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近代外资银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近代外资银行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属于外国资本的银行。19世纪40年代中期,英国资本经营的丽如银行成为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家外国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是第一家总行设在中国、专门以中国的贸易和金融为营业对象的外国银行。汇丰银行于1864年在香港成立,1865年正式营业,并在上海设立分行。其创办人和主要投资者是在东方经营多年的怡和、太古、沙逊等英籍大商行。法、德、日、俄、美、荷、比等国也相继在中国设立银行。20世纪30年代中期,外籍银行在中国的总数已达50多家。其中实力较强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和有利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三井银行、三菱银行和住友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荷兰的荷兰银行和比利时的华比银行等。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大都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也有部分分布于内地及边疆的中小城市。外国在华银行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可以运用的资金,还大量吸收中国的存款。利用雄厚的资金和在华享有的特权,通过对资金的短期拆放和对中国钱庄的贷款等手段,长期控制着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国外汇市场的行市也被外国银行控制。在1935年实行法币制度以前,汇丰银行的外汇牌价实际上是中国外汇市场的官价,其他银钱市场的行情都以外汇市场的行市为依归。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没有任何条约依据,它们在中国的机构,不管是总行还是分行,都是依据外国的法律和条例行事。它们在中国的活动不仅不受中国方面的制约,还享受着诸如发行纸币、掌管中国政府税收和其他收入等权利,因此在中国赚取的利润十分可观。外国在华银行还联合组成“国际银行团”。它是特指进入20世纪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为控制近代中国财政、金融、经济而组成的,垄断对华间接投资的国际金融资本集团。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财团就中国铁路借款问题达成了协议,组成四国银行团,联合向清政府贷放了600万英镑的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北洋军阀政府成立后,俄、日两国的金融垄断组织也加入进来,四国银行团发展为六国银行团。美国财团对英国在对华借款上的优先地位非常不满,在1913年3月宣布退出银行团,于是六国银行团又变成五国银行团。五国银行团与袁世凯(1859—1916)于1913年 4月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高达2500万英镑,实交84%,年利率5%。帝国主义列强不仅获得巨额利润,还获得在数十年借款期限内中国盐税收入保管权、借款用途控制权、中国盐政管理及财政监督等侵略特权,从而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长,逐渐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此时德国被国际银行团除名,俄国也于十月革命后退出,美国垄断资本便发动组织“新国际银行团”来争夺对华借款的领导权。1920年10月,美、英、法、日正式签订了新国际银行团协定。新国际银行团中,美国居于领导地位。新银行团对借款的用途具有监督稽核特权,从而使中国财政受到其严格的控制和支配;同时还要求中国抵押的税款,从关税、盐税、烟酒税、印花税等扩展到田赋。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对以及银行团内部的矛盾,新国际银行团逐渐名存实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