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南方言的源流 (一)闽南方言的形成: 闽南方言的形成与中原汉人大批入闽关系密切。 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当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公元304—439),异族入侵,东晋灭亡后,北方汉人只得背井离乡迁徙到江南。 《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当时不仅衣冠世族纷纷渡江,甚至平民百姓也成群南奔避难,定居地扩展到建溪、富屯溪流域、闽江下游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晋江流域。 这一批人带来上古汉语,是闽南话形成的基础。 中唐诗人张籍在《永嘉行》中说“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就是反映当时从汉到西晋,洛阳为京都,南下汉人带来河洛官话的实际情况。 最近晋江发现唐以前的16座古墓,分为四片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分别位于霞福村口、浯潭土窟、池店村、欧祠山,经考证,其中属东晋南朝时期的有15座,隋朝一座,东晋南朝的墓葬至今已有1500多年,这就是“晋人沿江而居”最重要的实物佐证。 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据《漳州府志》记载,因泉潮间“蛮獠啸乱”,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政奉朝庭之命,南下“征蛮”,偏裨将领132员从焉,镇绥安(今漳浦县),陈政兄陈敏嗣后又率58姓入闽相助,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率领其众“勘定蛮乱”,奉命世镇漳州,遂屯师不旋,自此开始在漳州一带屯垦、开发,他们带来7世纪的中州话,对闽南方言发生影响,使闽南方言又有新的发展。 从东晋南迁到这时,其间经历了300多年,中原汉语所带来的两次影响,必然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以后漳州音及泉州音的差异上。 第三次是唐末,当时中国又陷入封建割据状态,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潮及其弟王审知乘乱起兵,带来大批人马南下入闽,占据福建全境。 王潮被策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 公元926年,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立闽国称帝,这批人带来10世纪的中州话,使闽南方言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后1000多年间,闽南人民在共同的地域过着共同的社会生活,闽南方言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变化。 总之,我认为闽南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化,中原汉人的迁徙,加上闽地山川阻隔,长期与外地交流少所形成的语言地域差异。 不可否认,早期原住闽越人在被汉人同化的过程中,极少量的闽越族底层语,也残留在闽南方言中,但汉语无疑是占据主要地位,从而使闽南方言成为汉语方言的一支。 (二)闽南方言的代表点及其分区: 闽南方言的代表点是经历过历史变动的。 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据唐书记载,泉州府在唐代开元年间就拥有五万多户人家,是当时全省六个州府中人口最多的一个(福州府三万多户,建宁府二万多户,其他延平、汀州、漳州都不上万户)。 宋元之后,泉州港成为全国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之一,地方经济十分繁荣。 泉州话一直对全区方言有影响。 清嘉庆年间,黄谦据泉州话所编的韵书《汇音妙悟》,是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 后来漳州谢秀岚编的韵书《雅俗通十五音》、《渡江书》(出处和编者不详)都是从它演化而来的。 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和古老的曲艺——南曲。 至今还以泉州音为标准音。 应该说,直到19世纪,泉州还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代以后,泉州港海外交通日渐衰落,漳州月港(今海澄)曾一度成了闽南对外贸易的商业中心。 但不久又被新兴的厦门港所代替。 厦门原是闽南漳、泉港口间的一个小岛,面积131平方公里(包括鼓浪屿)。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寨,置“中右所”,城门“厦门”。 明末清初,郑成功把厦门、金门作为抗清复台的根据地,为表达他忠于朱明王朝,改厦门为思明州。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废思明州,恢复厦门旧名。 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此后,厦门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对外交通的大港。 1912年4月,厦门从同安县分出来,建立思明县,民国24年(1935年)厦门设市、正式成立厦门市政府。 此后,移居岛内的既有说泉州腔的五县人,也有说漳州腔的7县人,逐渐地两种口音混合成了厦门腔。 传到台湾去的也是这种口音。 厦门兴起后出现的这种带有泉州腔和漳州腔混和性质的厦门口音,成了闽南各地最容易接受、最有代表性的话。 1981年,厦门市成为经济特区后,行政区划再作调整。 现在厦门市辖有厦门岛上的思明区、开元区、湖里区,鼓浪屿岛上的鼓浪屿区,以及厦门岛外的杏林区、集美区、海沧经济开发区以及同安区。 以上所指的最有代表性的厦门话是指厦门岛和鼓浪屿岛内的老市区所通行的方言。 除此以外,在西部龙岩、漳平一带由于受客家话的影响,也形成了另一种口音。 这样,闽南方言可分为如下四区: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2市、县。 泉州话区:泉州、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石狮9市、县。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10市、县。 龙岩话区:龙岩、漳平(包括旧宁洋)。 以上四区可称为本土闽南话,使用人口约1500万。 (三)闽南方言的流播: 闽南方言,除闽南地区外,还流播到省内外、海内外,其使用人数之多和范围之广在诸汉语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 在省内,除闽南地区外,其他地区都有闽南话的分布。 较为集中的是闽东沿海的霞浦、福鼎、宁德一带数十万人。 加上从福鼎向浙南延伸部分——苍南、平阳、玉环、洞头等地区亦有百余万人。大田城关、莆田、永安、沙县、尤溪、南平、浦城等市县若干自然村也有讲闽南话的。 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郑芝龙等开发台湾,招募不少龙溪、海澄、泉州等地的人,到台湾屯垦定居。 郑成功于1661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又带了大批闽南人移垦台湾。 至今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音和泉州音的闽南话。 多数人的口音近于厦门腔。 使用人口近2000万人,超过闽南本土的人口。 宋元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大量的闽南人沿着东海岸南迁,定居于粤琼两省。 大片的包括3片:广东东部以汕头话为代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揭西;粤西以海康话为代表的雷州半岛7个市、县: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吴川、电白;海南省以文昌话为代表的18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亨、琼中、临高、儋县。 由于他们迁去的年代较久,和当地人民频繁接触中受了当地方言的影响,所以他们的闽南话和本土的闽南话有了较大的距离。 在内陆其他省区也可发现一些闽南方言岛,如江苏宜兴、江西上饶、广西平南以及四川等地,人口不多,但变异很大。 流播到境外的闽南话除港澳数十万人之外,主要是东南亚各国。 由于闽南人多地少,不少生活无着的闽南人不得不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在海外建立新的家园。 唐宋之后,闽南人就开始陆续向海外移民。 闽南华裔比较集中的地区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其次是越南、东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印度、锡兰等。 在东南亚华人社区中,闽南方言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大约也有1500万。 他们在海外除使用居住国的语言,和当地人民友好共处、互相交流外,大多数至今还把闽南话做为日常使用的语言。 二、闽南方言内部主要差异 (一)厦门、泉州、漳州语音的主要差异: 厦门、泉州、漳州的闽南话尽管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交流不存在困难,可以互通有无,但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三种口音中,泉州音和漳州音差别较大,而厦门恰好介于两者之间。从声韵系统看,厦门音比较接近泉州音,从声调系统看,厦门音和漳州音较接近(为了描写方便,以下皆用国际音标)。 1.声母: 厦门、泉州、漳州的声母基本上符合传统韵书所说的十五音系统,即柳(l)、边(p)、求(k)、气(k‘)、地(t)、颇(p‘)、他(t‘)、曾(ts)、入(dz)、时(s)、英(∅)、门(b)、语(g)、出(ts‘)、喜(h)。 只是古泥、来、日三母的读法,厦门、泉州及其所辖地区大部分三母不分,大多数字混入十五音柳母,即l声母,而漳州及漳州所辖地区,泥、来母字大多数读l,日母字大多数读dz-,但华安话在细音条件下大多读g-。如:
2.韵母(从中古音《广韵》十六摄出发进行比较) (1)果摄合口一等见系多数字文读音,泉州ɔ,厦门、漳州为o,白读音泉州为ə,厦门为e,漳州为ue。 如:
(2)假摄开口二等白读音,厦门、泉州读e,漳州读ε。 如: | 爬 | 马 | 茶 | 渣 | 纱 | 家 | 牙 | 虾 | 厦、泉 漳州 | pe2 pɛ2 | be3 bɛ3 | de2 dɛ2 | tse1 tsɛ1 | se1 sɛ1 | ke1 kɛ1 | ge2 gɛ2 | he2 hɛ2 |
(3)遇摄合口三等鱼韵(庄组除外)多数字,厦门读u,泉州读ɯ,漳州读i。 如:
(4)蟹摄开口二等佳韵(庄组除外)一些字和四等齐韵部分字,厦门、泉州读ue,漳州读e。如: | 稗 | 头 | 蟹 | 街 | 批 | 底 | 洗 | 溪 | 厦门 泉州 漳州 | p‘ue6 p‘ue5 p‘e6 | bue3 bue3 be3 | hue6 hue4 he6 | kue1 kue1 ke1 | p‘ue1 p‘ue1 p‘e1 | tue3 tue3 te3 | sue3 sue3 se3 | k‘ue1 k‘ue1 k‘e1 |
蟹摄开口一、二等少数字白读,厦门、漳州读e,泉州读ə。如:
蟹摄开口祭韵字(见系除外),厦门、泉州大多数读e,漳州读i。如:
蟹摄合口一等灰韵唇音和合口三等祭韵精、庄组部分字,厦门读e,泉州读ə,漳州读ue。如: | 赔 | 倍 | 胚 | 灰 | 岁 | 税 | 夏门 泉州 漳州 | pe2 pə2 pue3 | pe6 pə4 pue6 | p‘e1 p‘ə1 p‘ue1 | he1 hə1 hue1 | he5 hə5 hue5 | se5 sə5 sue5 |
(5)止摄开口三等支韵帮组,合口三等精、章组的大部分字,厦门读e,泉州读ə,漳州读ue。如:
止摄开口三等精、庄组多数字文读音厦门、漳州读u,泉州读ɯ。如:
(6)效摄开口一等多数字泉州文读ɔ,厦门、漳州读o。 如:
(7)流摄开口一等多数字,泉州文读io,厦门、漳州读ɔ。 如:
(8)咸摄个别字读音不同,如店:厦、漳读tiam5,泉读tu5,狭:厦、泉读ueʔ8,漳州读eʔ8等。 (9)深摄有几个字,三地读音不同。如:
(10)山摄开口二、四等部分字白读音,厦门读iɳ、漳州有an、iɳ两读,泉州读u。 如:
山摄合口一、三等阳声韵大部分字的白读音,厦门、泉州读ɳ,漳州读u 。如:
山摄合口三等入声韵部分字白读音,厦门读eʔ,漳州有的读eʔ,有的读ueʔ,泉州读ʔ。 如:
(11)臻摄开口一等、三等阳声韵见系下大部分字,厦门、泉州读un,永春、安溪、德化读ən(泉州老年人也读ən),漳州读in。 如:
臻摄和宕摄合口一、三等阳声韵的少数字,厦门、泉州读ɳ,漳州读u。 如:
(12)宕摄开口三等阳韵(除庄组声母外)文读音厦门、泉州读iɔɳ、漳州读iaɳ。 白读音厦门、泉州读iū,漳州读i 。 如:
其相应的入声字文读音厦门、泉州读iɔk,漳州读iak。如:
(13)江摄有几个字的白读音三地不同:
(14)曾摄开口一等登韵部分字厦门、漳州文读iɳ,泉州əɳ。如:
曾摄开口一、三等入声韵(德、职韵)文读音厦门、漳州读ik,泉州读iak。如:
(15)梗摄开口二等庚、耕韵某些字,厦门、漳州文读iɳ,泉州əɳ。如:
梗摄开口二、三等部分字,厦门、泉州白读,漳州 。如:
梗摄入声韵大多数字,厦门、漳州读ik,泉州读iak。如:
梗摄开口二等陌、麦两韵,厦门、泉州白读多数读eʔ,漳州读ʔ。如:
(16)通摄合口三等屋、烛两韵(帮、端组除外)多数白读音厦门、漳州读ik,泉州读iak。如:
3.声调 厦门、泉州、漳州虽然都是七个声调,但具体调类和调值有些差异。现将古四声与三地调类、调值对比分析如下:
泉州的阴平调值33、阳上调值22、声调高低很接近,年轻人已很难分辨,阳上调将逐渐消失,可能读同阴平。 (二)厦门与龙岩话语音主要差异: 1.声母: (1)中古知、彻、澄母,厦门基本上读为t、t‘,而龙岩有读同中古端组字t、t‘的,也有不少读同中古精、庄,章组ts、ts‘的。如:
(2)中古並、定、从、群等母,厦门多数字读为不送气,而龙岩多数读为送气。如:
(3)中古云、以母,厦门大都读零声母,而龙岩多数读为g声母。如:
2.韵母 (1)中古开口二等韵中牙喉音字,厦门读洪音,龙岩有的已读为细音。如:
(2)中古三等韵中知章组,厦门读为细音,龙岩文读音不读细音,而读洪音。如:
(3)龙岩只有-p、-t、-k三个入声韵尾,没有喉塞韵尾-ʔ,厦门四套齐全,厦门白读-ʔ尾的字,龙岩大多数为舒声韵。 如:
(4)厦门没有摄口呼韵母,龙岩有iua、iuā韵,实际上近似摄口呼,所管的字很少。如:
3.声调 龙岩话有8个声调,古平上去入四声基本上按古声母清浊各分阴阳两类。古阳去分别读为阴平、阳上、阴去,保留阳去本调的字数不多。古阴入白读同阳去,古阳入白读同阳上。与厦门声调对比见下表:龙岩话、厦门话声调对比表 龙 岩 | 1. 阴平 334 | 2. 阳平 11 | 3. 阴上 21 | 4.阳上 41 | 6.阳去 35 | 5. 阴去 213 | 7. 阴入 5 | 8. 阳入 32 | 厦 门 | 阴平 44 | 阳去 22 | 阳平 24 | 阴上 53 | 阳入 4 | 阳去 22 | 阴入 32 | 阴去 21 | 阳去 22 | 阴入 32 | 阳入 4 | 例 宇 | 巴 东 丁 肤 基 招 坚 终 秧 | 画 话 贺 号 卖 馅 饿 皂 利 刀 | 旗 曹 胡 孩 嫌 亭 船 铜 扬 | 己 虎 少 饱 顶 海 党 养 准 | 舌 白 席 食 学 月 薄 镯 | 户 罢 座 赵 定 动 健 份 | 巨 护 卧 导 | 铁 插 赤 约 伯 索 隔 | 富 做 句 寸 见 众 欠 映 | 汗 面 问 难 患~ 利 ~益 | 搭 帖 得 骨 作 结 督 尺 | 缚 直 独 族 服 石 局 粒 |
(三)个别点语音与厦门主要差异: 1.声母: 今厦门读为ts‘声母的字,在漳浦县及惠安县的崇武镇读为擦音s-。如:
2.韵母: 厦门漳州泉州读音与下列各点特殊读音对比:闽南方言个别点韵母特点表 

3.声调: 永春阳入调文读音的调值是短的44,韵尾仍保留-p、-t、-k,其白读音喉塞尾-ʔ正在弱化,调值读为高平调55,衍变比较模糊,但仍短促,跟其他各调调值不同,成为一个独立的调类,我们暂称它为短入调。 如踏ta55、舌tsi55、学o55、 合ha55、物bɳ55、白pe55、俗sio55、宅t‘e55等。 三、闽南方言的主要特点: (一)语音方面: 1.保留“古无轻唇”。中古和普通话读为轻唇音f,在上古读为p、p‘,闽南话的白读音也保留此现象。如饭、飞、肥、富、浮、蜂、放等。 2.保留“古无舌上”。中古的舌上音在上古读为舌头音,这叫古无舌上。 这些舌上音普通话读为卷舌音ʦ、ʦ‘,闽南方言读为舌头音t、t‘。如长、郑、陈、茶、虫、中、抽、直、池等。 3.保留上古云母归匣母的特点。中古云母在上古与匣母同音,今闽南话云母字白读有的读为h,如雨、雄、远、云、暀(hɔɳ3)等。 4.保留中古四等韵有的读洪音的特点。中古四等韵在上古读为洪音,闽南方言有的白读音仍保留洪音。如殿前(地名)tāi5tsāi2、莲花(地名)lāi2 hue1、西sai1、婿sai5等。 5.中古果假遇蟹止效流七摄,闽南方言今文白读一般为口元音,但也有一些字读为鼻化音或鼻韵母的。 如鼻p6、火 3、摸 1、墓 6等;中古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九摄阳声韵,文读都是鼻音韵尾。咸深两摄收-m尾,如贪、三、店、林、心、金等;臻山两摄收-n尾,如信、真、安、产、便等;宕江曾梗通五摄收-ɳ尾,如唐、阳、江、讲、登、证、庚、清、静、东、钟等。其白读是鼻音韵尾或鼻化音,但有个别读为口元音,如相sio1、长tio2-泰(地名)、丈-夫(男人)ta6等。 6. 中古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九摄入声韵,在闽南方言仍读入声韵。咸深收-p尾,如立、习、急、答、合、业等;山臻收-t尾,如笔、七、八、铁、发、夺等;宕江曾梗通收-k尾,如博、托、约、剥、学、德、忆、革、历、益、木、独、福等。 它们的白读音,大多读为喉塞音 ,如合、铁、食、约、甲、鸭等。 7.有入声调,根据声母的清浊分为阴入和阳入,读成短促调,就象古人对入声的描写那样:“入声短促急收藏”。如忽hut7、核hut8、压ap7、匣ap8、福 7、服 8、接tsiʔ7、舌tsiʔ8。 8.大多数字音有文白异读,文白异读层次多,有的可用文白读音的不同区别词义。如大寒tai6 han2(节气名)、tua6 kuā2(非常冷),丈夫 hu1(丈夫)、ta6pɔ1(男人),大家tai6 ka1(专家)、ta6 ke1(婆婆);有的同一个字的文白读音可构词。如倚倚 (动词。依靠),拍拍 (动宾。打拍),敢敢kam3 ka3(副词。岂敢),接接接接tsiʔ7 tsiʔ7 tsiap7 tsiap7(比喻拉拉扯扯)等。 (二)词汇方面: 1.闽南方言沿用了一批古汉语词汇。详见《词典》,此不赘述。 2.单音节词较多。闽南方言的许多单音节到了普通话,要用双音节词表示。如
桌(桌子) | 阔(宽阔) | 文(文章) | 本(本子、本钱) | 消(消化) | 位(位置、座位) | 尾(尾巴) | 爽(爽快) | 补(弥补、补品) | 缘(缘分) | 鼻(鼻涕) | 安(安装) |
3.吸收了一些外来词:闽南人旧称“洋人”为“番仔”huan1a3,所以常用“番”冠於外国输入的物品名称前。如番仔油(洋油、煤油)、番仔火(洋火、火柴)、番仔楼(洋楼)、番仔饼(饼干)、番仔灰(洋灰、水泥)、番仔裙(连衣裙)、番薯(地瓜)、番仔番薯(马铃薯)等,以后“番”字扩展到指海外有关系的事或人。把南洋称“番爿”,把出洋称为“过番”,把华侨称为“番客”等这类是属外来概念的方言词,它的构词方式和材料是闽南话所固有的,不是外来词。 所谓外来词是由外国语转译的词语。如: (1)来自英语的: 水套sui3 t‘o5 (sweater:卫生衣、绒衣) 委琐ui3 so3 (whistle:原指唢子、今多指裁判) 啮拗giat7 au3(get out:开除、淘汰) 色牙sik7 ga2(cigar:雪茄烟) 龟里ku1 li3 (coolie:出卖力气干重活的人。汉语译成苦力) 巴仙pa1 sian1(percent:百分之一。如“十巴仙”指百分之十) 奥屎au5sai3(out side:球出界) 術sut8 (shoot:投掷,篮球术语,如“術落去”指投进去) 摩托甲bɔ-2t‘ɔk7kaʔ(motor car:摩托车) 苒liam3 (jam:果子酱) 锦gim3 (game:量词,一锦指一局,用于乒乓球等) 芝居力tsi1 ku1 lat8 (chocolate:巧克力) 珍tin1(tin:量词,指罐、桶,如一珍饼干)。 抛p‘a1(park:本指停靠站,闽南语引申为车停下搁着) 躼lɔɳ3(long:高,指身材) (2)来自马来语、印尼语的。如: 洞葛t;6;ɳ6kat7 (toeng kat:西式手杖) 峇厘ba6 li(bali:原指上等客仓,今泛指供旅客住的房间。如“食公司睏峇厘“意指吃、住都是公家的。) 纱笼sa1lɔɳ3(sarong:东南亚一带的人穿的用长布裹住身体的服装) 巴刹pa1 sat7(pasar:市场) 招瓢tsiau1 p‘io2 (chiapio:有帽沿的礼帽。如“穿西装,戴招瓢”指象洋人的打扮) 咖喱ka1 li3(kari:一种调味品,加喱粉) 老君lo3 kun1(lokun:医生) 实叻坡sit8 lat8 p‘o1(sitlatpura:新加坡) 槟榔pin1lɳ2(pinnang:热带果实) 榴梿liu2 lian2(durian:热带果实) 加页ka1 iaʔ8(kaya:椰子酱) 罗黐lo2 t‘i1(roti:面包、餅干) 刹巴堵sat7 pa1 tu3(spatu:皮鞋) 亞鉛 a1 ian2(ayan:白铁) 峇峇ba6 ba6(baba:指马来化的华族男性。现泛指南洋出身的华裔) 浪邦lɔɳ6paɳ1(longpang:暂寄食于人,并帮助人家做些事) 多郎to1lɔɳ2(tolong:请求饶恕) 交寅kau1 in2 (kauwin:结婚) 私甲su1 kaʔ7(suka:合意、中意、喜欢) 阿甲a1 gaʔ7(agak:估计) 尖薄tsiam1 poʔ8(champur:来往;交往) 盾tun3(ton:印尼币单位) 镭lui1(duit:旧指铜元,今泛指金钱) 咖喱啰ka1li3 lo2(galo:吵闹,纠缠不休) (3)来自法语的:如雪文sat7 bun2(savon)、基罗ki1lo2(kilo:指千克,就是一公斤) (4)来自荷兰语的:如甲kaʔ7(kop:台湾量地之名,一甲等于11.3亩左右)。 有时,在音译借词的基础上另加一表意的方言语素构成的,也可称为半译词。 来自英语的,如: 极仔kik8 a3 (cake+仔:奶油蛋糕) 撇仔piat7a3(plate+仔:碟子) 马擎仔bā3kiŋ5a3(machine+仔:缝纫机) 嘜头bak8 t‘au2 (mark+头:商标) 来自马来语、印尼语的,如: 五骸记gɔ6k‘a1ki5(kaki:马来语指英尺、脚。按南洋的习惯,骑楼需五英尺。用五+kaki) 谢哥米sia6 ko1 bi3(sago+米:西谷米) 马打仔bata3 a3(mata+仔:指警察) 拾扳仔sip8 pan1a3(sepitan+仔:扳手的一种) 还有一些日语借词,如便当pian6tɔɳ1(饭盒)、便所pian6 sɔ3(厕所)、料理liau6 li3等。台湾闽南话的日语借词可能比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厦门是特区,闽南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舶来品增多,旧的外来词因使用频率减少会逐渐消失,新的外来词因舶来品增多而不断增加。 4. 同素异序词: 有些方言词,语素和普通话相同,顺序和普通话相反。如: 花菜—菜花 日历—历日 嫌弃—弃嫌 球赛—赛球 前头—头前 饲养—养饲 热闹—闹热 药膏—膏药 长久—久长 产业—业产 季节—节季 胆小—小胆 台风—风台 拖鞋—鞋拖 癖性—性癖 便利—利便 客人—人客 健康—康健 表动物雌雄的名词,大多如此,只是个别语素略有不同。如: 鸡母(母鸡) 鸡角(公鸡) 狗母(母狗) 狗公(公狗) 猪母(母猪) 羊母(母羊) 5.双声叠韵词: 闽南方言双声叠韵词不少,以下仅举几例: (1)双声词:
杜定tɔ6 tiɳ6(蜥蜴) | 轰埃iɳ1ia1(灰尘) | 分系hun1 he6(议论) | 品棒p'in3p'ɔɳ3(吹嘘) | 飘撇p‘iau1 p‘iat7(漂亮) | 系项he6haɳ6(头绪) | 顺世sun6 sua5(趁势、顺便) | 称采ts‘in5 ts‘ai3(随便) | 秋清ts‘iu1 ts‘in5(凉快) | 弯斡uan1 uat7 (弯曲) |
(2)叠韵词:
幼秀iu5 siu5(气质文雅) | 应信in5 sin5 (索性) | 惜略sioʔ7 lioʔ8(爱惜) | 立捷liap8 tsiap8(敏捷) | 拢总lɔɳ3t 3(一共) | 滥糁lam6 sam3(随便、胡乱) | 尖tsiam1 liam3(刻薄、苛刻) | 滚捘kun3 tsun6(挣扎) | 廉檐li2 tsi2(屋檐) | 咍腮hai1 sai1(喝斥) |
由于篇幅有限,语法方面特点此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