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Monetary Over-investment Theory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破坏经济体系均衡,引起经济扩张并导致危机和萧条的货币理论。倡导者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哈耶克等。哈耶克于1929年出版了《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在书中系统地阐述用均衡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经济周期。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如果没有信用膨胀,则生产结构失调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都不会出现。但是也不能把危机解释为纯货币现象,即不能把爆发经济危机解释为纯粹是由于信用膨胀和经济扩张期的信用紧缩所造成的,而是认为危机出现仍是由于货币因素所引起的物质生产领域两大部门之间的配合比率失调,即相对消费资料生产部门而言,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过度扩张的状况。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over-moneyinvestment theory投资过度理论的一种。用货币因素来解释投资过度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经济学家L.E. 米塞斯(L.E.Mises)、F.A. 哈耶克和英国经济学家L. 罗宾斯(L.Robins)。该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是货币因素所造成的投资过度。具体来说,银行信用的扩大引起了投资增加,这种投资增加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和信用的膨胀。这种投资与资本品生产的增加必然使一部分生产消费品的资源转而用于资本品的生产,从而形成消费品缺乏,引起消费者的强迫储蓄。当投资增加,经济繁荣,人们的收入增加后,必然要把消费恢复到正常比例。这就引起消费品价格上升,生产资源转向消费品的生产。这时,一旦银行被迫停止扩张信用,危机就会爆发。这种危机或者表现为高涨阶段利用银行信用正在进行的投资由于资金缺乏不得不半途而废;或表现为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品由于资金缺乏而滞销。这种经济周期根源于银行的信用膨胀,但危机本身并不是纯货币现象,因为危机爆发时,投资之所以过多是由于人们消费过多或储蓄不足,以致于投资大于储蓄。参见“投资过度理论”。 ☚ 投资过度理论 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