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机构
门诊机构是不设病床的接待诊治伤病员和开展一定的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疗预防单位。门诊机构分为独立的和附设在医院内的二种; 又分为综合性、专科性两类。结核病、皮肤病、眼病、口腔病等防治所的门诊部属于专科性门诊机构。工厂、机关、学校保健站(室),不设病床的农村卫生院、街道卫生院、联合诊所等均属于门诊机构的范畴。独立的门诊机构都和相应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有业务指导、转诊关系,以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
门诊机构的性质 综合性门诊部是由早期类似药房的门诊所发展而来的多科性门诊机构。门诊机构的工作最富有群众性和普及性。绝大多数病人首先就诊于门诊机构,急症、危重病人首先在急诊室进行紧急抢救处理后,再根据病情收入病房或留急诊室观察治疗,很多健康的人到门诊机构来进行全面的或专科的健康检查,是为了及早发现疾病以进行防治。门诊机构是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前哨阵地。
门诊机构的任务
❶对各科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及预防。门诊工作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疾病有重要作用。
❷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
❸进行卫生防疫、卫生宣传教育、健康检查、预防保健,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开展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工作。
❹进行急诊和急救医疗服务。
门诊机构的组织管理 门诊机构的组织、规模及科室设置,因所担负的任务和条件而有所不同。门诊部一般包括各临床医疗科室、医疗技术科室、挂号室、注射室、治疗室和手术室等。门诊部主任负责领导门诊工作。(分工负责门诊工作的业务副院长可兼任门诊部主任)。医院各临床医疗科室、医疗技术科室都设有本科的门诊室,住院病人较少的科室则以门诊工作为主。医院的医疗技术科室可以同时为门诊和住院病人服务。门诊部的科别应比住院部齐全,保证配备和及时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扩大诊断、治疗项目,使门诊成为医疗、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场所。
医院门诊部的业务科室接受双重领导,门诊工作受门诊部主任领导,专业技术受科室主任领导。各科室主任要重视门、急诊工作,在本科室担任门、急诊的医师中安排一名责任心强、医疗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医师担任本科门、急诊组长。门诊部主任要定期召开各科室组长会议,讨论、检查、改进、提高各科门、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各科门、急诊医师要相对稳定,门诊次数少的专科门诊医师则可以同时兼顾门诊和病房医疗工作。
门诊部设护士长领导门、急诊护理工作。应选拔政治思想好、技术熟练的护士参加门、急诊工作,尽可能长期固定,以利于培养熟练的门、急诊护士。
门诊机构的布局 门诊机构的布局应适应各专业特点的要求(如病员行动不便的骨科应设在门诊机构底层),以方便病人就医。有传染性的科室应分区设置,以防止交叉感染。较大的门诊部应有候诊大厅,各诊疗科室另有自己的候诊室。候诊室的面积应根据集中候诊最多的人次,或按全日门诊人次数的30%设计。成年人和儿童候诊室应分开。候诊室应保持清洁和安静的环境,有足够的舒适的候诊椅。候诊室是进行病人候诊教育最适宜的场所,应有良好的卫生宣传教育布置。
诊察室布置应简单、安静,分隔为小间,每间每次接诊一、两名病人为宜。有些门诊科室还要有隔离诊察室、特殊检查室(如眼科视力检查室,内窥镜检查室等)。
门诊挂号 要使门诊部的工作合理化,提高门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从正确地组织挂号工作着手。良好的挂号制度,可以合理地调度安排患者,减少患者等候挂号及候诊时间,保持门诊各环节有条不紊。挂号处工作分为问询服务、挂号及门诊病史统计。
(1) 问询服务: 问询解答工作有口头解答、通告解答及书面解答等几种。要做好通告解答,编制各种明晰的指南,包括各科诊疗时间、诊疗规则、挂号手续及其他知识,设立门诊部各科室的指路牌,使病人不问即知。问询服务台要主动为病人服务,协助老、弱、残或无人陪伴的病人,解决门诊中的有关困难。问询服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医学知识(最好受过中等医学教育),以利于指导病员就诊。
(2) 挂号工作: 国内门诊部除传染病、肺结核病等科,一般采用集中挂号的方式,使用统一的门诊病历卡。初诊病人应填写门诊病历卡及索引卡,初、复诊病人挂号后,领取印有不同时间(如上午8时~9时、9时~10时、10时~11时、11时~12时等)的就诊券,然后按规定时间到各科室门诊候诊室就诊,避免候诊时间长而拥挤的现象。
预约挂号:病人看完门诊后,由医师根据需要,发给预约券,确定下次复诊日期、时间、挂预约门诊号,按时前来就诊。医疗合同单位可以集体预约挂号。
负责地段保健工作的基层医院或门诊部,尚可按地段挂号和保管门诊病历卡。挂钩工厂单位及医院转诊来的病员,应设立单独窗口挂号,并应由经验较丰富的医师诊治转诊病人。初、复诊病员挂号券应用不同颜色区分,以便医师诊病时注意掌握。
初、复诊应有明确的概念。任何一种急性病,第一次来门诊部就诊时为初诊,应计算一例新病例,下次续诊时为复诊。同一病人患另一种疾病就诊时,应重新作为另一新病例的初诊。慢性病患者,无论何时发病,在本年度第一次来门诊就诊时均为初诊,以后在本年度内来门诊部诊治时,不论多少次数,均以复诊计算。如能按照上述初、复诊的概念挂号,可以将初诊挂号和门诊新病例登记结合起来。有困难时,可由各科门诊护士根据回收门诊病史的医师诊断,进行新病例登记上报。
(3) 门、急诊统计: 见“医疗工作统计”条。
门诊接诊 各科门诊时间,应根据便利病人就医,按照地段、季节、服务对象、病人就诊规律等作出具体安排。可根据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门诊病人就诊的“高低峰”,适当增减调配门诊医务力量,中午尽可能实行连续门诊,尽量缩短病人候诊时间。
初、复诊病人的门诊时间,尽可能分开。初诊病人在前一部分时间诊治,复诊病人可通过预约挂号等方式安排在后一部分时间诊治。初诊病人病情较重,需要及早得到诊治。初诊病人中如有传染病患者,可先予就诊,作好消毒隔离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如初、复诊门诊时间不能分先后时,应安排有经验的医师接诊初诊病人,同时要做好预检工作。
门诊医师的数量,要根据门诊工作需要量及门诊医师工作量进行安排。
医师对病员要尽快作出诊断,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应尽量做到复诊病员由初诊医师连续诊疗,实行门诊医师一贯制。
对慢性疾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可以开设专科或专病门诊,结合科研和教学工作,分类分批集中进行门诊防治观察,由有专长的医师负责,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复诊次数。
主任医师要经常检查本科门诊工作质量,定期参加门诊,解决疑难病症。门诊病人经三次门诊不能确诊者,应请上级医师会诊;如诊疗仍有困难,应提交本科门诊讨论或组织会诊。建立门诊疑难病例定期讨论会制度,不断提高门诊医疗质量。
做好门诊部的卫生防疫工作,防止门诊部成为传染病传播的场所。在门、急诊病人挂号之前,应尽量做好传染病的预检工作。传染病流行期间,更要普遍实行预检制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送往隔离诊察室或单独诊治,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小儿科、内科尤其需要严格实行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科、肺结核病科应有单独的挂号室、候诊室、治疗室、诊察室、取药处、收费处,必要时厕所也应与其他病人严格分开。
儿科门诊中急性病多,传染病多,儿童抵抗力弱,必须与其他各成人科分开挂号,应有单独的诊察室、隔离室及治疗室。为防止交叉感染,儿科门诊必须建立预检制度,发现传染病或传染病疑似患儿,应及时送往不同病种的隔离诊察室就诊。传染病患儿与普通病儿门诊出入口路线应分开。
在门诊候诊等各个环节中,应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药品划价、记帐、收费可安排在同一窗口,并与取药窗口相连接,内部互相紧密联系,简化各种手续,缩短病员等候时间。需要连续注射、理疗者,可以发给治疗登记证,不必每次挂号。
急诊与急救 各医院门诊部都要设急诊室,实行二十四小时应诊。要安排政治思想好,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医师和护士担任急诊工作。急诊医师多的科室,应有一名经验较丰富的医师主持该科急诊。急诊任务重的医院,应有一名门诊部副主任担任急诊室的负责人,并在急诊医师中选配一名具有医疗工作及组织工作经验的医师参加急诊室的领导;或将急诊室组建成急诊科,配备有经验的医师担任正副主任,领导急诊科工作,以提高急诊的业务水平。对介乎几个科之间、一时诊断不明的病员,要做好协调会诊抢救工作,对这类病员,有关科要主动协作,不得推诿。
医院急诊室应靠近住院部主楼出入口处,以便于院内有关科室迅速参加抢救工作。急诊室宜有单独的抢救室、化验室、手术室等,药房、放射科等应设在急诊室附近,力求快速高效。
根据各科的需要,急诊室应将最好的、必需的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配备齐全,随时检查补充,保证完备、有效、实用。
急诊室要设一定数量的观察床位,对观察病人建立正式的医嘱和观察记录。观察病人多时,应配备专职的医师、护士,早、中、晚三班二十四小时都有专人值班。凡可能在转院途中死亡的病人,一般不应转院。
急诊室与入院处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床位使用情况,以保证危重病人优先住院抢救治疗。经常保持急诊室的卫生清洁状况,注意传染病的隔离及消毒工作。
急诊室平时应对常见急症、重危病症,制定急诊方案,包括急救设施、药品、急诊的具体措施、人员组织分工等。对常见的急症、重病(如昏迷、高热、休克、急腹症、心脏急症、中毒等),应制订有效的抢救常规,平时多加训练,掌握熟练的抢救理论与技能。平时应作好大批伤病员来院或到现场抢救伤病员的组织训练,做到有备无患,临事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