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子章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子章句》训诂书。 汉赵歧著。 章句是训诂体式之一。 古人解经, 往往在训释字词的基础上, 分析章节句读,对文章进行串讲,或者指出其中心思想。此书共7篇, 依 《孟子》 原书之题, 偏重于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篇首有篇题解释, 每章之末有 “章旨”说明全章大意。 此书结构严谨, 语言通畅, 当属治 《孟子》 者必读之书。 清人焦循说: “赵氏于 《孟子》, 既分其章, 而依句敷衍而发明之, 所谓章句也。” 孟子章句 孟子章句mengzi zhangju一作孟子记。《孟子》注释本。东汉赵岐注。14卷,约成书于东汉末年。赵岐(?~201),初名嘉,字台卿,后改名,字邠卿,长陵(今咸阳市渭城区东北)人。他认为《孟子》“闳远微妙,緼奥难见”,应该加以整理注疏,“于是乃述己所闻,证以经传,为之章句,具载本文,章别其指,分为上下,凡14卷。”是为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具有特殊的文献地位。赵注首先对《孟子》的篇章进行了整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赵岐将11篇分为内外两类,内篇7篇,外篇4篇。他认为“外书四篇《性善说》《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记也。”他仅注内篇7篇,外书4篇逐渐亡佚。另外,赵注分《孟子》为上下,为7篇14卷,遂为《孟子》定本,后世相沿因袭。赵注特点在于“笺释文句”,即注重于各章文句的串讲、笔释,与专注于字词训诂的注释明显不同。同时,也对各章中难解的字词和人物、典故等作了简明的注释。有宋刻大字本。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此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1929年重印。1936年缩印。明崇祯十二年(1639)序永怀堂刻本,经清同治八年(1896)浙江书局校修印《十三经古注》本。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经部《十三经古注》本,同年又有缩印本。 ☚ 陕西通志 孟县缑村乔氏族谱 ☛ 孟子章句十四卷。东汉赵岐(约110—201)撰。赵岐字台卿,东汉经学家,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赵岐初名嘉,后为避难改名岐,字邠(豳)卿。岐、邠均是古都邑名,周族发祥地,分别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和郇邑西南,为赵氏世居之地。赵氏改名岐,字邠卿,以示不忘家乡。赵岐少时即以明经著称,富有才艺。他为人廉直,尤其疾恶宦官,与中常侍唐衡之兄唐玹宿有嫌隙。延熹元年(158),玹为京兆尹,欲加罪赵氏。岐避难四方,在北海卖饼为生时撰《孟子章句》十四卷。唐衡死后,赵岐遇赦复出,先后任并州刺史等职。后又遭党锢之祸十余年,党锢祸解,累官至太常。赵岐的著作,今有《孟子章句》与《三辅决录》传世。《孟子章句》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均以《孟子注》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孟子章句》见录。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赵岐注则着力阐释义理。《孟子章句》将《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共十四卷、二百六十一章。每章之末,用韵语概括义理,称为章指。《孟子》注者最早为东汉扬雄,东汉程曾、高诱、郑玄、刘熙等都有注本,但均已亡佚,赵注为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后宋孙奭作《孟子音义》、清焦循作《孟子正义》,均以赵注为依据。朱熹作《孟子或问》,对赵注也多有采纳。此书虽然不如后人注本精密,但筚路之功不可没。《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正义》,题为赵岐注、孙奭疏,实为南宋士人伪托,对赵注多有改窜,所以已不是赵注的原貌。传世的《孟子章句》有清初影宋抄本(存一至四卷,七至十四卷,北京馆藏)、元岳氏荆溪家塾刻本(北京馆藏,附孙奭音义)、清乾隆间曲阜孔氏《微波榭丛书》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韩岱云刻本,均题为《孟子赵氏注》十四卷。另天一阁、上海馆藏有传抄本《孟子章指》十四卷。孙奭《孟子音义》二卷,也可以与赵注参照。 孟子章句一卷。汉程曾撰。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汉建初三年(78)举孝廉,迁海西令。曾著《孟子章句》,不详卷数,此俱见于《后汉书·儒林传》。是书已佚于隋以前,故《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惟宋熙时子《孟子外书注》中,于《孝经》第三“孟子去齐,子教饯于荦门下”引程曾“广荦门,齐南门”。当时原书已佚,必据他书转引。其下又有“荦,力博反”四字,因东汉时尚未有反切,故也非程曾的原文,马国翰编辑时,一并引为程曾语,误也。该书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