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预衡1920—
河北玉田人。1920年11月出生于一个农家。祖父务农,父亲到津京谋生,后来成了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郭预衡先生随父到津京读书。抗战期间,就读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对中国文学颇有造诣。1945年毕业,被选拔留校当助教,同时在该校史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在余嘉锡先生和陈垣先生指导下,他攻史治文,撰写了《纵横家研究》。并作有多篇论文,《益世报·文史周刊》等处,曾发表过他的《释纵横》《战国纵横家的社会背景》《汉代崇儒之真相》等文章。他敬佩鲁迅先生的治学与为人,按照鲁迅的方向进行学术研究。1952年院校调整,郭预衡先生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五十年代中期曾赴匈牙利布达佩斯讲学两年。在教学的同时,一度兼任中文系和学校的教育行政领导工作,现任中文系暨该校古籍研究所教授。为著名散文研究家,在古文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例如:五十年代他发表过《陶渊明评价的几个问题》,六十年代他发表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等文,同时也发表了《鲁迅论文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这类文章,都足以反映当时文学研究的风貌与水准。七、八十年代以来,郭预衡先生的散文研究,更向综合性、总体性方向发展。他先后发表的《精神解放与文章的变迁》《秦汉文学之变迁》《八代文风和曹操》等,便标示出这种进展。近年来,他又出版专著《古代文学探讨集》《历代散文丛谈》《中国散文史》(上中下三册,上册已出版)等,均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国散文史》的出版,将古代散文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水平,填补了当代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郭预衡先生不囿于成见,不拘于世论,明辨深思,多所创获,其学术贡献,将超出于散文研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