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隋末农民大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炀帝统治时期,剥削残酷,刑法严苛,兵役徭役繁重,使田地荒芜,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大业七年(611),邹平(今山东邹平县)人王薄在长白山 (山东章丘县境)首举义旗,接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在今山东有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刘霸道等领导起义,两年后更有发展,在今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广东、江淮地区都相继爆发了起义。此后起义军愈见增多,斗争地区也日趋广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起义高潮。大业十二年(616) 以后,逐渐汇合成为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 杜伏威、辅公祐领导的江淮义军。起义军镇压地主阶级,歼灭了隋军主力,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而当时地方官僚刘武周、李渊,王世充等,也乘机割据一方。大业十四年(618),李渊利用时机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这些大起义遍及全国各地。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有力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士族大地主,削弱了他们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 ☚ 赵州桥 唐高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