑偏胜,则诸病丛生。如《五脏生成篇》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则肉胝䐢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生气通天论》亦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气,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由此可见,五味过偏,可引起某些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关于饮酒之弊,历代医家多有评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告诫过人们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酒疸之证, 常表现为心中懊𢙐而热, 不能食,时欲吐。黄坤载在《四圣心源》中说:“酒酿之性,湿热之媒。其濡润之质,入于脏腑则生下湿。辛烈之气,腾于经络,则生上热。”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辨》中有“饮酒伤脾辨”专论。李东垣《脾胃论》中亦有“论饮酒过伤”专篇,他指出:“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酒性大热,伤元气”,而且指出:“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此外,还有“酒癖”之病,这是指由于嗜酒而腹部发生癥块的慢性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消瘦、腹水、腹中有硬块等,类似酒精中毒所引起的肝硬化。这些论述多表明过量饮酒对人体的危害性是较大的,它不仅累及脾胃,对心与脑髓也不无影响,实应引以为诫。
饮食不洁也是致病之由,腹泻、下痢、黄疸等湿热郁蒸之证多与饮食不洁有密切关系。
病后饮食不节往往可引起“食复”。尤其在温病热退之后,余邪未尽,骤进谷食,往往由于脾胃之气虚弱,不及运化而致食滞内停,余邪复作,病患复燃。庞安常说过:“凡病瘥后,先进清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若有不谨,便复发热,名曰食复”。轻者损谷即愈,重者应随证治之。

☚ 七情   劳损 ☛

饮食不节yǐn shí bù jié

improper diet;eating and drinking without temperan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