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说医解字︱钱序 钱序 古医籍所载都是古代汉语,不掌握古汉语基本知识,则很难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古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异读字更往往成为人们阅读古医籍时的拦路虎,而古汉语异读字又有古今字、同源字、通假字、联绵字、同形异音字之分,如何识读? 怎样在具体语境中为某字正音定义?诚非易事。作者从发生学的观点来探讨各类字的成因,多有灼见,可以对各类异读字的辨识给人以明确的概念,并介绍了各类字的识别方法,见解独特,审音定义精确,充实了中医古籍训诂的基本内容,开辟了中医训诂学的新途径,为学中医者读懂弄通古医籍提供了具体方法。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根据古汉语的声调 (四声——平上去入) 来辨别词义,便是因声别义法,对古汉语的同形异音字多适用此法。一般人对四声容易辨别,却难于正音定义,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某字究竟读哪一声? 如何释义?是颇费思考的。例如《素问·五藏生成篇》: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王冰于 “相”字无注。张介宾注:“相,形相也。” (《类经》 卷六第三十四) 吴崑注:“相音,五藏相为循环也。” (《吴注黄帝内经素问》) 于鬯按:“五藏相音,谓五藏相背也。” (《香草续校书·〈素问〉 一》)张志聪注:“五藏之相合于五音,发而为声,可以意识。”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张介宾释“相” 为形相,吴氏、于氏、张氏把“相” 字作平声读,未必符合经文作者原意。今又有人把 “五藏相音” 理解为 “关于五脏的自发性声音。” 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 “相” 的本义是仔细看 (《说文· 目部》: “相,省视也。”) 应该读去声 (xìang象),可引申为审察。《荀子 ·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意者,度也。” (《荀子·赋篇》 “请测意之。” 杨倞注) 度 (duó),推测。经文的原意是,用审察病人声音的方法可以推测识别五脏的病变部位。这样理解,文理医理皆通。 古文以声为主,古人用字尚音。读古医籍时应知因声求义法,所谓因声求义,就是利用谐声 (音同或音近) 关系,不拘牵文字形体,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探求某字的音义,对古医籍中的古今字、同源字、通假字、联绵字等多适用此法。而通音理、据明证则是因声求义的先决条件,“音”指的是上古音,“证”指的是古代文献及训诂资料,无证不立。 作者引用大量的文史资料和古代训诂资料证明通假字不是错别字,它是古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用字现象,是当时社会约定俗成的,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和当时的专家学者所认可的,字有定例。错别字是个人发生的偶然的或常犯的书写笔误,是被当时人们认为不正确的字,或是后人辗转传抄或翻印古籍所造成的笔误,随人而异,没有定例。这是字的正误问题,不是什么通假。不能把错别字当成通假字,也不能把通假字当成错别字来勘误。识别通假字与错别字,古代训诂学家还有一套专门的术语。段玉裁说:“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为救正之词。形近而讹,谓之字之误; 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凡言读为者,不以为误; 凡言当为者,直斥其误。” (《周礼汉读考· 自序》) 在阅读古医籍时,最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产生歧解的就是联绵字。作者按音韵学标准把联绵字分为5类,首次命名垫音联绵词,见解新颖。垫音联绵词是一类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历史上曾迷惑过许多人,甚至有的专家学者也感到迷惘。作者运用比较互证的方法,把古代文史资料中的垫音词与古医籍有关的垫音联绵词融会贯通起来, 证明 “痿易” 即痿, “跛易” 即跛, “解㑊” 即解 (懈), “狂易”、 “易狂” 即狂, “慢易” 即慢, “食㑊” 即食(蚀), “易髓” 即髓, “染易” 即染, 诸“易”、 “㑊”、 “亦”等字皆衍声。 古人除用 “易”、 “㑊”、 “亦”等作衍声外, 还可用其他字,最具代表性的是“如”、“若”、“然”、“焉”、“尔”。《诗·卫风·氓》: “其叶沃若。”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目眩然而不瞚,舌桥然而不下。” 古医籍用 “然”作衍声的垫音联绵词特别多,如表情状的昭然、恍然,表判断的果然、显然,表声音的唏然,砉 (xū) 然,表颜色的皎然、皏 (pián) 然,表时间的忽然、卒 (猝) 然等。嵇康《养生论》: “以蕞尔之躯。” 苏轼 《前赤壁赋》: “少焉,月 出东山之上。” 汪庭珍 《温病条辨》叙:“以阙如为耻。” 这都是垫音联绵词。如、若、然、焉、尔等皆属衍声。王筠说: “《毛诗》 形容之词,不过重言、连语,要之形容之词之所重者,以声为主,无论其字之有义无义,其义皆在声中,当用 《公羊传》耳治之说读之。” (《说文释例》 卷十二) 所谓“耳治之说” 即因声求义法。王念孙说:“凡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其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 (《读书杂志·〈荀子〉 第二》) 读古医籍时,对联绵词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泥其形而通乎其声,就可收析疑解难之效。 阮元说: “同一字而各篇训释不同,大抵依文以立解,不依字以求训。” (《毛诗注疏校勘记序》) 所谓 “依文以立解”就是要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又叫语用场) 中的语用义,不可首先印定耳目,死于句下,也不可随意作郢书燕说之解。作者汲取现代语言文字学研究成果,融会贯通,认真考释了古医籍异读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揭示了字义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可收执简驭繁之效。 本《说医解字》一书,自成体系,每论述一字一节都是一篇篇的学术论文,书中不乏精辟的论述。书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第二章同源字和第四章联绵字。作者引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论证精详,说理透彻,其结论信而有征。作者花费许多精力、物力和时间写成这本书,这是一本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书,深入浅出,文墨流畅,发前人所未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解决了历代医家悬而未决的许多问题,是中医古籍训诂史上的新篇章,使人耳目一新,可供中医教学研究参考,对学习古医籍欲求深造者颇有裨益,提供了读书方法论,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做出了新贡献。本书作者因受条件限制,撰成一家之言,读者尽可作进一步探讨,藉以活跃学术空气,促进百花齐放,促使中医学健康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4. 5 |
☚ 说医解字︱萧序 说文部首通解 ☛ 00013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