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痫病证名。 ❶指兼见寒象的癫痫。《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冷,不惊瘈,不啼唤,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阴痫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方用五生丸、引神归星丹等。 ❷即慢惊风。《证治准绳·幼科》:“阴痫乃慢惊也。”“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痫也。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阳亏。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详见急惊、慢惊条。 ❸指慢惊之后,痰迷心窍之证。《证治准绳·幼科》:“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摇头,口嚼白沫,牙关紧闭,但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脉息沉微。”治疗宜固真汤加回生汤同煎,调宽气饮和解。参见痫条。 阴痫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指癫痫发作属阴性者,多表现为身体偏冷,不啼叫,手足不抽搐,脉沉细。 阴痫yīnxián病症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属于阴性的痫症。由阳痫频发, 体质转虚, 或攻下太过, 元气受伤而致。症见发作时肢体偏冷、不啼叫、手足不抽搐, 其脉多沉等。治宜补益中气, 温燥化痰为主。一说本症与小儿惊风有类似之处; 也有认为阳痫、阴痫即小儿的急慢惊风。参见阳痫条。 阴痫 阴痫阴痫是指痫证偏于虚、寒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以病人体质较弱,面色苍白,呆滞无知,不动不语,痰涎清稀,身冷,脉沉弦为特征。阴痫出自《诸病源候论·风痫侯》。《备急千金要方·惊痫第三》认为“阴痫、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阴痫可包括气虚痫、阴虚痫两类。 阴痫的发病原因,多由痫证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脏气虚寒,痰结不化,或过于使用寒凉药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说:“阴痫,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复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 阴痫发作前常有神疲,胸闷,眩晕等症。发作时面色晦滞或㿠白,四肢厥冷,踡卧拘挛,或抽搐频发,呕吐涎沫,啼叫声低怯,或呆木无知,呼之不应,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弦或沉细。由于脾胃阳虚,湿痰内蕴,上蒙清窍,扰乱神明所致。治宜温阳化痰,镇惊定痫。方用五生丸、引神归舍丹。前方用南星、半夏以祛痰宣窍;川乌、白附子以温阳化湿。后方用胆星、朱砂以豁痰镇惊定痫;附子以温阳化湿;萱草根以解郁散结;猪心血以引药入手少阴心经,方名引神归舍,乃指痰浊蒙心,神不守舍,用此方以引神归舍。 阴痫间歇期如见精神困怠,面色少华,纳减便溏,眩晕或泛恶胸闷,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此乃脾虚不运,痰湿中阻所致。治宜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加南星、菖蒲。如口苦,痰黄稠,舌苔黄腻,治宜清化痰热,用温胆汤加瓜蒌、贝母。如痫证频繁发作,神思恍惚,面容憔悴暗晦,两眼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失眠,腰痠,苔薄腻,脉细弱。此乃精血不足,肝肾亏虚所致。治宜滋养精血,补益肝肾,用河车大造丸。 无论阳痫、阴痫,如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久病多夹瘀血,或因脑部受伤引起瘀血内阻,均宜活血化瘀法,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阳痫 食痫 ☛ 阴痫yīn xiányin-epilep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