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锣鼓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锣鼓书

锣鼓书

说唱曲艺。由上海郊县农村中的“太卜”发展而成。“太卜”是一种迷信活动,在结束时用“太卜调”说唱故事。“太卜”。亦称“太保”,所以又称“太保书。”由专业艺人演出后,改名为锣鼓书,或镗锣书。锣鼓书流行于上海川沙、南汇一带,为“东乡调”; 流行于松江、清浦一带,为“西乡调”。主要区别是语音不同,唱腔也略有差异。唱词是七字句诗赞体,说唱并重,唱腔具有民歌风格。演出时,桌上架一书鼓,演唱者立于桌旁,右手执鼓箭击鼓,左手大拇指上套一镗锣,其余四指夹锣槌敲锣,以为节拍。后来又增加琵琶、扬琴伴奏。

☚ 琴书   太保书 ☛
锣鼓书

锣鼓书

❶亦称“镗锣书”、“神鼓书”。曲艺曲种。起源于上海市南汇、奉贤一带,流行于上海郊区的农村。因脱胎于宗教仪式“太卜”(一作“太保”)完毕后的唱书活动,故旧时也称“太保书”。表演者自击皮鼓、镗锣,边打边唱,并有弦乐及钹子、鼓板等打击乐伴奏。有以川沙、南汇语音的东乡调和松江、青浦语音的西乡调之分。传统曲目多为长篇。另有唱短篇唱词的开篇。
❷亦称“四股弦”。曲艺曲种。流行于河南西部的陕县、灵宝、卢氏等地。据传是由 “三弦腿板书”(亦叫“铰板书”、“三弦书”)受到“蒲剧”的影响逐渐演变形成。早期以四弦为主乐,故名为“四股弦”。清末开始用锣鼓伴奏,因而又叫“锣鼓书”。以坐唱形式,一般三五人自拉自打自唱,唱腔有慢板、飞板、一捶安、慢二性、紧二性、大分手、小分手、哭分手等,有的还可以用“蒲剧”、“眉户”的曲调演唱。乐器有三弦、四弦、板胡、笛、鼓、板、大小锣钹等。传统曲目有《龙三姐拜寿》、《小姑贤》、《核桃窝》等。

☚ 太平歌词   山东快书 ☛

锣鼓书

曲艺曲种。因演唱时伴有锣、鼓击节而得名。又因主奏乐器为四股弦,而称 “四股弦书” 。历史上艺人常用它敬 “三皇” (天皇、地皇、人皇),故也叫 “神鼓书” 。又因其流行地域归原陕州所辖,特称 “陕州锣鼓书” 。主要流行区域是豫西陕县、灵宝、卢氏、渑池,晋南的平陆、芮城及陕西的渭南、华阴一带。早期锣鼓书演出多为一人,行话称 “单体” 。演唱时,演员右腿缠蚂蚱板(即响板),左腿绑梆子,手拿四胡,自拉自唱,有 “两板一梆子” 的说法。也有将碎板、拨鱼、大锣、小锣、镲等乐器分挂架子上,演员用手脚边敲打乐器,边拉四弦演唱,唱腔曲调沉闷呆滞,谓之 “平调”。也有的以一对师徒为一班,行艺时,一人敲锣打鼓伴奏,一人边唱边拉。后唱腔受其他艺术影响,由平调又发展为高腔。演唱曲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段,如 《怕婆娘》 、《争嫁妆》 、《分家记》 等。
随着艺人增多和技艺上的改革,演出形式由“单体” 变为 “群体” 三至七人不等。拉四弦的为主唱,也叫 “座帅” ,兼打锣鼓家伙,其余人围在 “座帅” 左右,根据人手,各持一件乐器,或三弦、板胡、笛、手板、木鱼等,按戏曲行当分角色轮流演唱。所唱曲目又增加一些中篇段子,如 《红灯记》 、《绣鞋记》等。当蒲剧艺术兴盛时,陕县许多明眼人则相继改行加入蒲剧戏班,锣鼓书便逐渐成为当地盲艺人的 “专利” 。他们很少到乡间街头摆地摊,多应邀到群众家唱“愿书” 。民间祭祀、祈雨,也常请其唱 “神书” ,平时节庆、婚寿,锣鼓书艺人更免不了应邀唱堂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锣鼓书艺人积极演唱新书,如 《王秀鸾》 、《婚姻自主》等。在演出形式上,艺人揭开与听众之间的布帘,拆除挂在艺人脸前的大锣架,平放在桌面上,使演员和观众面对面,以便较好的进行感情交流。特别是50年代中期,陕县曲艺队锣鼓书组在《爷儿仨争发言》 曲目中,将乐队搬上舞台,呈八字排开,另有3个明眼人各拿鼓、竹板、手锣,边舞边唱,使锣鼓书艺术更趋活泼。60年代以后,陕县文化馆组织艺人对锣鼓书传统曲目收集整理,将40余个书帽、曲段、书目分3集编成《陕县传统曲艺汇集》 油印交流。1964年,全省掀起说新书、唱新书高潮,受此影响,锣鼓书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了许多现代曲目,较有影响的如 《核桃窝》 、《男扮女装二十年》等。锣鼓书曲目多为师承口授,分大书、小段、书帽3种,题材以神话、劝善、折子戏、历史故事为主,内容大部分为民间家庭生活故事和风俗民情,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