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居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居易 【生卒】:772—846 【介绍】: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县西北)。少年时家境贫困,了解民间疾苦。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入仕后以贬江州司马为分水岭,分两阶段。前一段,直言敢谏,勇于斗争,写出不少富有人民性、现实性诗篇。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皆作于此时。 后段由任忠州刺史开始,思想逐渐消极,回朝后,目睹皇帝荒淫,党争激烈,言不见纳,遂请求外任。为杭州、苏州刺史时,关心人民疾苦。 武宗会昌二年(842)致仕,在洛旧过著醉吟生活,会昌六年(846)逝世。《旧唐书》卷一一六、《新唐书》卷一一九有传。 白居易为新乐府运动领袖,其诗论亦多与此有关。其要者有《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伤唐衢》及《策林》、《策问》等,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完整、系统。 白居易诗论,是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服务于诗人的进步政治主张,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他对什么是诗,及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明确认识。 他给诗下了个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对诗歌和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有深刻理解。 他认为诗歌是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为吟咏而形于诗歌。”(《策林》六十九)诗歌对时代、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与元九书》)他还要求诗歌对现实应采取批判态度。 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他所作讽谕诗,皆为以“刺”为主的作品。 他还很重视诗中“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的比兴作用。朱自清说:“从唐以来,比兴一直是重要的观念之一”、“白居易是这种诗论最重要的代表”(《诗言志辨》)。 他的诗作和诗论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白居易的诗论亦有不足之处,把诗的政治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程度,对美学意义则认识不足,因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多有偏颇。如贬抑李白,否定谢朓,抹煞写景诗的价值等。 著有《白氏长庆集》,文学古籍刊行社本七十一卷;《四部丛刊》本作《白氏文集》。 清初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四十卷(一隅草堂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