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匠
炼铁中将铁水铸造成生铁或熟铁的工匠,是铁匠的一种。明代冶铁业分工很细,有烧炭、淘沙、铸铁、炒炼等不同的专业分工。铸铁匠的工艺在明代中、后期有三方面的发展:其一,冶炼生铁实现了操作过程的半连续性。就是当炼铁炉出铁孔流完铁水后,铸铁匠将铁孔用泥塞住,然后马上加料,鼓风再炼,而不必等炉冷却后才把炼成的铁取出来。其二,将炼铁炉与炒铁塘串联使用。据《天工开物》卷十四《五金》载:“若造熟铁,则生铁(自炼铁炉腰孔)流出时,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持柳木棍排立墙上,先以污潮泥晒干,舂筛细罗如面,一人疾乎撒,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这种串连工艺减少了炒炼熟铁时再熔化的过程。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其三,发明灌钢冶炼法。就是利用生铁的铁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这样不但可以产生强烈的氧化作用,把渣滓较快地除去,而且能使碳分较快地渗入,炼成硬度极高的灌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