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送灵澈上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送灵澈上人 送灵澈上人
诗人送友人灵澈返回寺院,挥手告别后,仍伫立目送,依依不舍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身影。夕阳晚霞,蓝天青山,红墙绿瓦,山寺掩映,晚钟悠扬,萦绕耳畔,促膝谈心的欢愉不由得又浮上心间: 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一切显得这样纯洁,一切显得这样清幽,诗人素心为之所动,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寄托了对人生际遇的感受和禅悟。 “灵澈”,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灵澈童年在家乡云门山云门寺出家修行,勤学工诗,同许多诗人均有交往。“竹林寺”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创建于晋代。灵澈云游四方,在此挂单,同诗人相遇。 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整体描绘竹林寺的山色,林木茂密,蓊郁苍翠。因是在夕阳中远望,不可能看得仔细,“苍苍”二字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远望的感受。二句绘声,寺内报时的钟声飘散在无垠晴空,悠悠袅袅,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却又温柔缠绵,似对远方游子信徒的召唤,又似送行人对远行者的深情叮嘱和不尽祝福,格外撩人情思。“杳杳”是悠远钟声的本色,又是对听钟人朦胧心态的双重状摹。一个 “晚” 字照应了后两句的 “夕阳” 和 “远归”,兼对时间和空间做了概括,暗示出好友重逢、洽谈终日的真挚友情。夕阳中的钟声,自然是晚钟,点出了时间。然而,因寺院隐峙深山,远离尘世,所以迟迟才能传到山外俗人的耳中。以晚到的钟声形容距离遥远,想象丰富感人。诗的后两句转而写人,照应诗题。灵澈上人头戴遮阳斗笠,全身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踏着蜿蜒的山道渐渐远去。在莽莽青山中,砍柴的樵夫、日作的农人、牧牛的童子、洗衣的妇女,甚至山寺的僧人都已归家返寺,唯有灵澈的身影,长长地拖在地上,映在山壁上,伴着灵澈移动。“独归远”,照应了 “晚”字,使全诗意境结构浑然一体。进一步推敲,“独归”不也暗含不愿与世俗妥协,遗世独立,悠然自得的欢悦和禅悟在其中吗? 这首五绝,全诗不著一个 “情” 字,更无议论入诗,纯以白描绘景取胜。然而,在凝炼的描绘中,寓情于景而言志,在具体准确生动的绘景之中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深情,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受和禅悟。景美、情真、意深,因而脍炙人口。另外,全诗朴实自然的手法,同诗人恬淡旷达的心境完全一致,也加强了静观深思、豁然领悟的禅意和感染力。 ☚ 刘长卿 韦应物 ☛ 送灵澈上人
【释】 1.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2.竹林寺:《清一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明崇祯间重建。”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译】 竹林寺在苍茫的暮色中隐现, 钟声的回音传得很远很远。 你头带着一顶斗笠,伴着一轮夕日, 孤独的背影,消失在高阔的青山。 【评】 灵澈,一作灵彻,俗姓汤,著名僧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彻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刘长卿与灵彻相遇又别于润州,大约是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时诗人正失意待官,而僧人云游江南,方外归山,共怀淡泊之襟怀。此诗即以送别灵澈为景,显一片“潇洒出尘之致”(俞陛云语)。 前二句先以“苍苍”诉之以视觉,后以“杳杳”诉之以听觉,画面中有晚钟袅袅,钟声中又有古寺淡出;第三句则以一“带”字将远与近、大与小溶为一体,将渺小之个人与浩漫之宇宙,将个人之局部特写、代表——一顶竹笠,与宇宙的代表、特征——一轮夕日合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形神无间的至高境界。结句以“独归”点醒全题,更以“远”字呼应晚钟斜日。如明人唐汝询评: “晚则鸣钟,日斜而别,钟鸣而未至者,山远故也。”(《唐诗解》卷二十三) 送灵澈上人 题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①。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②。 注释 ①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县城南六里处,建于晋,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②带斜阳:披带着夕阳的余晖。青山句:即独归青山远。 赏读 这是一首寄景抒情、构思精巧、语言洗练、朴素秀美的山水名篇。读此诗宛若看一幅风景优美的风景画:苍茫山林中,古老的竹林寺,隐隐暮钟悠扬,一僧荷笠晚归于苍山翠宇……在如此精美景致勾画的同时,诗人在首二句点明了送灵澈的时间在黄昏,地点在苍林掩映的竹林寺;末二句以“荷笠带斜阳”点明灵澈离去,以“青山”回应“苍苍竹林寺”,又点寺在山林;用“独归远”写诗人依依别情,作结另出别意。 诗人构造的画面不仅山水美丽,人物动人,还含有诗人动人的思绪:听暮钟悠悠,看古寺斜阳,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已醉心山水;送高僧归隐,多么潇洒,何其悠闲,诗人不因离别而伤感,只缘同怀淡泊而情深;诗人默默沉思:自己仕途失意,屡遭贬谪,坎坷、曲折,虽僧儒殊途,但意趣相同,由此不难推出此诗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怀才不遇、由失意而甘淡泊的情怀。 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灵澈] 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云:“上人生于会稽,本汤氏子。聪察好学,不肯为凡夫。因辞父兄出家,号灵澈,字源澄。虽受经论,一心好篇章。从越客严维学为诗,遂籍籍有闻。维卒乃抵吴兴,与长老诗僧皎然游,讲艺益至。皎然以书荐于词人包侍郎佶,包得之大喜,又以书致于李侍郎纾。是时以文章风韵主盟于世者曰包李。以是上人之名由三公而扬,如云得风,柯叶张王。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说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按,灵澈生于天宝五载,刘长卿与之交往,当为睦州时事也。刘长卿又有《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酬灵彻公相招》:“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 【评论】 《唐诗解》:晚则鸣钟。日斜而别,钟鸣而未至者,山远故也。 《诗境浅说》续编:四句纯是写景,而山寺僧归,饶有潇洒出尘之致。高僧神态,涌现毫端,真诗中有画也。 《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戴夕阳,青山独归远。 诗人送友人灵澈返回寺院,挥手告别后,仍伫立目送,依依不舍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身影。夕阳晚霞,蓝天青山,红墙绿瓦,山寺掩映,晚钟悠扬,萦绕耳畔,促膝谈心的欢愉不由得又浮上心间: 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一切显得这样纯洁,一切显得这样清幽,诗人素心为之所动,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寄托了对人生际遇的感受和禅悟。 “灵澈”,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灵澈童年在家乡云门山云门寺出家修行,勤学工诗,同许多诗人均有交往。“竹林寺”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创建于晋代。灵澈云游四方,在此挂单,同诗人相遇。 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整体描绘竹林寺的山色,林木茂密,蓊郁苍翠。因是在夕阳中远望,不可能看得仔细,“苍苍”二字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远望的感受。二句绘声,寺内报时的钟声飘散在无垠晴空,悠悠袅袅,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却又温柔缠绵,似对远方游子信徒的召唤,又似送行人对远行者的深情叮嘱和不尽祝福,格外撩人情思。“杳杳”是悠远钟声的本色,又是对听钟人朦胧心态的双重状摹。一个 “晚” 字照应了后两句的 “夕阳” 和 “远归”,兼对时间和空间做了概括,暗示出好友重逢、洽谈终日的真挚友情。夕阳中的钟声,自然是晚钟,点出了时间。然而,因寺院隐峙深山,远离尘世,所以迟迟才能传到山外俗人的耳中。以晚到的钟声形容距离遥远,想象丰富感人。诗的后两句转而写人,照应诗题。灵澈上人头戴遮阳斗笠,全身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踏着蜿蜒的山道渐渐远去。在莽莽青山中,砍柴的樵夫、日作的农人、牧牛的童子、洗衣的妇女,甚至山寺的僧人都已归家返寺,唯有灵澈的身影,长长地拖在地上,映在山壁上,伴着灵澈移动。“独归远”,照应了 “晚”字,使全诗意境结构浑然一体。进一步推敲,“独归”不也暗含不愿与世俗妥协,遗世独立,悠然自得的欢悦和禅悟在其中吗? 这首五绝,全诗不著一个 “情” 字,更无议论入诗,纯以白描绘景取胜。然而,在凝炼的描绘中,寓情于景而言志,在具体准确生动的绘景之中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深情,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受和禅悟。景美、情真、意深,因而脍炙人口。另外,全诗朴实自然的手法,同诗人恬淡旷达的心境完全一致,也加强了静观深思、豁然领悟的禅意和感染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①,杳杳钟声晚②。荷笠带夕阳③,青山独归远④。 【解题】 此诗约作于代宗大历初。灵澈:越州(今浙江绍兴)云门寺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一作澄源)。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诗中所写竹林寺在丹徒(今江苏镇江)城南六里,刘长卿大历初曾奉使至润州(今镇江),时灵澈即在此寺,故二人得往还,诗当作于此时。竹林寺离城不远,苍苍竹林可见,杳杳晚钟可闻,傍晚僧人荷笠独自归去,越走越远。未写分别语,却是满纸别情,意境含蓄深远。 【注释】 ①竹林寺:《方舆胜览》卷六称,在丹徒黄鹤山上。②杳杳:深远貌。③荷笠:戴着笠帽。笠为竹箬或棕皮等编成。 ④此句意谓独归青山远。 送灵澈上人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刘长卿 ←上一篇:送方外上人 下一篇:饯别王十一南游 → 诗词简介: 诗人与灵澈相遇又相别于润州,大约是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其时 他已年过花甲了。当时待官在家,心情颇为郁闷。此时,灵澈云游江南,在润州竹 林寺作短期逗留,也即将归山会稽。无论是入世之人还是出世之人,两个都是失意人, 他们一见如故,却又不得不挥手告别,有点依依不舍。这首绝句便是描写傍晚时分, 诗人一程又一程,相送灵澈暂回竹林寺归宿的情景。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作者与灵澈,一路相送,一路相谈,相见恨晚, 相别嫌早,巴不得相送之路无限延长,不见尽头。哪知道,晚钟撞响,钟声杳杳传来, 两人知道,竹林寺就要到了,但诗人仍不愿分手,坚持相送。正当他俩相谈甚欢, 难舍难分时,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竹林寺已露出了尖尖檐角,灵澈不得不合十作别。 挥别后,诗人仍伫立原地目送灵澈。“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只见高僧背负 斗笠,神态潇洒,夕阳斜射在身后,独自向那青山中的寺庙快步疾行。诗人只见他 的超尘身影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苍茫夜色中。返回途中,他回味与上人的谈话, 受益匪浅,心中的郁闷早已化淡,对官场一时的失意也就等闲视之了。
《送灵澈上人》song ling che shang renSeeing Buddhist monk Lingche off→刘长卿 (Liu Changq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