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屈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屈菜 中药名。 出《救荒本草》。别名:地黄连,土黄连,八步紧,雄黄草,山黄连,小野人血草。 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带花全草。多年生草本。 主根圆锥状,土黄色。茎直立,高30~100厘米,多分枝,有白粉,疏生白色细长柔毛,断之有黄色乳汁。 叶互生,1~2回单数羽状全裂;基生叶长10~15厘米,全裂片5~8对,不规则深裂,深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缺刻,顶端裂片广倒卵形,基部楔形而下延,上面近无毛,有白粉;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相同。花数朵,近伞状排列,苞片小,卵形,长约1.5毫米,花柄丝状,有短柔毛;萼片2,早落,椭圆形,外面疏生柔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约9毫米;雄蕊多数,花丝黄色;雌蕊1,无毛,花柱短。 蒴果条状圆柱形,长达3.5厘米。种子多数,卵形,细小,黑褐色,有光泽及网纹。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味苦辛,性微温,有毒。 镇痛,止咳,利尿解毒。 治胃肠疼痛,黄疸,水肿,疥癣疮肿,蛇虫咬伤。内服:煎汤,1.5~6克。外用:捣汁涂。 水煎服。 水煎服(上2方出《四川中药志》)。 ❹ 治疮肿:鲜白屈菜捣烂敷患处(上2方出《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❻ 治稻田皮炎,毒蛇咬伤,疥癣:白屈菜捣烂外敷或制成浸膏涂患处(上2方出《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现代临床用于❶ 治疗百日咳: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糖浆,小儿6个月以内每次5~8毫升,6个月至1岁8~10毫升,1~3岁10~15毫升,3~6岁15~20毫升,6岁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 ❷ 治疗慢性气管炎:取白屈菜全株1斤,生甘草1两,加水共煎3次,药液混合再浓缩使每100毫升约含生药12克,每日3次,每次30毫升。 还含强心甙,在开花期的含量最高。根含生物碱达1.33%或1.90%~4.14%,一部分生物碱与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另含黄连碱、刻叶紫堇明碱、菠菜甾醇、少量麦角甾醇和橡胶0.118%。 叶含黄酮类1.43%;多量维生素C。维生素C的含量在开花期最高,可达834毫克%,在果实成熟时含量最低,为231毫克%。花含黄酮类2.10%。果实含多量胆碱、白屈菜碱和四氢黄连碱。种子含脂肪油40%、黄连碱。发芽的种子含白屈菜红碱和小檗碱。 药理作用: 大剂量还能抑制心肌、减慢心率、停止于扩张期,对横纹肌也有抑制作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白屈菜碱属原鸦片碱一类,也能抑制中枢。与吗啡相比,它对未梢的作用较强,而对中枢则较弱,有某些镇痛与催眠作用。 抗肿瘤作用:白屈菜碱是一种有丝分裂毒,在体外2.5×10-6M,能抑制纤维母细胞之有丝分裂。能延缓恶性肿瘤之生长。 总碱在体外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结核杆菌、真菌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