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姜夔《鹧鸪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姜夔《鹧鸪天》

姜夔《鹧鸪天》姜 夔

姜 夔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漂渺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释 ①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②苕溪:在浙江北部,流经今湖州市。③京洛:指河南洛阳,周平王曾在此建都,东汉亦定都在洛阳,所以称为京洛。④风絮:风中的柳絮,唐杜甫《绝句漫兴》:“颠狂柳絮随风去。”⑤笼鞋:一种足趾露在外面的有孔凉鞋。鸦头袜:古代的一种袜子,其拇趾与其他四趾分开。⑥凌波:形容步履轻盈。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写洛水女神“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⑦嚬(pín):通“颦”,皱眉。 ⑧“化作”句:战国宋玉《高唐赋》载楚襄王梦巫山神女的故事,神女自谓:“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听阮图(局部) 【宋】李嵩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为一位身世飘零的歌女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当时词人在苕溪遇见了这位流落异乡的歌女,既为她的姿容所打动,又对她的不幸身世满怀同情,于是以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鹧鸪天》。

起句写女子非凡的风姿。京洛乃皇皇古都,那里的女子应该是千娇百媚、仪态万方的。这位歌女也许是从京都洛阳来的,也许不是,但她的风韵却明显带有京洛的味道。“绝代人”赞美她人才出众。正是因为其美丽,所以写到她的身世的时候,才更显得可怜。她沦落风尘,不知因何原因,正像柳絮被狂风四下吹散,飘落到溪边渡口。次句以“风絮”来比喻该女子,对其身世的凄苦与飘零充满了同情。以下两句以细节进一步刻画“风流绝代人”的形象,描写女子的穿着打扮,展现其飘逸婉美的身姿。她穿着宽松的绣鞋,微微露出一点鸦头袜,清新雅致,美丽动人。她步履轻盈,行动潇洒,宛如曹植笔下《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水女神。这两句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可谓灵动婉约。

下片紧承上片,由描写女子的风姿转入对神态的细致刻画中。用一个特写镜头,将焦点集中在女子的面部,而面部最有特色的是她朱红的嘴唇和青绿的蛾眉。镜头抓拍到了女子微笑的瞬间,那笑容应该是无限美好的,然而“乍”字形容时间短促,女子的微笑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她双眉紧锁的表情,“长”字暗示了这是她的惯常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窥见女子的内心,她接待客人,强颜欢笑,这样的笑是被逼迫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总是短暂的。在她生活的更多时间里,是充满了痛苦的。 “长嚬”二字表现了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地叹息。

漂泊异乡的女子是孤独的。她青春正好,年轻美貌,正是渴望与情人作伴的时候,而如今她却孤孤单单,形影相吊,此种情形真让人感到无限的凄凉。设此一问,是词人对这个歌女内心的体察,正与贺铸“锦瑟年华谁与度”(《青玉案》)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尾两句,女子表达出了对真挚爱情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鸳鸯本是双宿双飞的水鸟,是爱情的象征,“鸳鸯独宿”代表了爱情生活的不圆满。虽然女子每天迎来送往的客人有很多,但真心真意付出爱情的寥寥无几,孤单的她渴望有人能以真情相与。“化作西楼一缕云”化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是对过去欢愉的难以忘怀。云的来去自如、潇洒飘逸,都令女子羡慕,化身为云便成为其摆脱当下这种痛苦生活的唯一希望,悲哀的意味更加深重。无怪乎清代李调元称赞最后两句“不但韵高,亦由笔妙”,乃“敲金戛玉声,裁云缝月手也”(《雨村词话》卷三)。(常迎春)


唐宋词之《姜夔《鹧鸪天》》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姜夔《鹧鸪天》

姜夔《鹧鸪天》姜 夔

姜 夔



正月十一日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释 ①笼纱:即纱笼,蒙着纱罩的灯笼。《梦粱录》卷一“元宵”条载元夕临安:“竞夸华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②呵殿:前呼后拥,古代官员及富贵人家出游的时候,前面有人喝道,后面有侍卫跟随。③乘肩小女:指坐在肩头上的小女儿。黄庭坚《陈留市隐》:“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④沙河塘:南宋时钱塘比较繁华的地方,在杭州城南五里。苏轼《湖上夜归》诗:“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西湖游览志》:“沙河,宋时居民甚盛,碧瓦红檐,歌管不绝。”沙河塘在余杭门内,门外有沙河堰,所以该街得名沙河塘。



山殿赏春图 【明】 佚名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宋代的张择端以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与热闹,同样是反映市井生活,姜夔的这首《鹧鸪天》截取了民俗中赏灯这一颇具欢乐色彩的场景进行刻画,生动地描写了南宋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

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十分热闹,《武林旧事》卷二载:“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这首词就是词人为正月十一日携女儿外出观灯而作。然而词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着眼点不在于写节日的欢乐,而在于抒发身世之感慨。

首二句描写临安城元宵节前预赏花灯的盛况。大街小巷的人们都从家里涌上街头,到处是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而富贵人家更是气势非凡,他们前有侍卫,后有扈从,以纱笼开道,以车马相随。“笼纱未出”是说纱灯还没有准备好,而“马先嘶”是说马已鸣叫着等候多时了。况周颐认为这七个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蕙风词话》卷二)。这是官宦贵族人家出行的情景,接下来“白头居士”两句回到自身观灯的境况。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姜夔此年已43岁,而仍然是一介布衣,落拓江湖,依靠朋友来维持生计,所以他称自己为“白头居士”。他出来观灯,前无侍从开道,后无车马跟随,只有幼小的女儿陪伴在身边,所以这两句词充满了自我解嘲的意味。“乘肩小女”指的是女儿骑坐在父亲的肩头来观灯,暗用了黄庭坚《陈留市隐》中“肩女而归”的那位达士的典故,既是对观灯之人的形象描写,又隐含了以达士自比的意思,于旷达之中蕴藏了几分萧疏与落寞。平民与豪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换头“花满市”形容纱灯满街,仿佛是鲜花开满了大街小巷,这种喧腾与热闹,可以想象出来。然而在这万众狂欢的时刻,词人却感觉寂寥了。他的情绪不由自主地出离了这种喧闹,而陷入了莫名的悲哀。“月侵衣”,已经融入了词人的伤感,他在万众都关注人间繁华的时刻,将目光投向了晴空,月色皎好,月光清寒,侵衣入肤,冷彻肌骨。他回想起少年时代观灯的情景,那份欢乐情怀曾借《灯词》这样的诗句表达出来:“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尽银蟾不肯归。”那时游街赏灯,不知疲惫,彻夜狂欢,兴尽乃归。然而经历过岁月的磨砺之后,如今渐渐老去,游兴也随之衰减,再也没有少年时期的壮怀与激情,于是内心陡生了无尽的悲哀。沙河塘是杭州的繁华地区,歌舞升平,昼夜不息。苏轼曾有《虞美人》词曰:“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王庭珪《初至行在》诗亦云:“行尽沙河塘上路,夜深灯火识升平。”已是更深夜阑,沙河塘透出浅浅的春寒,游人们游兴已尽,纷纷从容地往家走。末两句以沙河塘对应开头的“巷陌”,以游人缓归对应开头富贵人家的出行,首尾绾合,结构巧妙。热闹散去,街巷冷清的情景,与词人落寞的心境亦相互呼应,透出悠长的韵味。

这首词欲写哀情,却处处以乐景对比。其写富贵雍容之气,让人很容易想起白居易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宴散》)。(常迎春)

链接 里坊制的废弛,街巷制的逐渐出现。唐代的城市管理中,实行的是里坊制,到了宋代,里坊制逐渐废弛,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街巷制,这一点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坊巷志》等书中都有文字记载。而存世的《平江府图碑》,则为今人提供了一个图像、实物资料。平江府,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府图碑》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所刻的宋代苏州城的平面图。从《平江府图碑》中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苏州城北部是居住区,这个区域大多是东西向的长巷,巷内建宅,巷外街道上为商业街,除有河道外,这时的苏州城同元代大都城、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大街和胡同的关系相同。沿街设店,跨街建坊,是街巷制城市与里坊制城市在市容上的根本差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江府图碑》中在各巷口多绘有二柱一楼的牌坊,上标坊名,全图共有65座这样的牌坊。在里坊制城市中,坊门是小楼,楼上置鼓,楼标坊名,而牌坊是转为街巷制后由坊门演化出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鹧鸪天



姜 夔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注释 ①肥水:源头在安徽合肥西北,分为东流和西流,东流经过合肥注入巢湖,西流经过寿县入淮。这里指东流的那支。②相思:树名,果实像珊瑚,木材质地坚硬,经过好多年都不变。③丹青:泛指绘画。④红莲夜:指元宵灯节。

鉴赏 姜夔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合肥的青楼中遇到了两姊妹,留下了一段情缘。这份恋情,在他的很多词里都有反映,如《解连环》中的“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琵琶仙》中的“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等。他与这对姊妹分别后,时常怀思想念,甚至梦中也念念不忘。在《踏莎行》中曾描写了他梦到合肥恋人的情景,“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写尽了款曲的幽情。这首《鹧鸪天》是又一次与合肥恋人梦中相遇之后所作,其时乃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距离他写《踏莎行》又过了十年,这种相思在岁月的沉淀下具有了更深的意味。

首句以肥水起兴,点明了当年发生这段情缘的地点。肥水东流,亘古不变,永远没有流尽的一天。时光的流逝,也如同这肥水一样,一刻不停,永无尽期。词人以永恒的客观事物为背景,恰恰是为了反衬世事的瞬息万变。“肥水”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象征,象征词人的相思之情如同这河水一样绵绵无绝期。正因为这份相思之情如此深重,如此苦闷,所以引出了词人的又一感叹:“当初不合种相思。”在现实中,当年词人与合肥恋人告别时是否种下了一棵相思树已经无从得知。但此相思与彼相思音声相谐,暗寓不该埋下这份情缘之意。这里貌似后悔,实是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份感情的非同寻常。接着词人紧扣主题,写了梦中与情人相会的情景。也许词人的手中保留的有合肥恋人的画像,每当思念的时候,就展画把玩,以稍解相思之苦。情人的形象已经深刻地印入他的脑海中,然而在梦中,她的身影却始终是朦胧的,她的容颜也没有图画中的那么鲜明真切,这令人陡生了许多惆怅之情。在梦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便矍然惊醒,流露出无限凄惶。

如果说上阕只是用各种意象来暗示相思之意的话,那么下阕就是直接的抒情。这份感情不仅仅是一段情深意浓的爱恋,亦代表了词人的少年情怀,所以它引发的不只是思念,也包含了岁月流逝的感伤。词人很敏感地注意到了自然中的事物与自身的变化,春天刚至,田野还没有萌发绿意,而自己的两鬓已生出了丝丝白发,最是人间留不住的青春年华,更著相思愁情的消磨。词人紧接着直抒胸臆,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人间别久不成悲”是全词感情的凝结点,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沉重的悲慨。“不成悲”并非由于相思之情随着光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忘却,而是由于年年岁岁的相思折磨着词人,使他的心变得麻木、迟钝,再也感觉不到悲哀了,这是多么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每年的元夕之夜,词人都会特别怀念远方的情人,他想起她也会像他一样在这一夜深深地思念自己,心中充满了感慨。“红莲夜”,指元宵灯节。欧阳修《蓦山溪》有“剪红莲、满城开遍”之句,周邦彦《解语花《上元》亦有“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之句,均以红莲喻指元宵花灯。“两处沉吟”是词人想象合肥恋人也在怀念自己的情景,“各自知”言双方都有情意却只能把相思深埋心底,其中的酸楚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

这首词虽是写情,却没有小儿女的扭捏造作,清新的风格、婉转的情韵使他笔下的相思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常迎春)

集评 清《郑文焯:“红莲谓灯,此可与《丁未元日金陵江上感梦》之作参看。”(《郑校白石道人歌曲》)

陈思:“案所梦即《淡黄柳》之小乔宅中人也。”(《白石道人年谱》)



坐榻图 【宋】 佚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姜夔《鹧鸪天》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姜夔《鹧鸪天》

《鹧鸪天》·姜夔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记梦词,作于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题目是《元夕有所梦》。

本词以倒叙开始,先叙梦醒之后的无限惆怅。肥水源出合肥,点明两人相爱地点。词人怅恨的是当初不该彼此钟情,因为情愫一经种下,就如水流之无有尽期,恋情亦是没有已时,即使分别以后,也是相互怀念,无时或忘。词意至此转入梦境。“梦中”两句,写词人日有所思,夜间便有所梦,但梦里的她却似隐若现,迷离朦胧,还不及画中人那样真切分明。可惜的是就连这样飘忽不定的梦,也很快被几声鸟啼惊破了。这里写梦中相会,不作正面叙述描绘,而是隐约其词,欲说还休。

作者写本词时已40多岁,开始进入老境;世途的艰难,使他叹息“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20多年前的恋情,到如今只能引起无限悲思:“少年情事老来悲”。“春未绿”两句点出,目前的凄凉况味,使他深感绿满大地的芳春尚未来到,而自身却已鬓发苍苍,徒伤老大。两人一别多年,只有在梦中能够小会片刻: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江梅引》)有时就连在梦中也见不到伊人,使他更深系念: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 (同上)

“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句话耐人寻思,别离本来只令人悲: “悲莫悲兮生别离。” (《楚辞·九歌》)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但分别时间一久,其感觉就与初别不同,是由表露转为内蕴,敏锐变成迟钝,此所谓“不成悲”也。但“不成悲”不等于不悲,相反的是别愈久则爱愈深,而悲也愈甚了。词人在同时所作《鹧鸪天》题为《元夕不出》的词中写道: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帘寂寂,月低低,旧情唯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这首词可以为“谁教”两句的注脚,每当那个令人惆怅的日子——元宵灯节到来之时,人们都上街欢游赏灯,而他偏偏触景伤情,闭户不出。“谁教”是设问,试想两人各处天之一涯,每年此时,红莲明灯虽粲然如昔日,而彼此却都已历尽沧桑,追忆起当年欢聚的“旧情”,怎不教人黯然神伤!这种由于长别离而引起的长相思,究竟是谁所造成的,又有谁能理解呢?只有两人各自去细细体味了。

总的说来,两首词都写梦境,只是前者勾勒清晰,想象丰富,后者情调幽暗迷惘,低徊留连。关于梦醒后的描写,前者采用淡笔,以自然之物衬托出内心衷情;后者运用浓墨,借灯节欢乐反跌出沦落之悲。此外并通过补叙、倒叙、衬托、渲染、追忆、想象,使这首字数不多的小词容纳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还能开拓词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而作者的相思之意,也就像梦幻般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上。这大概就是白石恋情词最值得称道的特色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