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防洪
湘江由南向北将城区分为东、西两片,市区地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倾斜,属于长衡丘陵盆地进入湖区的边缘地带。城区东北部及沿湘江、浏阳河两岸地面平均高程31米,最低点28.8米,低于常年洪水位。新发展的城区绝大部分在城东低平处,在湘江、浏阳河高洪水位以下。市区堤防总长101.1公里(其中混凝土或砌石防洪墙长6.5公里),堤顶现有高程约36.7米,可安全下泄湘江洪水18000立方米每秒(约10~15年一遇洪水)。由于湘江河床和洞庭湖泥沙淤积,以及人为洪障增多,使湘江下游的泄洪能力降低,加之市区下水道与外江相通,堤防未封闭,低洼地区街道几乎年年受淹。在1949~1992年的44年中,有38年成灾。其中湘江长沙站洪水位1954年为35.75米,1976年为36.09米,1992年为35.57米,灾情较重。规划的防洪标准,市中心区要逐步提高到防100年一遇洪水。除培修加固改造老堤外,新修8段堤防,并封堵缺口以形成城区防洪封闭圈,8段堤防总长约10公里。还需清除洪道阻水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