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丞 郡丞官名。秦汉沿置,辅佐郡守和郡尉,掌政事。晋成帝时省,南朝复置。炀帝时改州为郡,曾以郡赞治为丞,位在通守下,后废。 ☚ 都尉 通守 ☛ 郡丞jùn chéng官名,秦汉皆置,为郡太守之副,佐太守掌治其郡。边郡丞为长史,掌兵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桓谭传》:"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其后,历代多沿置,唐废。 郡丞官名。秦朝置,每郡员一人,佐郡守掌郡务。汉朝秩六百石,魏、晋、南朝宋八品,梁十班,陈七品至八品,北齐正六品至正八品,隋朝从七品上至从八品上,唐朝罢。 郡丞官名。秦始置,为郡守的佐官。汉承之,秩六百石,佐郡守以治众事,郡府奏疏及一般文书均经郡丞副署;太守因故不能视事时,常由丞代行太守事;而在平时则无多大实权。西汉时边郡丞与长史并置,丞治民,长史治兵马;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罢边郡之丞,由长史领丞职,则是以军职而领民事。另有将兵长史以治兵马。魏晋郡丞秩第八品; 南北朝至隋初,郡太守之下亦有丞,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以州统县,郡丞遂废。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郡置太守,以赞治佐之。后加置通守,改赞治为丞,位在通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