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近代外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近代外债 中国近代外债zhongguo jindai waizhai旧中国政府向外国政府或商民举借的债款,属于国债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个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债款。中国近代的外债具有强烈的不平等性质, 它是在中国人民失去独立和主权后,由历届反动政府举借的奴役性债款,是帝国主义输出过剩资本以剥削中国人民的重要方式之一。鸦片战争前中国政府没有外债, 清政府也禁止本国商民赊欠外商款项。中国最早的两笔外债, 一般认为是1853年(咸丰三年)苏淞太道吴健彰为镇压小刀会起义,向上海的外国洋行举借的本息12万两白银的债款:1858年两广总督黄宗汉为镇压广东人民反抗英法侵略军的斗争,向美商旗昌洋行举借的32万两白银的债款。60至70年代,清政府的对外借款开始发生变化: 数额急剧增大, 清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为扑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先后借外债2次, 总额达200余万两, 左宗棠为镇压西北回民起义而举借的 “西征借款”, 总数高达1595万两, 沈葆桢向英国汇丰银行举借的 “台防借款” 也在200万两以上。这些借款已经有了国债的性质, 与最早的两笔借款不同, 它们需要得到朝廷的批准。进入8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除继续向清政府提供各种军需借款外, 开始向铁路、工矿企业等“实业借款”延伸,利用借款掠夺中国的利权。据统计, 1883年(光绪九年)至1894年,洋务企业向外国洋行和银行借款共计13笔, 总金额为423万余两。这一时期,英国一家独贷的局面受到了挑战,德、美、法都参预了激烈竞争。至甲午战争前, 清政府共借外债45笔, 折合库平银4626万余两。这些外债战前基本都已还清,从80年代中期算起,清政府每年支付外债的本息,一般都占财政总支出的3~6%, 占海关税收的12~20%。通过这些外债,外国侵略势力虽然还不能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却已牢固地掌握了海关征税和行政管理权, 便利了商品倾销和掠夺中国的原料。甲午战后, 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输出已成为它们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清政府的外债因此急剧地增加。为偿付对日巨额赔款, 1895至1898年清政府举借了“俄法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续借款”三大笔外债,合计库平银3.5亿余两,为战前所借外债总数的6. 6倍。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侵略者又把关平银4.5亿两的“庚子赔款”强加给中国人民。清政府无力筹付,于是转成39年摊还的债款,本息合计高达9.8亿两。通过这些巨额债款,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命脉:俄法两国获得了参预中国海关行政管理的权力;英德等国的侵略势力则从控制海关的洋关税收,扩展到各口岸的常关税收以及各地的盐课、厘金。至1905年,清政府每年债务的还本付息已占到财政总岁入的25. 9%和岁出的31%。清政府的财政陷于崩溃。铁路借款是甲午战后急剧扩大的又一项外债。至辛亥革命前, 铁路借款合计已达库平银3. 3亿余两, 占外债总数的27. 4%。外国垄断资本利用铁路借款向清政府索取多项特权, 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更重要的, 这是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之一。如, 通过对关内外铁路的贷款, 英国的势力扩张到关外, 进入沙俄的势力范围; 沙俄则通过芦汉路的贷款进入长江流域与英国竞争。自甲午战争至1912年清廷覆亡,清政府外债的总数为库平银1203825452. 94两,是甲午战前的25倍。民国以后, 这些外债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 成为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继清政府之后, 袁世凯政府和北洋政府继续大借外债, 用于维持其反动统治。这一时期举借的外债, 由于多用外币结算, 已很难核算总数,仅就可以折合的部分计算, 1912-1915年袁世凯政府的外债即高达库平银5.19亿余两,1916至1919年北洋政府的外债也在库平银2.8亿两以上。帝国主义银行团已经全面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其中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发展最快, 仅 “西原借款” 一项即达1. 8亿日元。利用这些借款, 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段祺瑞傀儡政权和东北的军阀张作霖, 大肆扩张其侵略势力, 疯狂掠夺中国资源。 ☚ 外国在华银行 外国在华铁路 ☛ 中国近代外债 中国近代外债中国近代外债是指近代中国向外国借的债款。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政府的借款,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时候,就曾借过外债。但直到甲午战争发生为止,总共借款不过四五千万两,并且都随借随还,这时的借款还没具备控制中国财政命脉的作用。甲午战争以后就全然不同了。所借外债大量增加,如1894—1911年共借款120383543库平两,主要是赔款、铁路、军费、船炮及财政等借款。1911—1927年共借款13369096790银元,主要是财政、金融、军械、军饷、外债本息、铁路等借款。这些外债附带许多政治条件,成了束缚中国人民的锁链。甲午战争后债款大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反动政府财政困难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盘剥。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总收入每年不过8000多万两,但各种开支庞大,入不敷出,极为困难,帝国主义又迫使中国政府支付大量赔款。1895年的甲午战争赔款和赎金共23000 万两,年利5厘,必须于3年内交清。这项巨额赔款远远超过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清政府刚还清日本赔款不久,帝国主义又向中国勒索了一项更大的赔款,即 “庚子赔款”。按条约中国应当付给各帝国主义国家共450000000海关两,年利4厘,1902—1940年止,分39年交清。这笔赔款连同利息共达980000000多两,其中利息竟超过 “本” 数。清政府每年要拿出2000多万两左右,来支付 “庚子赔款”。清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借外债来度日。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没有改变这种情况,袁世凯、段祺瑞等仍旧是靠借外债和内债过日子。帝国主义各国为了达到资本输出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向他们借款。这样他们可以取得优厚的利息收入。清政府为了交付甲午战争的赔款,曾进行三次大借款。在借款过程中,俄、法、英、德都争着向中国贷款。在每次借款的前夕,英、俄、德三国公使,几乎每天都到总理衙门恫吓威胁,强迫清政府向他借款。英国公使甚至宣称: 如不向英国借款,英国将 “不惜诉诸武力”。由此不难看出借款到底对谁有利。借款的条件都非常苛刻: ☚ 中国近代买办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 中国近代外债 中国近代外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向国外举借的各种债务。包括政府在国外发行或推销的公债及借自一国政府、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债款。在1895年甲午战争赔款之前,清朝政府极少举借外债;1895年后,政府举借的外债主要有:1895年~1898年间的俄法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续借款三次借款,共计约合2.13亿美元,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笔巨额铁路借款,1913年的善后大借款、1918年的西原借款等。这时期政府外债的使用大体可分为四类: ☚ 民国二十九年军需公债 俄法借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