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化因子测定
趋化因子测定是白细胞对趋化因子反应能力的测定。白细胞的趋化性是白细胞对趋化因子的一种反应。在机体某部位有趋化因子存在时,白细胞被吸引并聚集在应答部位,是炎症应答组成部分之一。对趋化刺激有反应能力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引起趋化的物质有几个来源。虽然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和其他细胞可以作为产生和释放趋化因子的来源,但在血浆中补体蛋白是主要来源。补体在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a、C5a和C567也具有趋化活性。细菌也可作为趋化因子的来源,因为产生小分子趋化多肽,或者通过产生蛋白酶裂解C3或C5而成为趋化碎片。
目前尚未有体内测定趋化因子好方法。体外测定方法有两种,定量技术放射测定法和细胞计数法。前者要用51Cr标记病人白细胞,不适用于临床。临床采用的是细胞计数法。方法是用趋化因子测定小室,分上下两层,中间有微孔滤膜相通。上层有白细胞悬液,下层放入199培养基,其中含有趋化因子制剂(常用的两种制剂是:大肠杆菌在199培养基中培养沉淀后的上清液,新鲜人血清加入酵母多糖制成的C5碎片)。对照则不含有趋化因子制剂。孵育一定时间后,取下滤膜,固定染色,计算通过滤膜的细胞。本法缺点是: 要有大量细胞,不同细胞需要不同孔径的滤膜,细胞从滤膜下面掉落等。以后又建立琼脂糖培养碟法,研究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性。趋化性移动试验的方法是在制备的琼脂糖玻片上打孔六列,每列分上、中、下三孔,趋化因子加入上孔,细胞悬液加入中孔,RPMI 1640液作为对照加入下孔;在同一玻片上也作随机性移动试验,即中孔加细胞悬液,上下两孔都加RPMI 1640液。孵育后以甲醇固定,去掉琼脂糖胶,玻片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计算白细胞趋化移动指数,即细胞从中孔缘向上孔移动的长度除以细胞从中孔缘向下孔移动的长度。白细胞趋化移动指数大于1.2,且趋化移动的细胞显示向趋化因子方向聚积的趋势(呈杯状、帽状)为阳性反应; 而随机性移动其指数范围小于1.2,且细胞呈无方向性运动(呈圆形)。此法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需血量少等特点,便于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