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鄂托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鄂托克蒙古语音译,亦作“鄂拓克”,汉译为“营”、“枝”、“部”、“部落”等。明代蒙古的行政、经济单位,相当于以往的“千户”,由地缘接近又有近亲关系的亲族集团(阿寅勒集团)组成。其牧地归小封建主领有,其成员也归领主统率。由鄂托克成员壮丁组成的军队称“和硕”。凡蒙古人皆属于一定的鄂托克。由若干鄂托克又组成大的部落集团——兀鲁思(万户)。起初鄂托克与和硕往往通用,后来为和硕(旗) 所代替。 鄂托克柯尔克孜语音译,意为“长筒皮靴”。柯尔克孜族的传统皮靴,男女均喜穿着。其特点是长统、尖头。男靴多为平跟,女靴为高跟。并有粗革皮靴、光滑细革皮靴之分。中青年妇女的制作最为精美别致,如“宫女皮靴”多为半高腰、高跟、尖头,靴面绣有红、黄、绿色的花卉等图案,靴尖、靴跟上沿、靴口等处还镶嵌有玛瑙、珍珠,挂有铃铛等。 鄂托克亦作“鄂拓克”。蒙古语音译。明代蒙古的社会、经济单位。范围和大小相当于过去的“千户”。由地域接近又有近亲关系的亲族集团(阿寅勒集团)组成。其牧地归小封建主领有,其成员也归领主统率, 故也被看成是一块小领地。每个蒙古族人都属于一定的鄂托克。由鄂托克成员壮丁组成的军队称“和硕”。由若干鄂托克又组成大的部落集团——兀鲁思(万户)。起初鄂托克和和硕往往互用,后来为和硕(旗)所代替。 鄂托克 鄂托克鄂托克是卫拉特基本的社会行政、经济、军事合一的组织,是“居住和游牧在一个地区的同一家系的阿寅勒(和屯)集团”。在这个意义上,鄂托克往往与爱玛克通用。但爱玛克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而鄂托克则是以地域为基础结合在一起。一个鄂托克可以由一个爱玛克组成,也可由几个爱玛克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鄂托克也可由某些专业分工的人们组成。如准噶尔的新旧24个鄂托克中,有管理铁匠、负责制造武器的乌鲁特;有专管设营事务的库图齐纳尔;有从事佛像绘塑的阿勒塔沁;有巡查边境的扎哈沁等。在军事方面,每一鄂托克按规定应提供千人的部队,所以又称和硕。在一些蒙古文献中,和硕往往与鄂托克混用。 ☚ 爱玛克 昂吉 ☛ 鄂托克❶明代蒙古的社会、经济单位。亦译鄂拓克。蒙古语音译。一说由粟特语演化而来,并出现在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的各种方言中。明代,作为经济实体、社会组织和领地的名称,普遍存在于东西蒙古。范围和大小相当于元代蒙古的千户。由地域接近又有近亲关系的亲族集团组成,有固定的领主、属民和领地范围。每个蒙古人都必须加入一定的鄂托克,不许逃亡或投靠其他鄂托克。其首领一般称为宰桑,总管本部的一切事务,向属民征收贡赋(阿勒巴),征调差役和兵役,亦负有保护本部属民的责任,战时领兵作战,并听从上一级万户领主的调遣。属民在其领地范围内放牧,向领主缴纳贡赋,并服兵役和差役。由鄂托克壮丁组成的军队称为※和硕(旗),参加万户的出征或防御敌人的袭击,武器装备由属民自备或联户承包。起初和硕只作为军事组织,后来与鄂托克互相通用,最后代替了鄂托克。鄂托克内,以户为最基本单位,然后又组成十户、二十户、四十户和百户。二十户长称收楞额,四十户长称得木齐,百户长亦称宰桑,由鄂托克的首领任命。各级组织除了征集赋役、筹备武器装备外,有相互济贫的义务。由若干鄂托克组成兀鲁思(军事上叫土绵,即万户),东蒙古六万户、西蒙古卫拉特(瓦剌)四部均由数量不等的鄂托克组成,如“十二鄂托克喀尔喀”、“察哈尔之八鄂托克克什克腾”、“永谢布之七鄂托克喀喇沁”等。所谓“十二土默特”(土默特万户),也就是土默特十二鄂托克。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由诸子孙(台吉)分别接管了六万户的诸鄂托克。入清,鄂托克演变为旗。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名称源于此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