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松江清真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松江清真寺亦称“白鹤寺”。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上海松江县缸甏巷。相传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松江府达鲁花赤纳速剌丁创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历永乐、万历及清顺治、康熙、嘉庆、道光诸朝多次重修扩建。明时有“真教寺”之称。寺前大照壁嵌题“清妙元真”草篆。正门额镌以双龙戏珠碑碣,砖雕精致。寺内甬道两侧龙墙蜿蜒,作飞天腾升状。宣礼楼反窑殿重檐十字脊,穹形圆顶,系元代遗物。礼拜殿木结构,为明代厅堂建筑,右墙嵌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真教寺碑记》。寺院西南隅为墓园,俗称“回回坟”,有元明清诸朝氏。吐蕃王朝的缔造者。七世纪初叶, 继其父*囊日论赞为赞普, 先后兼并青藏高原诸族、部,定都逻些 (今西藏拉萨),发展生产,创文字,定法律,立官制、军制,建立以赞普为中心的集权的奴隶穆斯林的故冢多座。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赞干布 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伊斯兰教寺院。在上海松江县松江镇缸甏行。元至正年间 (1341—1368) 蒙古人纳速刺丁创建。明、清两代几经修葺和扩建。又名真教寺。寺门北向,前有照壁上嵌“清妙元真” 四字。入门,内照壁上书“清真寺” 三字。经甬道,过二门,西侧是邦克楼,东侧是礼拜殿。邦克楼和窑殿系元代遗构,砖结构重檐十字脊,内室以迭涩法组成穹窿形圆顶,为阿拉伯 “拱拜尔”式建筑。礼殿为明代木构厅堂式建筑,殿壁原刻有金色《古兰经》经文。礼拜殿南北为水房和讲经堂。寺内尚存有明、清碑刻题记。还有元代达鲁花赤故冢。该寺为国内现存较早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清真寺。 ☚ 艾提尕清真寺 怀圣寺 ☛ 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位于城厢镇中山中路缸甏巷。原名真教寺,又名云间白鹤寺。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明洪武、永乐年间重修、扩建,清亦多次修葺,故部分厅堂建筑具明清风貌。1954年后一再修缮,使古寺建筑、文物、古墓和百年苍松、黄杨、金银桂等珍贵花木保存较好。寺门北向,与一般东向格局不同。前列照壁,正中横书“清妙原真”。入门有内照壁,竖书“清真寺”。沿甬道前行数步,西侧墙下有元代地方长官纳速拉丁墓。前行过二门,东侧龙墙外是回族墓园,西侧为邦克楼。邦克楼对面为礼拜殿。礼拜殿后为窑殿。窑殿深处为祭坛、壁龛,拱门顶部饰以金制《古兰经》文浮雕。如此汉式与阿拉伯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古寺,全国仅该寺与杭州凤凰寺两例。寺中还有水房(浴室)、配房(厢房),并保存清康熙、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多方碑刻。 ☚ 醉白池 方塔园 ☛ 松江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原名真教寺,又名云间白鹤寺。位于上海市松江县松江镇缸甏巷。创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 (一说始建于明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历永乐、万历、清顺治、康熙、嘉庆、道光等朝多次重修扩建。寺大门北向,寺前列照壁,嵌刻“清妙元真”四个砖雕大字。大门前置栅栏门,乃元代遗物,门额上有“敕建”二字,镌以双龙戏珠的碑碣,砖雕细致。入寺门悬有“开天古教”匾额一方。寺内甬道两侧,龙墙蜿蜒,作飞天腾升之状。整个寺由窑殿、礼拜殿、南北经堂、古墓、浴室、邦克楼组成。主体仍为原来结构。其中邦克楼、窑殿(乃元代之遗物)全系砖结构,重檐十字脊、内室以叠涩组成穹形圆顶、为阿拉伯“拱拜尔”式建筑。整个外形玲珑秀挺。礼拜殿面阔三间,木质结构为明代厅堂形式,基础为月梁均有明代特征,殿宇巍峨,古朴雄伟。寺西南为墓园,右墙嵌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真教寺碑记》,俗称“回回坟”。有元、明、清穆斯林故冢多座。此寺乃上海地区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