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资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资课 唐朝赋税之一。唐朝实行色役制,不服色役可纳钱代替。代色役钱称为资课。后来,官府不征色役,而改为征钱,于是色役转化为赋税。至晚在唐玄宗时资课已成为国家的正式税收项目。承担资课的人包括品官子弟、普通民丁、工匠、中男、残废等。因色役种类多,所以各种色役缴纳的资课也很不一样,多者可达2000文钱以上,少者100多文,缴纳实物也可以;缴纳期限一般为秋收之后。资课不上缴国库,而是向配属的官吏缴纳。安史之乱时及其以后,有的色役停废,资课也随着色役的停废而变化,但有的色役一直延续到唐末,有的资课也延续到唐末。 旧时的一种税名 旧时的一种税名捐(捐税;租~;国~;杂~;苛~) 籍 ☚ 税种 赋税 ☛ 资课唐代的一种代役金。规定应服色役,不服者,可以交纳资课代替。唐玄宗开元初年,资课与租庸调同被列为国家正式税收项目。唐代色役繁杂,不同等第的色役,资课钱数也不一致,以每年十月末交纳为限。两税法实行后,资课改由官府出钱充资,成为当时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开支。 资课唐代兵役法制中,人不服役而以钱代役的伐役钱。 资课 资课唐代规定应服色役而不当班服役所缴纳的代役金。资课是以资代役, 性质与庸税相同。不同之处是: ☚ 差科 杂徭 ☛ 资课 资课唐代政府对不愿服色役者征收的一种代役金。色役为徭役的一种,指各级品官和官衙所用的仆役。始于南北朝时期,唐代继续沿用。开始时由官府佥派人户担当,由应役户轮流应役,分别拨给,后规定不应役的可改纳实物或货币代役,称为资课,最后规定全不服色役者,均以钱代役,色役完全转化为赋税。资课的征收面大于庸税,包括一部分中等阶层,征收方法是以班数计算应交钱数,名目不同。税额也不同。如防閤等每年交2500钱,门夫不过200钱。资课所得归配属官员。缴纳资课后免除其他的徭役和代役税。 ☚ 差役 贡助彻 ☛ 资课唐初,四品以下、九品以上文武散官、勋官等所纳代役金称资,品子及课户白丁服色役所纳代役金称为课。到开元年间始统称为资课。资课按照服色役者的身份及色役的种类而定其数额,如开元时,散官四品、五品每年纳资六百文,六品以下纳资一千文。白丁充当的防阁、庶仆等纳课二千五百文。资课一般纳钱,也有折交实物的。开元天宝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纳资代役越来越多,色役普遍资课化。资课遂成为封建政府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天宝初年,唐政府还停止了约计十万白丁充当的白直,把代白直役的资课,加税于一般民户,反映了资课与其他赋税合并的趋势。唐中叶以后,由于将配给各级机构和官吏役使的人力改为支付资课钱,因此,资课也成为封建政府的支出项目。如见于记载的手力资课、杂职课和工价资课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