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锣鼓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锣鼓书 锣鼓书说唱曲艺。由上海郊县农村中的“太卜”发展而成。“太卜”是一种迷信活动,在结束时用“太卜调”说唱故事。“太卜”。亦称“太保”,所以又称“太保书。”由专业艺人演出后,改名为锣鼓书,或镗锣书。锣鼓书流行于上海川沙、南汇一带,为“东乡调”; 流行于松江、清浦一带,为“西乡调”。主要区别是语音不同,唱腔也略有差异。唱词是七字句诗赞体,说唱并重,唱腔具有民歌风格。演出时,桌上架一书鼓,演唱者立于桌旁,右手执鼓箭击鼓,左手大拇指上套一镗锣,其余四指夹锣槌敲锣,以为节拍。后来又增加琵琶、扬琴伴奏。 ☚ 琴书 太保书 ☛ 锣鼓书 锣鼓书❶亦称“镗锣书”、“神鼓书”。曲艺曲种。起源于上海市南汇、奉贤一带,流行于上海郊区的农村。因脱胎于宗教仪式“太卜”(一作“太保”)完毕后的唱书活动,故旧时也称“太保书”。表演者自击皮鼓、镗锣,边打边唱,并有弦乐及钹子、鼓板等打击乐伴奏。有以川沙、南汇语音的东乡调和松江、青浦语音的西乡调之分。传统曲目多为长篇。另有唱短篇唱词的开篇。 ☚ 太平歌词 山东快书 ☛ 锣鼓书曲艺曲种。因演唱时伴有锣、鼓击节而得名。又因主奏乐器为四股弦,而称 “四股弦书” 。历史上艺人常用它敬 “三皇” (天皇、地皇、人皇),故也叫 “神鼓书” 。又因其流行地域归原陕州所辖,特称 “陕州锣鼓书” 。主要流行区域是豫西陕县、灵宝、卢氏、渑池,晋南的平陆、芮城及陕西的渭南、华阴一带。早期锣鼓书演出多为一人,行话称 “单体” 。演唱时,演员右腿缠蚂蚱板(即响板),左腿绑梆子,手拿四胡,自拉自唱,有 “两板一梆子” 的说法。也有将碎板、拨鱼、大锣、小锣、镲等乐器分挂架子上,演员用手脚边敲打乐器,边拉四弦演唱,唱腔曲调沉闷呆滞,谓之 “平调”。也有的以一对师徒为一班,行艺时,一人敲锣打鼓伴奏,一人边唱边拉。后唱腔受其他艺术影响,由平调又发展为高腔。演唱曲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段,如 《怕婆娘》 、《争嫁妆》 、《分家记》 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