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国风引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国风引言 《诗经国风引言》吉川幸次郎撰,《诗经国风》,1958年12月岩波书店《中国诗人选集》(一),收入《吉川幸次郎全集》第三卷。吉川幸次郎在前言中就《诗经国风》的文学性质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贯穿于中国文学的,是相信人的善意,《诗经》诗歌根本上也是这样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比以后的文学表现得更为纯粹。对人善意的信赖,体现在《诗经》的根本上。这首先表现在《国风》百六十篇诗歌几乎全部都是对谁的呼唤上;呼唤的对象多是贤明或不贤的为政者,是相爱或单恋的情人,或是夫妻这些近在眼前的人。对情人或者夫妻的呼唤距离最近。这种呼唤在诗中所展示的正是本人相信对方的善意。就是对于难以认同的对手,也期待他保存最小限度的善意,因而是哀诉、叹愿、忠告,而不是咒骂。唯一的只有《鄘风·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与此相反,看不到对什么人的呼唤,而是遭到拒绝的孤独者的独语。这在以后的时代的诗歌,例如六朝的诗歌中,便相当多了,而这里却很少。《卫风·考槃》、《王风·兎爰》只不过是与此相通。《邶风》中的《柏舟》、《绿衣》、《谷风》,《卫风》中的《氓》,《王风》中的《中谷有蓷》,《唐风》的《葛生》,则是失去了曾经呼唤过的人的诗,而不是“希望孤独的孤独者”。然而,呼唤未必是有效的,对对方善意的期待未必能得到报偿。在十五国风中,周南与召南即正风两卷,期待大体得到报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桃之夭夭,宜其室家,“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其中幸福的诗多,《邶风》以下所谓“变风”中,期待并不是全无报偿”,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羔裘如濡,洵直且侯”,但这是少数,而变风中大多数诗歌是辜负了期待的。《邶风》以下各卷,忧愁是支配的感情。“心之忧矣”这一诗句在《小雅》中也常读到,国风中出现了五次,即《邶风·柏舟》、《邶风·绿衣》、《卫风·有狐》、《魏风·园有桃》、《曹风·蜉游》,而忧愁常是由于感到对方缺少善意而造成自己不幸,而且总是要向对方发出呼唤,期待对方恢复善意。这使人想到存在着一样东西,那就是存在着一种善意的生活正是人的根本这样的信仰。善意不仅属于眼前的对手,而是属于一般的人,期待由于善意的平衡各人之间能够幸福地结合,社会能够结成和平幸福的集团。以后的孟子提出性善说,讲的正是这个东西,这便成为那一学说原初感情的信仰,而这一信仰又是由对天的信仰所支撑的。 ☚ 《韩诗外传的一个考察——以说话为主体的诗传具有的意义》 诗三百篇修辞之研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