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俗通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又名《风俗通》。书名。东汉应劭撰。原著《隋书经籍志》记录为三十卷,《意林》著录三十一卷,今存十卷。卷一皇霸,卷二正失,卷三愆礼,卷四过誉,卷五十反,卷六声音,卷七穷通,卷八祀典,卷九怪神,卷十山泽,此外还有佚文。书以考释论议名物时俗为主,旨在辨风正俗,观微察隐,对当时的某些习俗及迷信思想有所批判。其中记录了一些神话传说,如《师旷》、《李冰斗江神》、《高山流水》、《叶令祠》。 ☚ 九隆 叶令祠 ☛ 风俗通义一名《风俗通》。文集。东汉应劭撰。十卷。劭字仲远(一作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北)人。献帝时官至泰山太守,后事袁绍,官军谋校尉。原书三十二卷,今存十卷,北宋苏颂整理。前有自序述明著书旨在移风易俗:“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正文包括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十目,每目一卷,共一百三十七条。本儒家理论考述古史传说、皇天治绩、风俗礼仪、时人流品、怪异传闻、音律乐器、山泽陵阜,意在有补时政。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大德本较佳,《丛书集成》、《四部备要》本通行。一九八○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为今人较好注本。 风俗通义简称《风俗通》。东汉应劭著。原书30卷,今本仅存10卷。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中辑佚文6卷;《姓氏篇》自宋已佚,后又在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附录于末。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除10卷外,还将收集到的唐、宋、明三代各类书中保存的佚文编文27部分附于后。10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神经、山泽,137条。该书写作于“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的东汉末年,写作目的是“言通于流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从而用以整齐风俗,使上下之心“咸正于正”(引文均见《风俗通义》序)。全书依据原始儒家理论,论考古代历史、风俗礼仪、时人流品、音律器乐、山河薮泽、怪异传闻,内容涉及极广,多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范晔在评价该书时曾说过:“文虽不典,后世服洽闻。”版本甚多,《四部丛刊》影元大德本较佳。注本还有1981年中华书局版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 ![]() 主要责任者: 孙雪霞,陈桐生 责任方式: 译注 出版者: 中华书局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80 千字 页码: 1-391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92 语种:中 定价:35.00 出版时间:2021-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共收录137条词条。 被引频次:25 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东汉社会风俗志。十卷。东汉应劭著。应劭(生卒年不详),字仲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灵帝初,为车骑将军何苗的属员,因反对招募鲜卑军征西羌,在朝会上辩论获胜,迁泰山太守。献帝时,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今河北临漳),以此推之,大概生于桓帝建和年间,死于献帝建安年间,年约七十岁左右。著有《汉官仪》、《汉书集解》和《中汉辑序》等书。 ☚ 民族、民俗学 临海水土异物志 ☛ 风俗通义书名。又称《风俗通》。东汉应劭撰。三十二二卷,一百三十篇,今存十卷。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有六卷佚文。钱大昕等辑有其中《姓氏篇》。内容主要是议论、考释时俗、名物,用原始儒家学说解释迷信思想,是一部珍贵的杂史。 风俗通义fēng sú tōng yì《本草纲目》序列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1)。书名。笔记。一称《风俗通》。东汉应劭撰。原书32卷,今存10卷。北宋苏颂整理。包括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神经、山泽10目,137条。本原始儒家理论,论考古历史,风俗礼仪、时人流品、音律器乐、山河薮泽、怪异传闻(另见应劭风俗通、风俗通)。 风俗通义一 十卷。东汉应劭(生卒年不详)撰。邵字仲瑗,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境内)人,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灵帝初年,他凭藉先世的权势,由郡举孝廉。嘉平二年 (173年)为郎,辟车骑将军何苗掾,又曾为萧令。中平六年 (183年),做了五个月的营陵令,便被擢为泰山太守。初平二年 (191年),黄巾军三十万人攻入泰山郡境内,应劭进行血腥镇压,使农民起义军受到挫折。兴平元年(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由琅邪郡进入泰山郡,应劭派军队去郡界迎护,在未赶到之前,被陶谦袭杀,应劭惧操惩罚,弃官投奔冀州袁绍,授军谋校尉。应劭一生勤于著述,除《风俗通义》外,还撰有《中汉辑录》、《汉官仪》、《礼仪故事》等,共十一种,一百三十六篇。又曾集解《汉书》。就其所著书内容来看,应劭特别熟悉两汉的典章制度。《风俗通义》是应劭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写成的。对于本书的要旨,他解释说:“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就是用封建正统思想来整齐风俗,使上下之心,“咸归于正。”在他看来,“为正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所以他希望通过辩正物类名号,解释时俗嫌疑,稳定东汉政府的统治。《风俗通义》给予社会的影响是不大的,但如果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加以认识,书中保留许多有关东汉社会风俗的资料。透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有些篇章记载了统治阶级的“过誉”、“愆礼”行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败。还有关于乐器的专篇,记述了各种乐器的制作者和形制,是研究乐器史难得的重要材料。书中对于山河薮泽的专门记载,在研究历史时是足资参考的。一些有关神异鬼怪的片断,后来为《搜神记》所取材,有的被全文移植过去。范晔在评论此书时说:“应劭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现在传世的《风俗通义》,除吴琯《古今逸史》等少数四卷本外,大多数是十卷本。这已非完帙。据 《隋书·经籍志》记载,全书三十一卷,注云 《录》 一卷,梁时三十卷。《意林》 所记卷数与《隋志》相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说是三十卷。宋神宗元丰年间,苏颂以本书官私两本互校,次为十卷,并写了 《校风俗通义题序》。从这篇题序来看,现存十篇的次序并不相连,《皇霸》第一,原来也是首篇;正失第二,原为第六;愆礼第三,原为第八;过誉第四,原为第七;十反第五,原为第九;声音第六,原为第十三;穷通第七,原为第十五;祀典第八,原为第二十;怪神第九,原为第三十一;山泽第十,原为第二十四。其余二十篇,苏颂记为:心政、古制、阴教、辨惑、析当、恕度、嘉号、徽称、情遇、姓氏、讳篇、释忌、辑事、服妖、丧祭、宫市、市井、数纪、新秦、狱法。其中徽称、情遇、释忌三篇,陆心源《义顾堂集·风俗通义篇目考》中作秽称、恃遇、释忘,其它十七篇全部相同。这二十篇在原书中的次序,苏颂没有说明,现已无从考知。《风俗通义》问世以后,在南朝梁和李唐两代,并没有散佚,梁康仲容《子抄》摘录颇多,唐马总《意林》引徵略备。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命编辑《太平御览》时,也曾大量抄录各篇文字,说明宋朝初年本书尚还完整。又过了一个世纪,苏颂校书,本书已散佚过半,只剩下十卷,形成今天所见到的十卷本。本书存世最早的刻本是元大德本。这个本子载有嘉定十年丁黼跋,跋语说:“余在余杭,借本于会稽陈正卿,正卿盖得于中书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后来丁黼用其它两种不同的本子互相参校,始可句读,并刻印传布。到元代,丁黼刻本已是罕见之书,所以大德本附的元李果、谢居仁题辞,对寻到的丁刻本竟然叹为 “异书”,并由无锡学刊印出来,这就是现在尚能看到的元大德本。明清以后,又有两京遗编本,姚若有明刊仿元大德本,十行,行十六字,《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四卷,《百名家书》本,张氏丛书内有风俗通姓氏篇,清顺治刊本,道光六年广州喜闻过斋刊本,子书百种本,秘书二十一种本,《四部丛刊》本。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该书考释精详,可供参考。 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汉代典籍, 简称《风俗通》,东汉末应劭撰,原30卷,分子目134篇,今存10卷137条。应劭自序称其“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该书分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神经、山泽十目,因事立论,考释名物,议论时俗。其考论典礼类似《白虎通义》,纠正时俗类似《论衡》。此书保存了较丰富的汉代社会资料, 对于研究汉代长安名物典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着较高价值。其佚亡部分今有清代严可均、钱大昕、张澍等人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分别出版有校释本。 ☚ 初学记 事物纪原 ☛ 《风俗通义》feng su tong yiExplanations of Social Customs→comp.应劭(Ying Shao) 风俗通义书名。东汉应劭撰。《后汉书》本传作《风俗通》。原本三十一卷,包括录一卷,共一百三十篇。后多散佚,今存十卷。清代严可均辑有佚文六卷( 《全后汉文》卷三十六——四十一),书中《姓氏扁》被钱大昕、张澍等自《永乐大典》内辑出。内容多因事立论,辨正物类名号,考释典礼、时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面貌。(参考图23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