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跳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跳神 跳神巫者的一种迷信活动。装神弄鬼,来往跳跃,表示驱除邪祟,为人“禳灾”。起源于原始时期巫术,诸如“下神”、“视鬼”之类,旧时一直流行。第四十八回: “李瓶儿连忙拿出一两银子,教刘婆子备纸去,后晌带了他老公,还和一个师婆来,在卷棚内与哥儿烧纸跳神。” ☚ 慈惠寺 下神 ☛ 跳神旧俗中一种祭神,请神之舞。跳者多为女巫,跳时在臀后系一铜铃,振之有声,同时以手击鼓。边跳边念颂祷之词。见清杨宾《柳边纪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跳神》等。 跳神tiào shén女巫或巫师装出鬼神附体的样子,乱说乱舞,迷信认为这能驱邪治病: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的…种种喧腾不一。(二五·575) 迷信活动 迷信活动各种迷信活动:画瓦书符 另见:信仰 相信 迷信职业者 信徒 ☚ 迷信活动 推断吉凶 ☛ 跳神 171.跳神(p2997.2)书证一题作: 《古今杂剧·贾仲明<重对玉梳>一》。 ☚ 路岐 踏碓 ☛ 跳神满族萨满祭祀活动旧俗。清代宫廷和民间皆然。宫廷朝祭中,萨满在三弦、琵琶、拍板伴奏下,执神刀、诵神歌进神位前献酒,众歌鄂啰罗。夕祭中萨满系闪缎裙、束腰铃、执手鼓、杆铃进于神位前诵神歌祈请,在架鼓、拍板伴奏下盘旋跄步,先向后再向前,反复盘旋跄步诵神歌三次。背灯祭中萨满诵神歌四次,均可视为跳神活动。民间萨满有以跳神治病拿邪者,清初曾为官方禁止,但一直公开或秘密继续活动。 跳神信仰习俗,藏传佛教祈福禳灾的仪式。流行于阿坝州北部等藏族地区。每年藏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各寺院都要举行驱除鬼魔、预庆吉祥如意的法会。会上,喇嘛身着古装,头戴面具,装作各种神佛鬼怪,在广场或寺院厅内随着钹、鼓、唢呐、海螺等的伴奏,分批登场,自左至右,边跳边行,并高声呐喊,以驱除鬼魔。当地民间以此驱邪鬼。 跳神满族祭祀活动旧俗。清代宫廷与民间皆然。朝祭时,萨满在三弦、琵琶、拍板伴奏下,执神刀、诵神歌进神位前献酒,众歌鄂啰啰。夕祭时,萨满系闪缎裙、束腰铃,执手鼓进于神位前诵请神歌祈请, 在架鼓拍板伴奏下, 盘旋步。先向后再向前,反复舞蹈并诵神歌3次。背灯祭时,萨满诵神歌4次。民间萨满有以跳神治病拿邪者,清初曾为官方禁止,但一直公开或秘密继续活动。 跳神 177 跳神即萨满舞。见27176条。 ☚ 萨满舞 跑火池舞 ☛ 跳神 跳神又称“跳鬼”或“跳庙”,是师公法事的总称。内容包括打醮、做斋、跳岭头、跳南堂、调香火、游神和赶鬼等。该仪俗由来久远。明景泰元年(1450年)《桂林郡志·风俗》载:“五岭之南,桂林为寓。……我明皇教化广被,风俗不变,视昔有加,今以前志所纪,及近闻者,著于后焉。……凡有疾病,少吃药,专事跳鬼,命巫数十,谓之‘鬼师’,杀牲酬酒,击鼓吹笛,以假面具扮演诸神歌舞。每岁杪冬特盛。近年官府亦尝严禁,未能递革,盖其风俗信巫鬼,重淫祀,从古皆然也。”清嘉庆七年(1802年)《临桂县志·风俗》载:“率于十月,用巫者为之跳神,其神数十,辈以令公为贵,戴面具,著衣甲,婆娑而舞,伧伫而歌,为迎送神词,具有楚辞之遗,第鄙俚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平乐县志·风俗》载:“跳庙为古乡傩之变相……巫舞进牲,祭三日乃毕,谓之跳神。延道士(师公)戴面具以肖神,冠其冠,服其服,歌唱舞蹈,如癫如痴……”由于师公每举行法事必跳神,因而民间就有“跟着渔翁跳龙门,跟着师公跳鬼神”的俗语。 ☚ 师公法事仪式 解秽 ☛ 跳神socerer's dance in tran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