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抗凝血杀鼠剂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阻碍温血动物凝血酶原形成,降低血液凝固能力,使毛细血管变脆、破裂,引起内出血而缓慢死亡的一类杀鼠剂。 简史 1943年,林克(K.P.Link)等人发现加拿大牛“甜苜蓿病”的病因,是由于败坏的甜苜蓿中含有抗凝血作用的3,3′-亚甲撑双(4-羟基)香豆素(敌害鼠)。1944年他们合成了杀鼠灵。1948年,奥康尔(J. A. O onnor)发明低剂量多次给药灭鼠技术(multiple dose technique)。1950年,克拉布特里(D.G.Crabtree)等通过试验室及现场试验,确定了杀鼠灵的应用价值,由美国农业部以Warfarin命名并推广。50年代,抗凝血性杀鼠剂新品种不断出现,年产量迅速增长成为主要化学灭鼠剂。1958年在英国苏格兰发现褐家鼠对杀鼠灵产生了抗药性。70年代中期,英法等国又开发出能防治抗药性鼠的高效抗凝血杀鼠剂鼠得克和溴鼠隆等,称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成为杀鼠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品种类型 从化学结构上看,抗凝血杀鼠剂主要有两类: 香豆素类和茚满二酮类。香豆素类的品种有,杀鼠灵、克灭鼠、氯杀鼠灵、杀鼠迷、鼠得克、溴鼠隆、溴敌隆等; 茚满二酮类杀鼠剂的品种有,杀鼠酮、鼠完、敌鼠、氯敌鼠等。从开发时间和作用特点上看,抗凝血杀鼠剂又可分为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和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出现于70年代前,其特点是,一次取食急性毒性低,多次取食慢性毒性高。其品种包括香豆素类的杀鼠灵、克灭鼠、氯杀鼠灵、杀鼠迷和茚满二酮类的杀鼠酮、氯鼠酮、鼠完、敌鼠、氯敌鼠等。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出现于70年代后,其特点是,一次取食的急性毒性高,多次取食的慢性毒性也高,并且能有效地防治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药性的害鼠。如香豆素类中的鼠得克、溴鼠隆、溴敌隆等。 特性 作用缓慢,一般投毒饵后3~4天,毒饵消耗量达到高峰,第6~7天鼠尸大量出现,第10~15天有可能完全毒死投饵区所有的鼠。连续多次小剂量给药比一次大剂量给药的毒力大。如对褐家鼠,一次给药的急性LD50为186毫克/千克,而每日一次连续5日的LD50总量为5毫克/千克。采用低浓度毒饵,作用缓慢、鼠不拒食,有利于彻底消灭投饵区的鼠群,而又能减少非靶标动物误食中毒机会。灭鼠期间投毒饵充足,并及时补足消耗掉的毒饵,是彻底灭鼠的关键。药理作用主要有两个:❶与动物体内维生素K1竞争,抑制凝血酶原的生成,引起致命的低凝血酶原症,降低血液凝固能力; ❷损害毛细血管,使管壁渗透性增加,引起内出血。中毒后体虚弱,怕冷,行动缓慢,但食欲和体重无明显变化。中毒动物尸检全身苍白,耳壳白如纸,内脏色淡,肝脾最明显,鼻、爪、肛门、阴道可见出血体征,皮下有血肿。鼠类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容易出现抗药性和交互抗药急性毒力没有显著差别。溴鼠隆对褐家鼠的急性LD50为0.32毫克/千克,慢性口服LD50为0.07×5(总量为0.35)毫克/千克。鼠得克急性口服LD50为1.28毫克/千克,慢性的为0.33×5(总量1.65)毫克/千克。可用维生素K1解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