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抗凝物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抗凝物质anticoagulation substances能阻止或延缓血液凝固的物质的统称。主要有抗凝血酶和肝素,以及能与血浆中游离钙结合的草酸盐、柠檬酸盐等化学物质(见“肝素”)。 抗凝物质 抗凝物质能防止或减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质。根据是否天然存在于机体内,可分为生理性抗凝物质与非生理性抗凝物质两大类。 (1)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分子中赖氨酸的ε-氨基结合,使抗凝血酶Ⅲ的精氨酸残基更容易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形成稳定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而使凝血酶失活。 (2) 抑制因子Ⅷ、XIa、Ⅴ及Xa,防止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3) 干扰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分子精一甘键的水解作用,从而抑制纤维蛋白A肽及B肽的释放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4) 抑制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作用,致使纤维蛋白单体不能聚合交联成纤维蛋白。 肝素的抗凝作用环节很多。由于对Xa和凝血酶的抑制,因此无论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均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强烈的抗凝剂。临床上用作抗凝药物也用作体外抗凝剂。 其它 (1) α2巨球蛋白: 能与凝血酶形成一种不可逆的复合物而具抗凝作用,其灭活凝血酶的能力约为抗凝血酶的四分之一。 (2) G灭活剂(G抑制剂): 属糖蛋白,能抑制血浆的激肽释放酶,且对因子XIa、XIIa也有抑制作用。 非生理性抗凝物质 包括某些疾病时出现的病理性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以及常用的体外抗凝物质。 病理性抗凝物质 (1) 抗因子Ⅷ和抗因子Ⅸ的抗凝物质: 先天性少见,最多见于给血友病患者反复输血及输血浆制剂后。因子Ⅷ抗体的发生率可高达5~21%; 因子Ⅸ抗体发生率则 <1%。已知抗因子Ⅷ抗凝物质是一种γ-球蛋白,主要属免疫球蛋白IgGK型抗体,少数属于IgGλ型; 个别属于IgM型或IgA型(多发生骨髓瘤病例)。其作用是使因子Ⅷ失活,致使凝血酶原激活物不能形成。这种抗凝物质尚可见于青霉素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产后及健康的老年人。抗因子Ⅹ抗体也属γ-球蛋白,可使因子Ⅹ失活。多见于感染之后。 (2) 肝素样抗凝物质: 多见于严重的肝脏疾病、过敏性休克、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某些大手术等。具有肝素样的抗凝作用。主要对抗凝血酶,其次是阻止凝血酶原致活物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临床上多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或拔牙、手术后出血不止。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抗凝物质: 少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中可出现抗凝物质。多属于IgM或IgG,其作用可能是抑制因子Xa及Ⅴ; 或是抑制IXa对因子Ⅷ的作用; 或影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临床表现为多部位出血。 口服抗凝剂 主要有香豆素类和茚二酮类,它们的结构和维生素K结构相似,能在机体内与维生素K起拮抗作用。临床常用的是华弗林和双香豆素。 已知因子Ⅹ、Ⅸ、Ⅶ及凝血酶原的正常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上述抗凝剂能与维生素K竞争,与合成上述因子有关的酶相结合,致使凝血因子不能正常合成。肝中合成的酶蛋白与维生素K所形成的复合物,是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有关的氧化还原酶系中的成分,为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需的物质。当缺乏维生素K时,此酶活力降低。香豆素类化合物能与维生素K竞争,在有相当浓度的香豆素类存在时可发生与K缺乏同样的后果,血中有关因子减少,以Ⅶ最显著。 体外用抗凝物质 氟化物、草酸盐、柠檬酸、EDTA等能结合血浆中游离钙,致使血液凝固过程需Ca2+的反应不能顺利进行。临床化验的样品多用草酸盐、EDTA等作为抗凝剂。输注血液、血浆用的抗凝剂则多用柠檬酸(盐),形成可溶性柠檬酸钙,对机体无毒性。 ☚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溶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