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释例》文字学著作。 ❶清王筠撰。书成于道光丁酉(1837年)。20卷。作者积20年治《说文》之功,融会贯通许书,“于古人制作之意,许君著书之体,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徐铉)以私意窜改之谬,犁然辨晰,具于胸中”,在此基础上,以体例为纲,疏通剖析许书。体例所限,“无由沿袭前人”,自成一家一言。前14卷共52条:六书总说、指事、象形、形声、亦声、省声、一全一省、两借、以双声字为声、一字数音、形声之失、会意、转注、假借、文饰、籀文好重叠、或体、俗体、同部重文、异部重文、分别文累增字、叠文同异、体同音义异、互从、辗转相从、母从子、《说文》与经典互易字、列文次弟、列文变例、说解正例、说解变例、一曰、非字者不出于说解、同意、阙、读若直指、读若本义、读同、读若引经、读若引谚、声读同字、双声叠韵、捝文、衍文、误字、补篆、删篆、迻篆、改篆、观文、纠徐、抄存。每条之下,以许证许,参以群书、别说、金古文字。后6卷为存疑。确实是一部“启洨长未传奥旨”、“补茂堂所未备”、详尽发明许书义例之作。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家刻本、《王氏说文四种》本, 世界书局本。 ❷清江沅著, 2卷。 书成于嘉庆十六年 (1811年)。 说文释例 说文释例文字学书。清王筠著。二十卷。成书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王氏在《说文句读》序中说:“苟非段茂堂(玉裁)氏力辟榛芜,与许君一心相印,天下亦安知所谓《说文》哉?惟既创为通例,而体裁所拘,未能详备。余故辑为专书,与之分道扬镳,冀少明许君之奥旨,补茂堂所未备,其亦可矣。”此书以揭示、阐发《说文解字》通例为主,是阅读《说文解字》的津梁;引用金石材料来补正《说文解字》的形体和说解,或对《说文解字》中的一些字形和说解提出怀疑(多见于书中卷十五至二十“存疑”)。《说文释例》所总结的《说文解字》条例中,“正例”大都能够成立,“变例”则过于琐细,有的嫌于勉强。1983年武汉古籍书店有影印世界书局本出版。 ☚ 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句读 ☛ 说文释例二十卷。清·王筠著。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前十四卷说明六书及《说文》的体例,分析六书中各种具体情况和文字形体的变易,解释《说文》的说解条例。后六卷为存疑,列出对《说文》的各种疑问。每卷之后均附有《补正》,基本上是参用金石文字来补正《说文》的形体和说解。此书在六书条例和《说文》说解体例方面,创获良多。如关于“指事”,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八。“独体指事”为正例, “以会意定指事”、“省体指事”、“借象形以为指事”等为变例。“象形”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十。“会意”区分为正例十,变例十二。此外,书中提出的假借必须同声,转注必须同义的观点,也很值得重视。今有1983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 说文释例 ☚ 吴下方言考 说文句读 ☛ 说文释例 说文释例文字学著作。二十卷。清王筠(生平见《说文解字句读》条)撰。在王筠的时代,段玉裁、桂馥两大家的《说文》之学,已经享有盛名。王筠所推崇者,有严可均(《说文校议》的作者)、段玉裁、桂馥三人。王筠分析了当时《说文》研究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段书、桂书在众多的《说文》研究中最盛,是治《说文》的“津梁”,同时也指出段书、桂书的不足之处。王筠的《说文》研究,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他在《说文释训·自叙》中说:“年近三十,读《说文》而乐之。每见一本必读一过,即俗刻《五音韵谱》亦必读也。羊枣脍炙积二十年,然后于古人制作之意,许君著书之体,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以私意窜改之谬,犁然辨晰具于胸中,爰始条分缕析为之疏通其意,体例所拘无由沿袭前人,为吾一家之言而已。” 《说文释例》的主要内容为:说明“六书”及《说文》的条例、体制,列出对于《说文》的一些疑问,附有“补正”,常用金石文补正《说文解字》的形体和说解。卷一,六书总说、指事;卷二,象形;卷三,形声、亦声、省声、一全一省、两借、以双声字为声、一字数音;卷四,形声之失、会意、转注;卷五,假借、饰、籀文好重叠、或体、俗体;卷六,同部重文;卷七,异部重文;卷八,分别文、累增字、叠文同异、体同音义异、互从;卷九,展转相从、母从子、说文与经典互易字、列文次第、列文变例;卷十,说解正例、说解变例、一曰;卷十一,非字者不出于说解、同意、阙、读若直指、读若本义、读同、读若引经;卷十二,读若引谚、声读同字、双声叠韵、捝文、衍文;卷十三,误字、补篆;卷十四,删篆、迻篆、改篆、观文、纠徐、钞存;卷十五至卷二十皆为存疑,共十四篇。 卷一至卷五主要说明“六书”条例,例如卷三《形声》,王筠说,“许君叙曰: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案工可第取其声,毫无意义,此例之最纯者。推广之,则有兼意者矣。亦声必兼意,省声及但言声者,亦多兼意。形声字而有意,谓之声兼意,声为主也。会意字而有声,谓之意兼声,意为主也。说解之词虽同,而意固有不同矣。”在《形声》条中,王筠还论述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他说:“夫声之来也,与天地同始,未有文字以前,先有是声,依声以造字,而声即寓文字之内。故不独形声一门然也。先有日月之名,因造日月之文。先有上下之词,因造上下之文。”王筠把“指事”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八:“独体指事”为正例,“以会意定指事”、“省体指事”、“借象形以指事”等为变例。“象形”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十。“会意”有正例三,变例十二。他对“假借”和“转注”的看法也很值得重视:“假借者,一字而数义,何为其数义也,口中之声同也;转注者,数字而一义,何为其数字也,口中之声不同也。”卷六至卷十一,主要说明“重文”、“叠文”、“列文”、“说解”、“读若”等条例,例如卷十:“说解正例:许君说解,必先字义而后字形。说解变例:说解之例,必先说字义,再说字形,即不待说而自明者,亦必说之,体例固然也。如天,颠也。帝,谛也。天、帝人所共知,故说以双声叠韵之法。”卷十二至十四,主要说明“捝文”、“衍文”、“误字”、“补篆”、“删篆”、“改篆”、“纠徐”等校勘方面。卷十五至卷二十全部是“存疑”。 《说文释例》在概括《说文》体例方面,是十分精采的,另外在解释字形、字义方面,也有创见,例如许慎《说文解字》:“甘,从口含一。一,道也。”造字时代不会有道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王筠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甘”字口中的一画不是“一”字,而是像口中所含之物,是以会意定指事,这个字形的解释确比许慎高明。他还提出“同部重文”、“异部重文”、“分别文”、“累增字”等观点,对后人进行《说文》及文字研究,颇有启发。 前人评价王筠的《说文释例》是一部“能启洨长未传奥旨”(潘祖荫《说文释例·序》),发明许书义例的著作,独具体例,自成一家,创获良多。《清史稿》说他是“其书独辟门径,折衷一是,不依傍于人,论者以为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 有道光丁酉年(1837)刊本、光绪年间莲池书院重刊本、光绪癸未年(1883)成都御风楼刊本、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 ☚ 说文解字句读 说文通训定声 ☛ 说文释例 说文释例(清)王筠著。20卷。前14卷说明“六书”及《说文》的条例、体制;后6卷列出对于《说文》的一些疑问。各卷后附有“补正”,常用金石古文补正《说文》的形体和说解。 有民国四年(1915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和国学整理社1956年铅印本。 ☚ 说文古籀补 说文解字斠诠 ☛ 说文释例文字学书。清王筠著。二十卷。此书主要阐释《说文》全书的条例,又论及对《说文》的一些疑问,其中多有创见。 说文释例❶ 二卷。清江沅(1767—1838)撰。江沅字子兰,一字铁君,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江声之孙,能绍其家学。师事段玉裁,段氏很器重他,撰《说文解字注》多与之商榷。著作除是书外,尚有《说文解字音韵表》。是书上卷释字例,凡《说文》本义、引申义之例,皆详加疏通,而于假借之例辨证尤精。下卷释音例,本师说,取段氏谐声表,依谐声偏旁分别部居,求双声之理,明通转之迹。是书成于嘉庆辛未(1811年),稿本旧藏于阮元家,咸丰间李宾嵎从副本传写刊行。 ❷ 二十卷。清王筠撰。参见《说文句读》。这是一部专释《说文》体例的著作,在清代众多《说文》著作中别树一帜,足为后学之指导。《说文句读自序》云:“余平生孤行一意,不喜夺人之席,剿人之说,此《说文释例》之所为作也。自永元以至今日,凡千七百余年,颜黄门一家数世,皆精此业,而未有传书;二徐书虽传,多涉草略,加以李焘乱其次第,致分别部居之脉络不可推寻,故博极群书之顾亭林,只见《五音韵谱》,以其杂乱无章也,时时訾謷之。 苟非段茂堂氏力辟榛芜,与许君一心相印,天下亦安知所谓《说文》哉! 惟既创为通例(指《说文注》对《说文》体例的阐发),而体裁所拘,未能详备,余故辑为专书,与之分道扬镳,冀少明许君之奥旨,补茂堂所未备,其亦可矣。”《说文释例自序》云:“筠少喜篆籀,不辨正俗。年近三十,读《说文》而乐之,每见一本必读一过,即俗刻《五音韵谱》亦必读也。羊枣脍炙积二十年,然后于古人制作之意,许书著作之体,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以私意窜改之谬,犁然辨晰,具于胸中。爰始条分缕析,为之疏通”其意,体例所拘,无由沿袭前人,为吾一家之言而已”。其书前十四卷说明“六书”及《说文》的条例、体制。各卷后附有“补正”,往往用金石古文补正《说文》的形体和说解。卷一首为“六书总说”;次为“指事,分正例一,变例八。卷二为“象形”,分正例一而其类五,变例十。卷三首为“形声”,次为“亦声”,次为“省声”;次为“一全一省”,次为“两借”,次为“以双声字为声”,次为“一字数音”。卷四首为“形声之失”;次为“会意”,分正例三,变例十二;次为“转注”。卷五首为“假借”,次为“文饰”,次为“籀文好重叠”,次为“或体”,次为“俗体”。卷六为“同部重文”。卷七为“异部重文”。卷八首为“分别文、累增字”,次为“叠文同异”,次为“体同音义异”,次为“互从”。卷九首为“展转相从”,次为“毋从子”,次为“《说文》与经典互易字”,次为“列文次第”,次为“列文变例”。卷十首为“说解正例”,次为“说解变例”。卷十一首为“非字者不出于说解”,次为“同意”,次为“阙”,次为“读若直指”,次为“读若本义”,次为“读同”,次为“读若引经”。卷十二首为“读若引谚”,次为“读若同字”,次为“双声叠韵”,次为“迻文”,次为“衍文”。卷十三首为“误字”,次为“补篆”。卷十四首为“删篆”,次为“捝篆”,次为“改篆”,次为“观文”,次为“纠徐”,次为“抄存”。卷十五至卷二十为“存疑”,列出对《说文》的各种疑问。以上可见,《说文释例》内容相当丰富,结构颇为谨严。其中在六书条例和《说文》说解体例方面,创获良多;其中“同部重文”、“异部重文”、“分别文、累增字”等条分别精细,确不可易,十分重要。是书成于道光十七年(1837),有山东自刻本,光绪九年(1883)成都御风楼重刻本,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1983年武汉市古籍书店又据以影印。 说文释例 说文释例(清)王筠撰。中国书店1983年12月出版影印本。分上、下两册。20卷。前14卷以“六书”理论分析了形体的变易,解释《说文》的体例、体制;后6卷列出对《说文》的疑问之处,并援引金文、石刻文字资料订正《说文》和别家的说法,以帮助读者正确掌握《说文》列出的字和解释。本书另有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 ☚ 说文解字句读 说文大字典 ☛ 说文释例 说文释例文字学书。清安丘人王筠※著。书成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20卷。前14卷说明“六书”及《说文》的条例、体制,后六卷列出对于《说文》的一些疑问。各卷后附有“补正”,引用金石古文以补正《说文》形体和说解之谬误。于字形、字义等多有创见。 ☚ 说文句读 说文解字义证 ☛ 00011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